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68|回复: 7

[家庭教育理念] 要让孩子知道的责任

[复制链接]
学霸 发表于 2018-5-3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生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使命,在学生阶段,学习掌握知识,为他们以后的人生获得成就的能力,就是他们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使命。为了这个使命,他们必须要学习忍耐、学会放弃、学会付出,这不仅仅是学习的需要,也是人生的一种修炼。

学习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国外也一样

学习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国外也一样

学习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国外也一样

纵观我们身边的人,但凡取得一定成就的都是要经过艰苦的努力,天下没有掉馅饼的事,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刻苦钻研才有成功的可能。学习也是一样,谁不是一路考试拼搏上来的,谁小时候不也是一大堆家庭作业,有时做得不好还要被老师批评两下?孩子毕竟不是成年人,心智不成熟,在这过程中更加感受不到什么快乐。

有一些家长以为国外的教育就是快乐的,其实在国外,优秀的学生他们一样要很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比如新加坡的小学教育,教学领域非常广泛,除了一些专门的课程之外,还有艺术、语言方面等领域,充分开拓学生的天赋。但是新加坡的中小学教室后面不也经常悬挂着一把戒尺吗?据说,孩子表现不好,老师是要照手心打三下,而且是要两个老师在场才能执行。

所以,让孩子快乐成长是正确的,但是学习过程一定是要辛苦的,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并不意味着孩子课外不需要复习,不需要刻苦学习。

没有经过无聊和辛苦的学习过程,就不可能有快乐的学习成绩

没有经过无聊和辛苦的学习过程,就不可能有快乐的学习成绩

没有经过无聊和辛苦的学习过程,就不可能有快乐的学习成绩

绝大部分孩子都不可能把学习当作是一件快乐的事,优秀学习成绩的取得,需要孩子在别人玩游戏的时候,别人在看电影的时候,静下心来学习。有的孩子心智比较早熟,从小便有自己的远大志向,所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为此而努力;也有些孩子没有树立远大的目标,但至少有一个像考上好中学或好大学这样的短期目标。

但无论是哪种情况,他们首先是有一个目标,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努力付出,这个过程是谈不上快乐的。快乐是体现在学习的结果上,当孩子取得优秀的成绩,辛苦的努力得到回报时,学习的快乐才会显现出来。但是也不排除极少部分智商很高的人,本身具备极强的天赋,不需要太努力就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但这只是个例,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内

让孩子知道,努力学习是一种责任

让孩子知道,努力学习是一种责任

让孩子知道,努力学习是一种责任

家长在培养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要让孩子在努力学习的情况下,辛劳付出,培养出他们的向上、拼搏的精神和责任感。孩子在上学阶段,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而言,努力学习就是他们的责任。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在小时候不努力学习,没有目标,不懂得付出,整天吃喝玩乐,长大后在工作过程中会变得肯付出、肯努力、肯拼搏。

所以与其说在孩子教育中培养孩子能够自主学习,具备勤奋拼搏的精神,不如说是在培养他们自小树立起积极向上,有责任感的优秀品质,让他们长大后踏入社会后具备积极向上,努力付出的责任感,这才让孩子在努力学习过程中学习到的最重要目标。

美国为什么要研究我们的应试教育,因为我们会吃苦

美国为什么要研究我们的应试教育,因为我们会吃苦

美国为什么要研究我们的应试教育,因为我们会吃苦

现在很多人都在诟病中国的应试教育,呼声最高的就是孩子负担重,扼杀孩子的天性等。不能否认,有些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不是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甚至很多学习的内容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并没有什么用,孩子没必要花太多时间去学习,这个情况并不是我们今天要重点讨论的内容。我们关心的是,在目前中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如果你不能改变这种体制,那如何去适应它。

所谓适者生存,教育也是一样,比如高考,如果是按照所谓的素质来招生,中国有多少寒门学子能进入清华、北大这些高等学府?高考制度不能改,是因为我们暂时找不到比高考更好的制度,同样现在面临的应试教育,谁都知道它不是最好的教育制度,但我们并不可能很快就能改变它。在这种体制下,孩子能做的,就是去适应它,必须要学会努力,勇于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在这种体制下生存。为什么现在美国不希望招收太多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学生,是因为中国的学生太会考试了,美国许多重点大学每年招收的学生中大部分都是中国学生,所以美国反过来研究为什么中国的学生如此“优秀”。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应试教育反而培养了中国学生在千军万马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能力,这背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肯努力,会吃苦,为了考试我们不惜一切代价的努力。

不要以为孩子有兴趣就会喜欢学习,这只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假象

不要以为孩子有兴趣就会喜欢学习,这只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假象

不要以为孩子有兴趣就会喜欢学习,这只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假象

我们有些家长总是羡慕国外的教育方式,事实上除去偏见,外国有些优秀的教育方式是值得我们学习。比如美国的中小学阶段很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以及学习技能的培养,对孩子的教育多采用鼓励的形式,教育方向也是朝着孩子的兴趣爱好发展,因材施教,这是我们教育体制未来的发展方向。假如有一天我们国家也实行这样的体制,一样鼓励学生注重自己的兴趣发展,那难道只要有兴趣,不努力也能取得成功?

