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34|回复: 0

[书法培训班] 临摹与创作就靠这几招

[复制链接]
书法自学 发表于 2018-5-20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力

力,指笔力——书画家以“有力”的笔法,写出“有力”的线条。 称“力之美”的,有劲、健、遒等,如说遒劲、劲健、刚健、劲拔、劲利、遒举、遒拔、健拔等等。无力便是弱、软、浮、轻,说用笔浮滑、疲软、轻靡、困弱,都与乏力有关,不为人们所肯定。力的充盈,有气势,有筋骨,于是书有“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又有“笔端金刚杵”、“举重若轻”的说法。重与厚,力为条件;欲灵变,力是基础。 前人有说: “力,谓体也”,可见力在点画中的重要性。不过,有力的线条以得法、有度为条件。“力”这一个字,一面是讲有力,一面是讲有节制,敛气蓄势,不得使尽。欧阳询小楷《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前人说运笔忌“描”、忌“涂”、“抹”。描者无力;涂与抹,是用力不得法,或者使气矜力,用力没有矩度。称赞好的“笔”,常常用“遒劲’二字。“遒劲”一词,包含了两重意思。《正韵》曰:遒, ‘‘健也,劲也”; 《说文》释“迫也”。用笔之“迫”,可用刘熙载的话作解析:“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此所以戒平直。讲“留”,讲“涩”,讲“韧”,也是同一个道理。米芾所说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书家看作“八字真言,无等之咒”,就是说的处处留得住力。“收”,后人有作复字,变成“无往不复”,可说是点金成铁。《仲尼梦奠帖》

二、重

“力”是力感, “重”是重感。所谓“重”,用过去的话,就是能“人纸”,能“出纸”,笔画若刻人缣素,人木三分,又直觉其溢出纸外,精光烂然。粗实未见其重,肥胖反觉其轻。 没有笔力,点画如枯草败叶,随风飘落,满纸草率,一派轻浮。重不绝对排斥外力,但并不显于外力,主要在乎内劲。所谓用笔,包括执笔和运笔,是对毛笔的制运能力,运行有徐疾,范围有大小,风格有刚柔,技法有变化,毫颖有软硬,各宜施以适当的外力。但是,愈是成熟的书画家,运笔总是愈见优游自在,沉着痛快。或评曰:“举重若轻”,“若不用力而力在其中”,所以为高。褚遂良 《孟法师碑》选页着意于用力(即重量)上,运笔往往忽视“提得笔起”的一面,反而缺乏内劲。华亭、安吴把笔力的气足力满比拟为“大力人”,大力人“自起自倒”,“无心防备,而四面有犯者,无不应之裕如”。既能按,又能提,时时处处把得住,就能免堕、飘二病,用笔重下而轻举。对此,刘熙载作过十分深刻辩证的解析:“书家于提、按两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重按。”须知笔迹轻羸困弱是病,劲滑是病,滞钝粗顽不能健举,同样是病。颜真卿《李玄靖碑》(局部)

三、厚

“厚”与“重”是一事物的两种显现:重则厚。厚是指迹厚,味厚。 所谓“跃然纸上”,出纸即厚,虽薄比蝉翼,不得以为轻飘,扁薄。点画之间,三过折笔,欲行还留,似疾乍凝,欲聚还散,其味厚矣。至通幅,有如一首乐曲,或高或低,或急或缓,或断或连,或有或无,纷至沓来,悠扬成韵,有板眼有节奏,极尽抑扬之妙,味亦厚矣,是为“妙听”。厚,是一种审美知觉,并不是“立体感”。“立体感”是指在平面上表现物象的三度空间。柳公权《蒙诏帖》,高26.8厘米,长57.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点画有力感、厚重感、节奏感等,却不能要求有“立体感”。“立体感”属于表现的范畴,并非审美要求,即不是线条美的必要条件。“厚”者,神厚也,气厚也。不然,“虞褚离纸一寸”就无法理解。笔线如竹片,如枯木,仍可有它方扁或圆的“立体感”,然而不厚不重,不能称佳;钢笔线、炭笔线,也有它特有的“立体感”,如圆而流利等,但不重,难厚,少趣味,不能等同于中国书画特有意味的点画,也不能列入中国书画欣赏的范畴之内。米芾《道林诗帖》 纸本 行书 纵30.l厘米 横42.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四、质

