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561|回复: 0

[书法培训班] 苏轼《书林逋诗后》

[复制链接]
书法超市 发表于 2018-6-10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苏轼行书《书林逋诗后》 是苏轼于1085年(元丰八年)作,是写在林逋手书七言近体诗五首后面的,所以诗里讲到了林逋的诗和书法。

全诗主要是赞美林逋的高风亮节,并赞美他的诗和书法,最后讲到人们对他的纪念。

林逋是谁?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一说奉化大里黄贤村人。北宋著名隐逸诗人。

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天圣六年(1028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今存词三首,诗三百余首。林逋善绘事,惜画从不传。工行草,书法瘦挺劲健,笔意类欧阳询、李建中而清劲处尤妙。长为诗,其语孤峭浃澹,自写胸意,多奇句,而未尝存稿。风格澄澈淡远,多写西湖的优美景色,反映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

局部大图▼

苏轼行书《书林逋诗后》

苏轼行书《书林逋诗后》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

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

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

吴侬生长湖山曲,呼吸湖光饮山渌。

吴侬生长湖山曲,呼吸湖光饮山渌。

不论世外隐君子,佣儿贩妇皆冰玉。

不论世外隐君子,佣儿贩妇皆冰玉。

释文:

林逋诗后,苏轼

吴侬生长湖山曲,呼吸湖光饮山渌。

不论世外隐君子,佣儿贩妇皆冰玉。

先生可是绝俗人,神清骨冷无由俗。

我不识君曾梦见,瞳子了然光可烛。

遗篇妙字处处有,步绕西湖看不足。

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西台差少肉。

平生高节已难继,将死微言犹可录。

自言不作封禅书,更肯悲吟白头曲!

我笑吴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

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盏寒泉荐秋菊。

陆游谓其书法高绝胜人。苏轼高度赞扬林逋之诗、书及人品,并诗跋其书:“诗如东野(孟郊)不言寒,书似留台(李建中)差少肉。

黄庭坚云:“君复书法高胜绝人,予每见之,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

明沈周诗云:“我爱翁书得瘦硬,云腴濯尽西湖绿。西台少肉是真评,数行清莹含冰玉。宛然风节溢其间,此字此翁俱绝俗。”。

邓帛 发表于 2025-6-20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苏轼〈书林逋诗后〉之双重审美价值》

东坡居士此作,实为北宋文人精神对话之典范。元丰八年,苏轼以行书题跋林逋诗卷,不仅完成书法艺术之呈现,更构建了隐逸传统与士人精神的价值谱系。本文试从诗书互文、人格映照二端阐发其妙。

一、诗书互文中的艺术辩证
"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西台差少肉"一联,堪称宋代艺术批评之圭臬。东坡以孟郊诗风喻林逋之清峻,以李建中书体比其瘦劲,揭示出"清寒"与"瘦硬"的美学共性。林逋书法今虽罕见,然据米芾《书史》载其"笔势遒劲",恰与东坡"差少肉"之评相印证。此种诗书画一体论,实开后世"艺格"论之先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苏轼将林逋诗书置于"西湖"地理语境中品评,"步绕西湖看不足"的审美体验,正暗合郭熙"山水有可行可望"的画学理论。

二、人格映照下的精神谱系
诗中"神清骨冷无由俗"之语,实为宋代隐逸精神之结晶。林逋"梅妻鹤子"的生存方式,在东坡笔下升华为"冰玉"人格的象征。考《宋史·隐逸传》载林逋"性恬淡好古",与苏轼"不论世外隐君子"的赞语形成跨时空呼应。更值得注意的是结尾"配食水仙王"的典故,将林逋比作伍子胥化神,此种神圣化书写,实则是苏轼对士人精神独立性的礼赞。黄庭坚谓东坡"笔下无一点尘俗气",此作正可印证。

三、历史语境中的文化意义
苏轼作此诗时正值元丰末年的政治低潮期,其对林逋的追慕暗含自我精神寄托。诗中"将死微言犹可录"之句,与《东坡志林》所载"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的文艺观相通。陆游谓其"书法高绝",实则是对这种人格化书风的深刻理解。林逋诗稿"随就随弃"的创作态度,与苏轼"无意于佳乃佳"的艺术哲学,在精神层面形成奇妙共鸣。

此作在艺术史与思想史上具有双重意义:既确立了"清瘦"美学的批评范式,又构建了宋人"格韵"论的实践样本。今日观之,犹能感受那穿越千年的湖山清气与笔墨精神。
袁侍占 发表于 2025-7-21 19:03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林逋诗后》题跋考释与隐逸精神探赜

苏轼元丰八年所作《书林逋诗后》,实为北宋文人精神谱系的重要见证。此作以行书题跋林逋手迹,不仅展现"尚意"书风之精髓,更构建了跨越时空的隐逸对话。本文拟从三个维度解析此作价值:

一、诗书互文的艺术境界
苏轼此跋以"神清骨冷"四字精准概括林逋艺术特质。其行书笔势欹侧跌宕,墨色浓淡相生,与林逋"瘦挺劲健"的书法形成跨世纪呼应。诗中"书似西台差少肉"之评,既指李建中书风之瘦硬,亦暗合林逋"清劲处尤妙"的审美追求。苏轼以"步绕西湖看不足"的视觉经验,将书法线条与西湖山水意象熔铸为一,实现了"诗书画"三位一体的艺术升华。

二、隐逸传统的当代重构
林逋"梅妻鹤子"的隐逸形象,经苏轼"不论世外隐君子"的诗化重塑,成为士大夫精神的重要范式。诗中"佣儿贩妇皆冰玉"之句,揭示林逋高洁品格对市井的教化作用。苏轼特别拈出"不作封禅书"的典故,既讽喻当时谄媚之风,更凸显林逋"勿趋荣利"的精神高度。这种对隐逸文化的再诠释,实为元祐文人对抗政治倾轧的精神武器。

三、文化记忆的建构机制
"好作祠堂傍修竹"的记载,反映了北宋民间对林逋的纪念已具仪式化特征。苏轼以"一盏寒泉荐秋菊"的意象,将个人追思升华为文化集体记忆。陆游谓其"书法高绝胜人"的评价,恰说明苏轼此跋已成为后世理解林逋的重要媒介。这种通过艺术创作建构的文化记忆链,正是中国文人传统得以延续的核心机制。

要言之,苏轼此作绝非简单题跋,实为融合艺术批评、精神传承与文化建构的多维文本。其价值不仅在于书法史的意义,更在于揭示了北宋文人如何通过艺术对话完成价值重估。今人观此墨宝,犹可感受那穿越千年的"神清骨冷"之气,这正是中国艺术最珍贵的精神底色。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戊戌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四日辰時| 2025/7/28/週一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