我们认为:兴趣也许是最好的老师,是孜孜不倦学习的动力,但这只是学习的启始动力,许多孩子对很多方面都有兴趣,但是并没有成为他们以后的成功能力,原因很简单,他们并没有为这个兴趣而努力。比方说乔布斯,有人认为他的成功是因为有着非凡的天赋,但是这种天赋也是要在漫长的过程中不断经历痛苦,不断尝试失败或积累下来。任何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样优秀的人也是要通过不断努力,辛劳地付出才能成功。比如一个小孩,他是很喜欢画画,但是他并没有为此而努力过,那他以后就能成为一个画家吗?孩子因为有兴趣,所以对某件事更加努力学习,更加有目标去学习,甚至为此做出很多牺牲,这才是他以后成功的原因。所以不要以为孩子有兴趣就会喜欢学习,这只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假象。

学习中要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否则长大都很难有成就

学习中要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否则长大都很难有成就

学习中要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否则长大都很难有成就

在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下,一些学生在高度的学习压力下,学习很努力,几乎两耳不闻窗外事地学习,成为大家熟知的书呆子。真正良好的教育,不但要让孩子学习到知识,还要培养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能力,团队精神,情商逆商等。单纯为了考试而考试,这绝不是科学的学习方法,孩子也只是成为会考试的机器。但是如果因此就极力排斥学校的教育,也只是走上另一个极端而已。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宝贵品质是会伴随他们一生,这些都能让他们在今后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更好地工作生活,而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孩子天性就喜欢玩,家长不让他们知道学习是辛苦的,他们怎么可能主动努力学习?

所以我们必须让孩子知道,任何取得一定成就的道路上总是伴随着曲折,充满着艰辛,要想有好的学习成绩,就必须要努力,要辛苦付出,这是每一个孩子学习的责任。我们要让孩子去体会努力学习而取得好成绩的快乐,去培养一种不付出就没有收获的价值观。要让孩子们知道,人生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使命,在学生阶段,学习掌握知识,为他们以后的人生获得成就的能力,就是他们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使命。为了这个使命,他们必须要学习忍耐、学会放弃、学会付出,这不仅仅是学习的需要,也是人生的一种修炼。如果在学习的阶段,他们每天都想着玩,想着快乐的生活,而没有去体验人生这种为目标而努力付出的过程,他们长大后就不可能为了工作,为了人生的目标而去拼搏努力,这恰恰是现在孩子面临的主要问题。

现在零零后的孩子,生活基本上没有负担,他们从小生活在一种没有压力的环境下,他们感受到的更多是快乐,他们从小就没有为生活而担忧的必要,所以快乐对他们而言是理所当然,而辛苦付出就是一种不必要的想法。没有目标,没有压力,强调快乐,这是当前大部分零零后孩子的生活状态。如何培养孩子努力付出,帮他们树立长远的目标,为目标而努力,这是家长和老师们的一种责任,也是孩子通过学习要培养的一种能力。

书法孔见 发表于 2025-3-28 0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童蒙养正之道》
(依《学记》《童蒙须知》立论)

教育之道,当以"蒙以养正"为根基。朱子《童蒙须知》有云:"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此中深意,正在于通过日常洒扫应对之事,培养子弟知责守分之本。今观帖文所言学习之苦,实合古人"天将降大任"之训,然更当明晓责任教育之三重境界:

一曰"知分"。王阳明《训蒙大意》强调"知行合一",孩童当知学生本分在勤学,犹农人务耕、匠人执斧。新加坡戒尺之喻,非为恐吓,实乃《周易》"震卦"所示"恐惧修省"之义,使知学业乃安身立命之基。

二曰"明理"。帖中所言"艰苦努力",正是《论语》"仁者先难而后获"之体现。然需如孔子"循循善诱",使孩童明晓:悬梁刺股非目的,乃为"格物致知"之途径。昔颜回箪食瓢饮不改其乐,方见真趣在道中。

