《论西技东渐与国术本根——兼评1919年域外擒拿术》 (引言) 近见网络流传1919年西洋擒拿技法视频,观其关节锁拿、摔打控制之术,确有实用之效。然则习武之人当知,此类技术在中国《手臂录》《纪效新书》等典籍中早有系统记载,且更合东方人体用之道。今试以国学视角,析其异同,明其本末。 一、擒拿之术的中西源流 考《周礼·夏官》"司兵掌五兵五盾",先秦角抵已含擒拿雏形。至明代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详载"鹰爪王拿法七十二手",较之视频所示西洋技法,尤重经络穴位与气血运行之机。清初吴殳《手臂录》更言:"拿打之要,在知阴阳消长",此乃西技所未逮处。 二、实用技法背后的文化差异 西洋擒拿(如视频所示)侧重肌肉力学,其锁技多依关节活动极限;而传统国术擒拿讲究"三节明、四梢齐",以"分筋错骨"为表,以"截气打穴"为里。试观视频中十字固技法,与少林"金丝缠腕"形似而神异——后者更含"惊、弹、抖、炸"之内劲变化,此正《易经》"刚柔相摩"之道体现。 三、以国学重构格斗智慧 《黄帝内经》云:"形与神俱,乃尽终其天年。"习技者当知: 1. 技法层面:西式锁拿可补国术之形,然须以"六合"原则(心与意合、意与气合等)统摄之 2. 心法层面:《太极拳论》"舍己从人"之理,实高于视频所见之刚性对抗 3. 器械延伸:视频未涉器械,而中国擒拿自古与鞭杆、点穴橛等兵械相辅相成 (结语) 今人研习格斗,不必拘泥中西畛域。然须谨记《汉书·艺文志》"技巧者,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之训,外习技法,内修心性。视频所示虽佳,终是术耳;若欲臻"止戈为武"之境,还当反求诸《孙子兵法》《周易》等根本经典。 (按)习武者可参《少林擒拿十八法》《擒拿口诀真传》等古籍,较之域外视频,更能得中华武学之三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