用“质感”的概念讨论书画点画,无异又为自己加了一个桎梏理论上的似是而非且无益于实践,一如“立体感”。 现列举有的学者论述质感”的两段话: “笔力就是力量感。这种力量指线条坚硬而有韧性。篆书中称‘玉箸篆’、‘铁线篆’,都是指其质感似铁似玉地坚硬。” “‘内撅法’形成的‘线条’,形态成方,‘外拓法’形成的‘线条’形态成圆,线条的‘质感’也因此不同。”文徵明 《行书五言律诗》 纸本立轴 191x72.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这是说,线条要求有某种“质感”,或者线条会产生某种“质感”。事实上,存“质”,是中国书画线条的重要标准之一,而“质”与“质感”却有本质上的区别。黄山谷曾说: “笔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张长史折钗股,颜太师屋漏痕,王右军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飞鸟出林、惊蛇人草,索靖银钩、虿尾,同是一笔。”唐寅《雨花台感昔诗札》 纸本 行书 27.5×3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初读这段话,颇觉戛然而止,没有说完。后来思索他的“不说出”,玩味其中的两个“异”,三个“同”,乃知有深意焉,其于笔力,甚至书法艺术的大道理,几乎都说尽了。赵孟𫖯 《致季博札》纸本,纵27.7cm,横49.4cm。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
范尼 发表于 2025-5-16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书道之力与重:从笔墨筋骨到气韵沉雄》

临池之道,力与重二者,实为书学根本。昔卫夫人《笔阵图》云:"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此力非蛮力,乃"屋漏痕""锥画沙"之渗透力也。今就帖中要旨,申而论之。

一、力之三昧
笔力之辨,当分三重境界:其表在筋,其质在气,其神在势。米南宫"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八字,实为运笔之枢机。观欧阳询《仲尼梦奠帖》,每作横画必三过折笔,竖画则万岁枯藤,此非指腕用力,乃笔锋与纸面抗争之"涩势"。包世臣《艺舟双楫》谓:"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正是此理。今人常见弊病,或如春蚓秋蛇绵软无力,或如斧劈刀削暴戾外露,皆未得"逆入平出""藏头护尾"之法。

二、重之辩证
重者,非墨猪之谓,乃"金铁烟云"之质感。褚河南《孟法师碑》虽细如毫发而具扛鼎之势,此即董香光所谓"似欹反正"之妙。重感生于笔锋与纸面摩擦之"沙沙"声,如怀素写蕉叶,闻"飒飒"然风雨骤至。今以科学言之,乃墨液渗透纤维产生之光学折射,古人则谓之"墨彩"。试观八大山人秃笔写荷茎,枯淡中见千钧,此即"举重若轻"之化境。

三、力重相生
笪重光《书筏》云:"人知直画之力劲,而不知游丝之力更坚利多锋。"力与重犹阴阳之相济,无重之力则浮滑,无力之重则板滞。王觉斯草书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其力在绞转衄挫之间,其重在积点成线之妙。今人临池,当以《孟法师碑》练其骨,以《祭侄稿》养其气,以《韭花帖》味其韵,三者得而笔底自有金刚杵。

结语:书道之力重,实为生命张力之投射。张长史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悟"孤蓬自振"之意;黄山谷见长年荡桨,得"一波三折"之法。学者当师造化,得心源,使点画成其血脉,篇章铸其魂魄。如此,则虽未臻神妙,亦不远于古人矣。

(全文798字,依《佩文斋书画谱》《书林藻鉴》等典籍立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