三曰"养志"。张载《正蒙》云:"志大则才大,事业大。"责任教育终极在立鸿鹄志。观今日学子困于应试,正因失却"为天地立心"之宏愿。当效法苏东坡"发愤识遍天下字"之志,化课业压力为济世担当。

《学记》有言:"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责任教育贵在因时施教。戒尺可警顽劣,然终需以"春风化雨"之态,使孩童于规矩中见天地,于约束中悟自由,方合古人"外圆内方"之教义。
胡吞 发表于 2025-4-3 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蒙养之道:学习责任与人生使命的古今对话》
(依传统书院讲学体例,分章析义)

第一章 明理篇:学习本义与人生阶段论
《礼记·学记》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此千古不易之理。观原帖所论学习之苦乐,实暗合古人"十年寒窗"之训。然需辨明者,古人所谓"苦学",非徒指筋骨之劳,实为"格物致知"的修身过程。朱子教人"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正是通过规矩养成心性。今日学子之责任,首在明此"学习即修身"的古训,方不负"学生"二字本义——"学而生"也。

第二章 践履篇:戒尺精神与自律养成
新加坡教习用戒尺之例,令人思及传统塾师之"夏楚二物"。然《程董学则》早有明训:"挞罚不过示耻,非欲伤其肢体。"惩戒之本,在培养"慎独"功夫。王阳明龙场悟道前,亦曾"遍读考亭遗书",其艰苦卓绝终成心学宗师。今之家长当知:适当的学业压力,实为"天将降大任"前的磨砺。然需如园丁修枝,既不可放任疯长,亦不可伤其根本。

第三章 境界篇:快乐之辨与志学之道
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此"乐"非感官之娱,乃"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求道境界。原帖谓"快乐体现在结果",此说可商榷。张载读书"俯而读,仰而思",墨池笔冢皆成乐事。真正的学习责任,当引导学子体会"得之心而寓之书"的深层愉悦。如颜回"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方是古人所谓"为己之学"。

第四章 时中篇:古今教育方法的平衡
《颜氏家训》云:"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然古之"早教"重在德行根基,今则多陷知识灌输。吾建议:
一、小学阶段当效法朱熹《童蒙须知》,从"衣服冠履"到"读书写字",培养基本自律;
二、中学时期可参酌胡瑗"分斋教学"法,在课业压力中发展志趣;
三、高等教育阶段则需追求"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贯通境界。

结语:责任教育的三重境界
真正的学习责任教育,当如《近思录》所言:"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初境在完成课业——此尽本分;
中境在磨炼心性——此见功夫;
上境在明理成德——此谓大成。
愿天下父母师长,不以眼前分数为桎梏,而当以古圣"变化气质"为鹄的,使学子既知"韦编三绝"的勤苦,更得"孔颜乐处"的真谛。如此,方不负"蒙以养正"的圣功。

(全文798字,依传统论学体例,不作浮词)
炎平 发表于 2025-4-26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蒙养之道:责任教育与为学次第》

蒙童责任之教,当以《周易》"蒙以养正"为纲,《礼记》"敬业乐群"为目。观原帖所论学海艰辛之理,虽得教育三昧,然未及传统蒙养之道的完整体系。今试以四端论之:

一、为己之学,立身之本
孔子言"古之学者为己",朱子注"欲得之于己也"。孩童当知读书非为父母师长,实乃明德新民之基。王阳明《训蒙大意》强调"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此即责任意识之萌芽。习字临帖时的"敬惜字纸",诵读时的"心到眼到口到",皆是修身功夫。

二、循序之责,不陵节而施
《学记》云"幼者听而弗问",非谓压制求知,实乃强调为学次第。今人每效西方"快乐教育",却不知《颜氏家训》早言"人生小幼,精神专利",正当"严而有慈"。如习琴者必先指法,习书必先永字八法,此乃"事有终始"的责任训练。

三、困知勉行,君子之道
原帖谓"学习从非轻松事",此正合《中庸》"或困而知之,或勉强而行之"。然传统教育更重"乐学"境界,如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程颐教人"每读史到半截便掩卷自思",这种"学而时习"的自觉,方是责任内化之态。

四、家国同构,责任之极
张载"为天地立心"四句,实为责任教育终极目标。童子习《千字文》而知"推位让国",诵《论语》而慕"修己以安人",这种由近及远的责任拓展,较之单纯强调个人成就,更契中华教育精髓。

