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54|回复: 1

[医药临床] 张恩树四火并治验案

[复制链接]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凌某,女,72岁。2018年4月11日初诊。诉平时性情急躁,舌尖自我感觉热,舌边破皮,牙龈冒火肿痛,口唇冒火红肿、疼痛,苔薄黄,脉数。

诊断:牙龈炎(上焦热火炽盛)。

治法:清胃泻肺、平肝泄火。

处方:竹叶石膏汤、泻黄散合清胃散加减:生石膏50g(先煎),知母10g,芦根20g,炒山栀10g,地骨皮10g,露蜂房6g,白芷10g,骨碎补10g,竹叶10g,藿香10g,生甘草6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温服。

2018年4月18日二诊:药后诸症渐减,牙龈肿痛亦除,前方既效,稍事进退,上方去露蜂房、白芷、骨碎补,加炒黄芩10g。再进7剂。后告知:眼睛、牙龈、舌尖、口唇冒火已愈。

该患者眼睛冒火,舌尖自我感觉发热,舌边破皮,牙龈冒火肿痛,口唇冒火红肿、疼痛,乃四火(即:肝火、心火、胃火、脾火)火邪壅盛,其性燔灼趋上,循经上扰所致。临床上四火并扰,实为鲜见。肝开窍于目,《灵枢·脉度》云:“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肝火上炎,则目赤痒痛冒火,羞明流泪;心开窍于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心主舌”,舌为心之苗,心火炽盛,则口舌冒火糜烂肿痛、舌尖红;胃居中焦,其性宜降,喜润恶燥,与脾由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互属络而成表里关系,胃火炽盛,循经上扰,可见牙龈冒火肿痛糜烂;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灵枢·脉度》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也。”,若脾经伏火过甚,则口舌冒火生疮、红肿疼痛。火性炎上,火热之邪易侵害人体上部,故火热病症,多发生在人体上部,尤以头面部多见。该症在治疗上主要以清火泻热为主。

方中用生石膏,味甘、辛,性大寒,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之功效。生石膏用量一般15~30g,张恩树用至50g,意在夯实其清热泻火之力;知母味苦甘而性寒质润,善清肺胃气分实热,而除烦止渴,常与石膏相须为用。生石膏辛甘大寒,质重浊,其性走而不守,善清胃家实热,为邪热进入阳明气分之要药,偏于清;知母苦寒质润多液,偏于滋。二者合用,一清一滋,有清热保津之效;芦根味甘能生津,性寒能清热,既能清泻肺胃实热,又能够生津止渴、除烦;山栀通泄三焦,引火下行;地骨皮性寒、味甘,具有凉血除蒸,清热降火之功;露蜂房味微甘、药性平,用于治疗胃火上炎而致牙龈肿痛;白芷性温、味辛、气芳香、微苦,可祛风止牙痛,使热邪从外透解;骨碎补固齿止牙痛;竹叶味甘、淡,性寒,具有清热除烦,生津,利尿之功效,主清上焦之热,淡渗利窍,导心火下行;藿香芳香醒脾,可泄脾胃伏火;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诸药相伍,共奏清火泄热之效,以使上炎之火得降。二诊药后诸症渐减,牙龈肿痛亦除,故去露蜂房、白芷、骨碎补,加炒黄芩以增强清火泄热之力,以希一鼓荡平贻患。

此外,还叮嘱患者情绪要安定,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喝水、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忌辛辣温燥、黏腻、温补、性热之食物。本文介绍了张恩树主任医师治疗四火并发之症,由于病例罕见,故整理如上,公诸同好。(杨爱国 杨晓明 郭灵龙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张恩树名中医工作室)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魏柳 发表于 2025-5-18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火并治验案阐微——从张恩树治凌某案论上焦热炽的辨治要旨》

张恩树先生此案,实为诠释中医"火性炎上"理论的经典范例。患者七十二岁老妪,以目赤、舌糜、龈肿、唇痛四症并见,诚如案中所言"四火并扰"之候,其辨治思路深契《内经》"诸逆冲上,皆属于火"之旨。今试析其精要如下:

一、病机阐发
本案特殊处在于四经之火并现:目赤属肝火,舌糜属心火,龈肿属胃火,唇痛属脾火。考《灵枢·脉度》明言五脏开窍理论,患者诸症恰与肝目、心舌、胃龈、脾唇之对应关系若合符节。然细究其本,实以阳明胃火为病变枢纽。胃脉贯齿络唇,其支者上通于心,且脾胃相表里,肝火又常挟胃气上逆,故治当以清泻阳明为主轴,兼泄他经之火。

二、方药解析
先生以竹叶石膏汤合泻黄散、清胃散化裁,尤见匠心:
1. 石膏用至50克,非徒取白虎汤意,更暗合缪仲淳"石膏得青黛清肝火"之妙。现代药理证实,钙离子可降低神经血管通透性,此或可解释其速效之理。
2. 知母与石膏相须,既循仲景法度,又防苦燥伤阴。张锡纯谓"石膏得知母则清中有润",本案患者年逾七旬,如此配伍尤显妥帖。
3. 露蜂房、白芷并用颇具巧思。蜂房本治齿咬,《本草衍义》载其"祛风毒,消肿痛";白芷虽性温,然在大量寒药中反成"火郁发之"之佐使,此即李东垣"升阳散火"法之变通。

三、治法启示
1. 火势鸱张时,当遵吴鞠通"治上焦如羽"之训,重用轻清透散之品。方中竹叶、藿香即寓此意,使热邪有外达之机。
2. 四火相煽之际,需把握主次。二诊撤减局部用药(蜂房、白芷),加黄芩清少阳枢机,正是"擒贼先擒王"之策。
3. 老年患者纵属实火,亦当顾护阴液。芦根、地骨皮之设,既合"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经旨,又避苦寒化燥之弊。

此案启示后学:临证遇多经同病者,当循"脏腑相关"理论,找出病机枢纽。张氏以阳明为纲、兼顾他经的治法,不仅验证了"五脏相通,移皆有次"的古训,更为现代口腔黏膜病的中医辨治提供了重要参考。其用药之精当、剂量之胆识,尤值我辈深味。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