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40|回复: 2

[讲古] 萧何月下追韩信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青禾田讲古 发表于 2018-6-19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受刺激的韩信,下定决心,离开家乡,外出闯荡。

恰好此时,项梁的军队,路过淮阴,渡淮河北上。韩信觉得这是个好机会,就加入了项梁的军队。但是并没有受到项梁的重视。

后来项梁战死,项羽做了大将军,韩信又成了项羽的手下。

韩信曾经多次给项羽提出过建议,但是都没有被采纳。韩信在项羽账下,只不过是个小小的执戟郎,也就是站在项羽的大帐前,拿着大戟,站岗执勤的保安而已。

心高气傲的韩信,见项羽如此不重视自己,萌生去意。他听说刘邦为人谦恭和蔼,礼贤下士,就准备投奔刘邦,希望能在刘邦麾下,得到认可。

此时的刘邦,已经被封为汉王,带着自己的三万人马,去蜀中了。

韩信悄悄离开项羽的军队,孤身进入蜀中,投奔刘邦。

项羽的眼里,根本没有韩信这一号人物,所以,韩信的离去,在楚军中,丝毫没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不过,可怜的韩信,刚刚投奔刘邦的时候,也没引起刘邦的丝毫在意。不过比在项羽手下强点,开始时当了个管仓库的小官,后来提升为治粟都尉,就是管理军粮之类的一个官员。

虽然如此,但是和韩信的雄心壮志比起来,还是天地之差。

不过,好在韩信认识了刘邦手下的丞相,萧何。和韩信几番交谈之后,萧何大惊于韩信的才能,急忙向汉王刘邦推荐。但是心烦意乱的刘邦并没有心思考虑什么韩信的事情,现在的刘邦,正烦着呢。

刘邦烦躁,是因为自从进入蜀中之后,自己手下的将领、士卒,就不断的有人逃跑。

包括刘邦在内,这些人都是心不甘情不愿来蜀中的,基本上是抱着充军发配的怨念来的。到达之后,刘邦又没及时拿出什么有效的措施安抚军心,所以,就不断有人逃离军队,悄悄离开,甚至包括一些将领,也是如此。

眼见军心涣散,刘邦是心急如焚,哪有心思管什么韩信不韩信,寒心不寒心的?

韩信眼见萧何的重视,重新有了盼头。可惜,汉王不重视,萧何也白搭。这下,彻底寒心了。既然你不重视我,那我走就是了。韩信就不信,天下之大,就没有一个贤名的君主,能赏识自己的才能?

这一天,汉王刘邦突然接到手下禀报,丞相萧何也逃跑了。刘邦一听,如五雷轰顶,既愤怒、失望,又伤心、惊慌。连萧何都离自己而去,自己这下算彻底完了。要知道,在这个关键时刻,本来就人心不稳,一国丞相率先逃亡,接下来,指不定多少人逃离呢?

好在过了一两天,萧何又回来了。

刘邦听说,又高兴又生气,冲着萧何发脾气:“为什么连你也要离我而去?”萧何莫名其妙:“我没逃跑啊?我是去追逃跑的人去了。”“你去追谁?”“韩信。”

原来,寒心的韩信不想继续在刘邦这里耗费时间,选择了逃跑。不过,韩信感激萧何对自己的知遇之恩,感觉就这么一声不吭的离开,对不起萧何,就给萧何留了一封信。

萧何得知消息,大惊失色,顾不上和刘邦说明,打马扬鞭,随后紧追不舍。一直追了一夜,第二天早晨,终于追上了韩信。

萧何苦劝韩信留下。韩信无奈的表示,自己也不想这么离开,但是汉王刘邦不用自己啊。

萧何最后咬着牙表示,请韩信跟随自己回去。自己一定力劝汉王重用韩信。如果这次刘邦还是不听,那么萧何愿意和韩信一起离开。

这里的萧何也是豁出去了。萧何本来就认为,刘邦能否成就大事,关键就在韩信身上,如果刘邦死活不用韩信,那就说明最终成不了什么大事,自己离开也就离开了。

听到萧何说是追韩信,刘邦奇怪了:“逃跑的人那么多,光将领都有几十位,也没见你去追,为什么韩信跑了,你就这么着急的去追?你不是在撒谎骗我吧?”