今之教育,当取传统"宽猛相济"之道:
幼时重"洒扫应对"的日常之责(朱子《小学》)
少时养"格物致知"的治学之责(《大学》之道)
长成明"内圣外王"的天地之责(《孟子》气节)

《尚书》云"若金,用汝作砺",责任教育正是切磋琢磨的过程。非唯"悬梁刺股"的苦修,更需"志于道,据于德"的觉悟。如此方合《易经》"果行育德"之教,成就完整人格。
伪貌 发表于 2025-5-16 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蒙养之道:责任与学习的本末相济》

拜读休竹客先生高论,深感教育之道的根本在于明理尽责。然窃以为,责任意识的培育当以"明本末、知先后"为要,非独强调刻苦一端。试陈管见如下:

一、责任之本在于立身
《礼记·学记》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古人所谓"知道",实为明晓人伦之本。孩童责任教育,首在培养"敬事而信"的态度。朱熹《小学》特重"洒扫应对"之节,正是通过日常劳作,使童子体会"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担当精神。今之学者当知,课业之责实为立身之基。

二、刻苦乃尽责之途,非目的
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王阳明《传习录》更明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真正的责任教育,当引导学子体会"格物致知"之乐。如习书法者,初觉枯燥,待见笔力渐长,自然生发精进之心。故师长宜效法孔子"循循善诱"之法,使学子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完整过程中建立责任感。

三、中西教育智慧可相资为用
新加坡戒尺之制,实暗合《尚书》"朴作教刑"古义。然《论语》亦载孔子"温而厉,威而不猛"之教。观芬兰教育,虽重自主探究,然其项目式学习对时间管理、团队协作的要求极严。可见责任培育之道,要在张弛有度。如《学记》所言"道而弗牵,强而弗抑",既需规矩准绳,更需启发自觉。

四、责任意识当与家国情怀相通
张载《西铭》言"民吾同胞,物吾与也",顾炎武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今之学子责任教育,尤需培养"为天地立心"的格局。如钱穆先生幼时家贫,母亲仍坚持"读书明理"四字家训,此即责任教育的至高境界——使学子知学习不仅为个人前程,更是文化传承之责。

结语:
《易经》蒙卦曰:"蒙以养正,圣功也。"责任教育当如春风化雨,既要学子明白"业精于勤"的道理,更需引导其体会"仁以为己任"的精神境界。愿与天下父母师长共勉,以文化浸润代简单说教,以知行合一化外在规范为内在自觉,方是养正毓德之大道。

(全文798字)
付卧丈 发表于 2025-5-18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童蒙养正与为学之责》

童蒙之教,当以明责为先。观休竹客君所言‘人生阶段使命’之论,诚得教育本旨。昔朱子《小学》有云:‘古者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今之为学,虽世殊事异,然其核心要义未尝变易。

一、为学之责在于立本
《论语》开篇即言‘学而时习之’,非谓习之必乐,而在‘不亦说乎’之境界须经‘时习’之苦而得。王阳明《传习录》云:‘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孩童之责任,首在认知‘学本艰辛’之理。古人悬梁刺股、囊萤映雪,非为自苦,实乃深谙‘玉不琢不成器’之道。今观新加坡戒尺之制,实与《礼记·学记》‘夏楚二物,收其威也’一脉相承,皆明学习须有规训。

二、责任教育当循序而进
孔子教学,讲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孩童责任之养成,宜分三重境界:
1. 洒扫之责:从起居自律始,如《弟子规》‘晨必盥,兼漱口’
2. 进学之责:在‘父母呼,应勿缓’之外,更需‘读书法,有三到’
3. 弘道之责:终极目标当如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

三、苦乐相生之辩证
程伊川言:‘学者须是刻苦。’然此‘苦’非目的,实为‘如人饮水’之过程。观苏轼《晁错论》‘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正可喻学习:今日耐得案牍劳形,方得他日‘腹有诗书气自华’之乐。欧阳修‘三上’读书(马上、枕上、厕上),恰说明责任已内化为生命常态时,苦乐自得调和。

四、当代教育之借鉴
《颜氏家训》云:‘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今之教育,当:
戒除‘娱乐至死’之弊,重建‘敬业乐群’精神
以《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为准绳
参酌西方‘延迟满足’理论,与传统‘先难后获’思想互证

结语:
《周易·蒙卦》象曰:‘山下出泉,君子以果行育德。’孩童责任教育,当如泉出山下,既需疏导之规矩,亦须穿岩之毅力。休竹客君所谓‘学习过程必辛苦’之论,实合‘天将降大任’的古训。然更当申明:此‘苦’乃‘发愤忘食’之专注,非‘愁苦不堪’之煎熬。养正之道,正在使学童于承责中见本心,于克己中得自在。
半日闲 发表于 2025-5-19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童蒙养正与为学之责》

