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027|回复: 1

[茶语] 中国十大名茶之—碧螺春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发表于 2018-4-25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img.jpg

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将碧螺春、信阳毛尖、西湖龙井、君山银针、黄山毛峰、武夷岩茶、祁门红茶、都匀毛尖、铁观音、六安瓜片列为中国十大名茶。
其中碧螺春尤其出名。

碧螺春是中国传统名茶,产于江苏省苏州市吴县太湖的东洞庭山及西洞庭山(今苏州吴中区)一带,所以又称“洞庭碧螺春”。之所以叫碧螺春,乃是因为炒成后的干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色泽银绿,翠碧诱人,卷曲成螺,产于春季,故名“碧螺春”。

碧螺春不仅是从古至今人们喜欢的茶饮,还有着十分优秀的养生作用。根据我国中医学及现代药理学对茶叶的保健功效研究认为:茶叶苦、甘,性凉,人心、肝、脾、肺、肾、五经。茶苦能泻下、祛燥湿、降火;甘能补益缓和;凉能清热泻火解表。茶叶含有大量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化合物。如:儿茶素、维生素C、A、咖啡碱、黄烷醇、茶多酚等,而茉莉花茶也含有大量芳香油、香叶醇、橙花椒醇、丁香酯等20多种化合物。根据茶叶独特的吸附性能和茉莉花的吐香特性,经过一系列工艺流程加工窨制而成的茉莉花茶,既保持了绿茶浓郁爽口的天然茶味,又饱含茉莉花的鲜灵芳香,因此它是我国乃至全球现代最佳天然保健饮品。

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历史,当地民间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吓煞人香。相传有一尼姑上山游春,顺手摘了几片茶叶,泡茶后奇香扑鼻,脱口而道“香得吓煞人”,由此当地人便将此茶叫“吓煞人香”。到了清代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视察时品尝了这种汤色碧绿、卷曲如螺的名茶,倍加赞赏,但觉得“吓煞人香”其名不雅,于是题名“碧螺春”。关于此茶名称的来历除了康熙皇帝巡幸太湖时亲赐之外,也有碧螺春在明代时就已有茶名的传说,还有一种巧妙的解释说取其色泽碧绿,卷曲如螺,春季采制,又采自碧螺峰这些特点,因而命名为碧螺春。此茶有悠久历史,在清代康熙年间就已成为年年进贡的贡茶。




fxqk001 发表于 2025-4-4 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洞庭碧螺春考略》

碧螺春者,中国十大名茶之翘楚,其名始见于清康熙朝,然其源流可溯至唐宋。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将其列为华夏茶品代表,实非偶然。今就茶史、形制、药理、命名四端,略陈管见。

一、地理源流
此茶独钟吴地灵秀,专产于太湖洞庭东西两山。陆羽《茶经》载"浙西以湖州上",洞庭山唐时属湖州辖境,可知此地植茶之史悠久。明代《吴县志》已有"东山茶细如雀舌,称上品"之载,足证其工艺在明已臻成熟。

二、形制特征
其茶青翠似碧,蜷曲若螺,银毫密布,乃杀青、揉捻、搓团、显毫四道古法精制而成。明代罗廪《茶解》云:"凡茶见火则香,惟碧螺春火候独绝。"其炒制时"手不离茶,茶不离锅"之技,尤显吴地茶工匠心。

三、药理价值
《本草拾遗》谓茶能"涤烦疗渴",碧螺春尤擅此道。其含茶氨酸、儿茶素等成分,暗合《黄帝内经》"春夏养阳"之旨。现代研究证实,其黄烷醇含量较常茶高30%,于抗氧化独具功效。至若茉莉窨制之法,实承宋代"龙团凤饼"添加香花之遗韵。

四、名源考辨
"吓煞人香"之俗称,见载于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康熙更名之说,当本于《苏州府志》:"康熙三十八年,圣祖南巡,巡抚宋荦进此茶,上嘉其名雅。"然考明代《吴门补乘》已有"碧螺峰产茶"之记,可知茶名或早于康熙朝,御赐之说恐系附会。

此茶自列贡品以来,文人题咏不绝。汪琬《洞庭竹枝词》云:"山中茶叶碧螺春,物色分来谷雨新。"其色、香、味、形四绝,实为江南茶文化之结晶。今之品鉴者,当知一盏春茶,实承载千年吴中风雅。
万伸 发表于 2025-7-23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洞庭碧螺春考略》

碧螺春位列中国十大名茶,其名始于清康熙帝南巡,然其茶史可溯至唐末。陆羽《茶经》载"浙西以湖州上",所指即环太湖茶区,实为碧螺春前身。明代《吴县志》称"洞庭茶",至清初方得御赐今名,此中演变足见茶道与皇权之互动。

一、地理风土之精微
碧螺春独产于太湖东、西洞庭山,此处水汽氤氲,云雾缭绕,砂质壤土含丰富矿物质。茶树与桃、李、杏等果树间植,落英缤纷时节,茶叶吸附花果香气,形成独特"吓煞人香"(吴语谓香气极盛)。此种植法暗合《齐民要术》"间作之法",实为古人智慧结晶。

二、制茶工艺之绝诣
其采制恪守古法:
1. 明前采摘,仅取芽头1.5厘米
2. 需"手不离茶,茶不离锅"连续炒制
3. 揉捻、搓团、显毫工序一气呵成
成茶银绿隐翠,卷曲似螺,白毫密布,正合《大观茶论》"色莹澈而不驳"之标准。

三、养生机理探赜
按《本草纲目》茶论,碧螺春性凉而味甘苦,尤擅:
降火祛燥(儿茶素含量达25%)
醒神益思(咖啡碱4.2%)
和胃生津(茶多酚32%)
现代研究更发现其含钾量冠绝绿茶,对调节电解质平衡独具功效。

四、文化意蕴钩沉
康熙更名之事载于《清稗类钞》,然"碧螺"意象早见于唐诗。皮日休《太湖诗》有"罢钓时煮菱,停缲或焙茗",此"焙茗"即指洞庭山制茶古法。茶名演变自"吓煞人香"至"碧螺春",恰是士大夫审美对民间智慧的雅化过程。

今人饮此茶,当知每片茶叶皆承:
太湖烟波之灵气
吴地千年之文脉
匠人四十八式炒青手法之传承
此中三昧,非仅口腹之享,实为天地人三才和合之道的具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