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25|回复: 2

[讲古] 刘敬叔孙通列传

[复制链接]
国学萌 发表于 2018-4-24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邦评定天下,开国奠基的过程中有一批良臣猛将,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名将韩信,彭越攻城掠地;谋士张良,陈平运筹帷幄;肱股大臣萧何镇守后方,供应前线;辩士陆贾,郦生衔命出使能言善辩。汉朝建立初期百端待举,刘敬叔孙通等人又协助他稳定时局创立各种制度,对于汉初政权的巩固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这也是司马迁之所以在为萧何张良等列了《世家》,在为彭越,韩信,郦生,陆贾等立了《列传》后,接着就为刘敬叔孙通立传的原因。

刘敬①者,齐人也。汉五年,戍陇西,过洛阳,高帝在焉。娄敬脱挽辂,②衣其羊 裘,见齐人虞将军曰:“臣愿见上言便事。”虞将军欲与之鲜衣,③娄敬曰:“臣衣帛, 衣帛见;衣褐,衣褐见:终不敢易衣。”于是虞将军入言上。

刘敬叔孙通列传

刘敬叔孙通列传
刘敬叔孙通列传

上召入见,赐食。

注①索隐敬本姓娄,汉书作“娄敬”。高祖曰“娄□刘也”,因姓刘耳。

注②集解苏林曰:“一木横鹿车前,一人推之。”孟康曰:“辂音胡格反。挽音晚。” 索隐挽者,牵也。音晚。辂者,鹿车前横木,二人前挽,一人后推之。

音胡格反。

注③索隐上音仙。鲜衣,美服也。

已而问娄敬,娄敬说曰:“陛下都洛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

娄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①积德累善十有余世。 公刘避桀居豳。太王以狄伐故,去豳,杖马棰居岐,②国人争随之。

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③武王伐纣,不 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成王□位,周公之属傅相焉,乃营 成周洛邑,④以此为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 易以亡。凡居此者,欲令周务以德致人,不欲依阻险,令后世骄奢以虐民也。及周之盛 时,天下和洽,四夷乡风,慕义怀德,附离⑤而并事天子,不屯一卒,不战一士,八夷 大国之民莫不宾服,效其贡职。及周之衰也,分而为两,⑥天下莫朝,周不能制也。非 其德薄也,而形势弱也。今陛下起丰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径往而卷蜀汉,定三秦,与 项羽战荥阳,争成皋之口,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 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痍者未起,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时,臣窃以为不侔也。且夫 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觽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 此所谓天府⑦者也。

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不扼其亢,⑧拊其 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扼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注①正义邰音胎。雍州武功县西南二十三里故斄城是也。说文云:“邰,炎帝之后, 姜姓所封国,□外家也。”毛苌云:“邰,姜嫄国,尧见天因邰而生后稷,故因封于邰 也。”

注②集解张晏曰:“言马棰,示约。”

注③正义吕望宅及庙在苏州海盐县西也。伯夷孤竹国在平州。皆滨东海也。

注④正义括地志云:“故王城一名河南城,本郏鄏,周公所筑,在洛州河南县北九 里苑中东北隅。帝王纪云武王伐纣,营洛邑而定鼎焉。”按此□营都城也。

书云“乃营成周”。括地志云:“洛阳故城在洛州洛阳城东二十六里,周公所筑, □成周城也。尚书*[序]*曰‘成周既成,迁殷顽民’。帝王世纪云‘居衉墉之觽’。”

按:刘敬说周之美,岂言居顽民之所?以此而论,*(汉书)**[书序]*非也。

注⑤集解庄子曰“附离不以胶漆”也。索隐案:谓使离者相附也。义见庄子。

注⑥正义公羊传云:“东周者何?成周也。西周者何?王城也。”按:周自平王东 迁,以下十二王皆都王城,至敬王乃迁都成周,王赧又居王城也。

注⑦索隐案:战国策苏秦说惠王曰“大王之国,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高诱注 云“府,聚也”。

注⑧集解张晏曰:“亢,喉咙也。”索隐扼音□。亢音胡朗反,一音胡刚反。

苏林以为亢,颈大脉,俗所谓“胡脉”也。

高帝问髃臣,髃臣皆山东人,争言周王数百年,秦二世□亡,不如都周。上疑未能 决。及留侯明言入关便,□日车驾西都关中。

相关帖子

oppyz 发表于 2025-6-14 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敬叔孙通列传》史学价值刍议