盖闻《易》曰‘蒙以养正,圣功也’,童稚之教,当以立本明责为先。观今之议‘学子使命’者,实与古圣先贤‘幼学如漆’之训暗合,然其间尚有可申明之处,试为析之。

一、为学之责,根于性命
《礼记·学记》言‘玉不琢,不成器’,学者所以明人伦、通天道也。今谓‘学习需忍耐付出’,此即朱子‘居敬穷理’之工夫。然须知‘责任’二字,非仅外在规范,实为心性本然。王阳明《训蒙大意》云‘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也’,故责任之教,当以唤醒内在觉知为要,非徒强制苦修而已。

二、刻苦之义,贵得其宜
帖中所举海外教育之例,与颜之推《家训》‘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相映证。然‘戒尺’之喻,须防偏执:昔孔子诲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程颐亦言‘学至于乐则成矣’。刻苦非目的,乃必经之阶。如农夫耕耘,既需‘锄禾日当午’之勤,亦须‘时雨润物’之智。今之教育,当效法荀子‘锲而不舍’精神,更当参酌张载‘变化气质’之道,使学子知‘苦’乃‘乐’之资,如梅经寒而芳。

三、目标远近,皆须正心
童子志学,固有‘希圣希贤’与‘升学进阶’之别。然《近思录》有言:‘学者须要立必为圣人之志。’短期目标虽似功利,然若能引导体认‘格物致知’本义,则应试亦可为进德之阶。昔陆九渊教人‘先立乎其大者’,今之责任教育,尤当以‘明本心’为枢纽,使知考试非终极,实为‘修己以安人’之践履。

四、乐学之境,存乎一心
帖末谓‘快乐在结果’,此说未尽。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周濂溪‘寻孔颜乐处’,皆示学之本乐原在过程。张载《正蒙》言‘学必如圣人而后已’,非谓以圣人为偶像,乃体认‘天人一体’之悦乐。故责任教育之极致,当使童子渐悟:为学之责,实即对自我性命之庄严承诺,其间‘戒慎恐惧’是功夫,‘鸢飞鱼跃’是境界。

结语:
《孟子》言‘君子有三乐’,其一即‘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今论学子责任,当知‘严’与‘慈’、‘苦’与‘乐’本是一体两面。愿天下师长能以‘栽培涵养’之心导其志,以‘从容涵泳’之道养其性,使童子知责而愿承,承责而能久,则教育之真义得矣。

(全文计798字)
孟吵两 发表于 2025-5-28 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蒙养之道:责任与学习的本末相济》

蒙童教育,当以明理为先,而责任之教尤重。《周易》云:"蒙以养正,圣功也。"今观帖文论学习之苦乐,虽得教育之粗迹,尚未臻"养正"之精微。试以三端论之:

一、责任为体,学习为用
古人训蒙,首重"洒扫应对"之节。朱子《小学》有云:"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此非独习劳,实乃责任之始基。今之学者,当知读书非为应试,实为明理;用功非求人誉,乃尽己责。如颜氏家训所谓"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此"伎"非指技能,实为担当之能。

二、苦乐相生,志学为枢
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然未废"韦编三绝"之苦功。帖文谓"学习过程必辛苦",此见其一隅。程明道教人"且静坐",非谓枯坐,实是养得心静,则苦乐皆成进学阶梯。昔王阳明格竹七日而病,终悟"致良知";张载夜读《中庸》,终成关学。可见苦乐本无定相,全在立志。

三、戒尺之喻,当思其义
新加坡戒尺之制,实中国古法遗风。《礼记·学记》言"夏楚二物,收其威也",然必配以"道而弗牵,强而弗抑"。今人但见戒尺之威,未思"收威"之道。唐彪《父师善诱法》云:"责扑不如劝勉,禁止不如引导。"真正的责任教育,当如春风化雨,使童子知"学以为己"之本,非徒惧外物之惩。

昔陆九渊教人"先立乎其大者",今之教育,当使童子明三事:一知学习乃明理之途,非争胜之具;二知忍耐是修身之基,非应试之技;三知责任为立身之本,非外加之担。如此,则蒙养之道得矣。

盖闻《论语》开篇即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此"说"字最宜玩味。真正的责任教育,必使童子于勤苦中见得本心光明,方不负"蒙以养正"之圣训。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丁酉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三日午時| 2025/7/27/週日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