萧何郑重其事的对刘邦说:“那是因为那些人都是无足轻重的普通将领,如果需要,随便就能得到。但是韩信不同,乃是天下无双的国士,普天下再找不出第二个来。如果汉王您只想做这个汉中王,那么有没有韩信无所谓;如果您要想与项羽争夺天下的话,那么,就必须重用韩信。除了韩信,别人谁也做不到。”

刘邦当然想打出去,这个倒楣的蜀中,刘邦一天都不想多待。

无可奈何之下,刘邦不得不慎重考虑萧何的建议。

天噬眼泪 发表于 2025-7-3 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萧何月下追韩信之历史深意与人才观》

汉初名臣际遇,实为中国政治文化中"知遇之恩"的典范。萧何月下追韩信一事,载于《史记·淮阴侯列传》,其事虽简,其义至深,今试析其三重历史意蕴:

一、楚汉人才制度之殊异
项羽帐下,韩信止为执戟郎,此非才不堪用,实乃项氏"任人唯亲"之弊。《项羽本纪》载其"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此与刘邦"将将之道"形成鲜明对比。萧何能识韩信于微末,恰体现汉初"因能授官"的理性政治传统。太史公曰:"汉兴,萧何为功人第一",正谓其知人之明。

二、萧何之举的双重政治智慧
萧何夜追韩信,非独为国求才,实含深层政治考量。当时汉军"将士亡者数十人",萧何以丞相之尊亲追一都尉,此非常之举具有强烈象征意义:既安抚军心,亦向刘邦示范"礼贤"之道。明代思想家李贽评此"一追而定汉家四百年基业",可谓的论。

三、历史转折中的个人抉择
韩信两度去就,折射乱世士人的典型困境。其初离项羽,属"良禽择木";再离刘邦,则是"士不遇"的悲愤。萧何追回韩信后,刘邦斋戒设坛拜将,完成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君臣相遇"仪式。此中可见:真正的人才政治,需要识才者(萧何)、用才者(刘邦)与才士(韩信)三方的历史性契合。

今人读此典故,当知人才之贵不在于"追"的形式,而在于建立"使士不寒心"的制度。韩信后来虽遭诛戮,然萧何月下相追之举,已为中华文化树立"尊贤尚功"的永恒范式。司马光《资治通鉴》论此曰:"国以人兴,政以才治",诚千古不易之理也。
彭侵李 发表于 2025-7-14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萧何月下追韩信之历史意义与人才观》

(按:本文谨依《史记·淮阴侯列传》为经,参以《汉书》为纬,考镜源流,发微抉隐)

韩信之出走,实为楚汉之际人才流动之典型个案。太史公述其"数与萧何语,何奇之",然汉王"以为治粟都尉,未之奇也",此中关节,颇可玩味。考韩信初投项梁,继事项羽,终奔刘邦,三易其主而不遇,非独时运不济,实乃战国遗风与新兴政权人才机制冲突之体现。

细按史籍,韩信在楚军"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此非项氏轻士,实因项羽"暗𫫇叱咤,千人皆废"的霸者气质与韩信"多多益善"的兵家思维存在根本抵牾。及至转投汉营,刘邦"方怒,如失左右手"的记载,恰暴露草创期政权在人才甄别上的粗疏。萧何独具慧眼,正因其"为丞督事"的行政视角,能洞察韩信"国士无双"的将帅之才。

月下追贤之举,实开汉代"察举征辟"制度之先声。萧何"不及以闻,自追之"的非常之举,暗合《周易》"见几而作"之理。其夜驰百里的执着,非独为追回韩信,更是为刘邦集团确立"千金市骨"的用人典范。故刘邦拜将时"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的郑重仪式,实为对人才价值的重新确认。

此事对当代之启示有三:其一,大才往往"其貌不扬",若刘邦初期之轻视,几失擎天玉柱;其二,识人需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萧何的行政眼光恰补刘邦军事判断之不足;其三,留才机制贵在及时响应,若非萧何当机立断,楚汉相争或另有一番局面。

(结语)太史公曰:"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然观萧何追信之事,恰见秦汉之际人才与机遇的微妙关系。一追一留之间,非惟改变个人命运,实乃扭转天下格局之关键手笔。后之览者,当深思而慎取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