太史公为刘敬、叔孙通合传,实具深意。此二人虽非开国元勋,然于汉室制度建构之功,殊不可没。传中所载"定都""制礼"二事,实为理解汉初政治文化转型之关键。

一、定都长安的战略意义
刘敬说高祖一事,展现了其卓越的政治洞察力。其论周、汉取天下之异,可谓切中肯綮:"周自后稷积德十余世",而汉以"大战七十,小战四十"得天下。此中差异,正是刘敬主张"据秦之固"的根本依据。《汉书·地理志》载:"秦地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居什六",足证关中经济战略地位。刘敬能突破"法周"的思想窠臼,提出"入关而都"之策,实为汉祚绵长奠定地理基础。

二、叔孙通制礼的文化意义
叔孙通"起朝仪"一事,历来褒贬不一。然细究之,其"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的做法,实有深意。《史记·礼书》云:"至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叔孙通承此传统,创制"汉家仪法"。其价值不在复古,而在构建"可操作"的朝廷威仪。观高祖"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之叹,可知礼仪对政权合法性的建构作用。班固《汉书·礼乐志》称"叔孙通颇有所增益减损,大抵皆袭秦故",正揭示其"因时制礼"的务实精神。

三、合传的史学深意
司马迁将"言事者"刘敬与"定礼仪"叔孙通合传,实具匠心。二人皆非军功集团成员,却共同解决了汉初两大要务:地理合法性与文化合法性。这种安排暗合《太史公自序》"整齐百家杂语"的述史宗旨。钱大昕《廿二史考异》指出:"刘敬建都关中,叔孙通制汉礼仪,皆汉初大政",可谓的论。

要之,此传不仅记录个体功业,更揭示了制度建构对政权稳定的关键作用。刘敬之智在于突破传统思维,叔孙通之能在于调和古今,二者共同塑造了汉初政治文化的基本形态。后世读此传,当于制度创设之艰难、文化转型之曲折处深长思之。
清幽 发表于 2025-7-2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敬叔孙通列传》史学价值刍议

太史公为刘敬、叔孙通合传,实具深意。此二人虽非开国元勋,然于汉初制度创设之功,实不下于萧曹之治、良平之谋。今观传中所载,可见三大史学要义:

一、布衣献策与制度初创
刘敬以一戍卒献策定都关中,其"披羊裘见天子"之事,尤见汉初布衣卿相之气象。《索隐》考其本姓娄,后赐姓刘,正是汉廷吸纳庶士之表征。其说高祖都关中,剖析周汉立国差异:"周自后稷积德十余世"而汉"以战取天下",遂提出"据秦之固"的战略。此议奠定汉家四百年基业,较之韩信"汉中对策"更具深远影响。传中详载辂车形制(注②),非惟考据器物,更见史家对平民进言场景之重视。

二、儒者事功与礼制重建
叔孙通"起朝仪"一事,实为秦汉制度转关关键。其"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的做法,体现汉初"因时制礼"的实用精神。太史公特记鲁生讥其"面谀",而叔孙通"若真鄙儒"之对答,恰反映汉儒"知时变"的特质。注③释"鲜衣"为美服,正与叔孙通"儒服汉制"形成互文,揭示礼仪服饰的政治象征意义。

三、历史书写的微言大义
此传结构颇具匠心:前段述刘敬定都、和亲之策,后段载叔孙通制礼、立嗣之功,中间穿插高祖"娄即刘也"的赐姓细节(注①),暗喻汉室对不同阶层才智的整合。传末"量主而进"的评语,表面似讽二人圆滑,实则肯定其"识时务"的政治智慧。这种"春秋笔法",正是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史观体现。

要之,此传通过两位"非典型功臣"的事迹,完整展现了汉初从武功转向文治的历史进程。其史料选择与叙事方式,既承《左传》"君子曰"的传统,又开《汉书》"志""表"之先河,在史学史上具有范式意义。读者当透过表层的个人事迹,领会太史公对制度变迁的深刻思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