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09|回复: 2

[中医理论] 从《脾胃论》看“阴火”与“风药”

[复制链接]
张洋 发表于 2018-3-23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李东垣继承《黄帝内经》中“内伤”的理论渊源,创立了“内伤病证”的学术思想,后世有“外感效仲景,内伤法东垣”的说法,称他为“补土派”的创始人。李东垣于晚年成书《脾胃论》,强调“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后世将其治疗内伤发热的法门总结为甘温除热,并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方。笔者仔细研读《脾胃论》,试以阴火、风药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何为“阴火”

李东垣“阴火”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阴虚生内热”之说,李东垣在著作中多处提及阴火,“阴火”在其《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等著作中共出现40余处。其中,描述“阴火”为肾火者5处,为脾火者3处,为心火者2处,为肝火、肺火、胃火者各1处,为经脉之火者6处,为五志化火者2处,为实火者1处,为虚火者6处。如《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提及:“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指出脾胃气衰是阴火产生的根源,因此笔者认为阴火即建立在脾胃气衰基础上的内伤之火。由于此处论及心火。因此后世一些医家认定此火邪即为心火。笔者认为这实在是对东垣的误解,此处心火仅仅是举例而言,因心、三焦、胞络其性属火,故东垣先生常将阴火附于其上,但并不是仅在心、三焦、胞络,阴火具有广泛性。有人认为阴火是指脾胃气虚,元气虚衰而引起的全身性的虚热症候群。但脾胃气虚是本,外邪是标,与外感病截然不同。且阴火也可由外邪诱发,是内伤与外感的共同结果。有人则进一步阐释认为阴火实则是失生发之性的闭藏之火。

何为风药

李东垣对风药的应用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但却远没有“甘温除热法”被大家所熟知。

李东垣对风药的认识源于其师张元素所著《医学启源》:“羌活,气微温,味甘苦,治肢节疼痛,手足太阳经风药也;藁本,气温,味大辛,此太阳经风药,治寒气郁结于本经,治头痛、脑痛、齿痛。”首次提出风药之名。并收载有“风生升”一类药物如防风、羌活、独活、升麻、柴胡、葛根、细辛等 20味。李东垣继承其师张元素“风升生”的学术观点擅用风药,并加以发挥,在很多方剂中用到风药,广泛用于治疗外感病及内伤病,疗效显著,但并未对其概念、功效等给予定论。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多处提及风药,如“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也。”“风者,春也,木也,升发之气。”“升麻、葛根甘苦平,善解肌热,又以风胜湿也。”等。东垣用药“皆以气味为主”,风药多指气味轻薄的一类药物。现代中药学中,中药多以功效定义分类,大抵所载解表药谓之风药,而实际上东垣所谓风药并不单单有解表功效,现代风药的涵义已与东垣初衷有别,这种以药物功效定义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风药的应用范围。

李东垣主要学术著作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记载风药相关特性的论述较多,如《脾胃论·随时加减用药法》曰:“清气在阴者,乃人之脾胃气衰,本能升发阳气,故用升麻、柴胡助辛甘之味,以因元气上升。”《脾胃论·脾胃胜衰论》曰:“泻阴火,以诸风药”“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也”“诸风药,升发阳气,以滋肝胆之用,是令阳气生”,《脾胃论·君臣佐使法》曰:“风药升阳以发火郁,则脉数峻退矣”“如鼻流清涕、恶风,或项、背、脊强痛,羌活、防风、甘草等分,黄芪加倍,临卧服之”,《脾胃论·长夏湿热胃困尤甚用清暑益气汤论》曰:“脾胃不足之证,须少用升麻,乃足阳明、太阴引经之药也”等。可见,风药主要有升阳举陷、升阳散火、升阳胜湿、解表祛邪、疏肝开郁、引经报使等功效。 历代医家对风药的功效有自己的见解,有人提出提出风药具有发散祛邪、开郁畅气、辛温通阳、燥湿化痰、通络开窍、活血化瘀、升阳补气等功效。有人认为风药有调畅气机、开发郁结、祛邪外出、引经报使、配伍增效的功效,创造性地提出“风药增效论”,如健脾益气、补肾益精、清热泻火、利水除湿、活血化瘀之效等。有人提出风药的功效主要是升发脾阳、发散郁火、升阳胜湿、升发胆气、引经等。有人认为风药在治疗内伤脾胃所致诸病中其作用亦主要体现在升阳举陷、升阳除湿、升阳散火、行经袪邪、疏肝开郁等方面。有人提出风药具有升发清阳、芳化湿浊、发越郁火、扶正祛表的作用。

李东垣“师古不泥古”,大胆创新,积极探索,论治脾胃内伤,创内伤热病的学术思想,提出“甘温除热法”,并创代表方补中益气汤。提出脾胃虚弱为内伤热病的病理因素,阴火为内伤热病的病机关键,注重升发气机,重视风药的使用,大大拓展了风药的应用范围。(张洋 湖北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所载药方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无端 发表于 2025-4-22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脾胃论》阴火与风药发微——兼论东垣学术精要

(一)阴火本质考辨
李东垣所论阴火,实为中医理论体系中最具思辨性的病理概念。考《脾胃论》原文,阴火具有三个核心特征:其一,必以"脾胃气虚"为前提,所谓"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其二,具有"下流于肾,乘其土位"的动态传变特性;其三,呈现"火与元气不两立"的病理格局。细究其源,当溯及《内经》"阳气者,烦劳则张"之论,乃气虚阳浮之变局。

今人释阴火为"虚热症候群"实未尽其义。东垣所言阴火,既非单纯虚火,亦非实火,而是"气虚-气陷-郁火"的三阶病理:中气下陷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郁而化火。此火可现于三焦任何部位,故《兰室秘藏》载其或现口疮、或为目赤、或成淋浊,皆因气机升降失常所致。

(二)风药运用枢机
风药之用,实为东垣学术最精妙处。其要义有三:
1. 升发之性:柴胡、升麻等非为解表而设,乃取"春气升则万物生"之理,助清阳出上窍。如补中益气汤用柴胡,正如《医学发明》所言:"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
2. 胜湿之功:风药多辛香燥烈,恰合"土病湿郁"之机。观升阳益胃汤用羌活、独活,非治外风,实为"风能胜湿"之妙用。
3. 流通之效:东垣风药常与补药相伍,取"补而不滞"之义。如调中益气汤佐陈皮,暗合"升降相因"之旨。

(三)临证启示录
1. 阴火辨治当分三候:初候气虚发热,甘温可除;中候气陷郁火,需佐升提;末候阴火灼络,必兼凉润。三者皆不离"补中气"根本。
2. 风药配伍有度:升麻用量不过三分,柴胡宜醋制,皆防升散太过。现代治胃下垂、久泻等症,尤当注意"量病用药"原则。
3. 现代拓展应用:研究发现风药可调节胃肠激素分泌,此与东垣"升阳"理论暗合。治代谢综合征、疲劳综合征等,风药与补脾药配伍尤显奇效。

要之,东垣学术精髓在于把握"气火关系"与"升降枢机"。阴火理论揭示内伤热病的特殊本质,风药运用展现中医调控气机的独特智慧。今人研习《脾胃论》,当透过文字求其神髓,方能在临床中灵活运用,不落窠臼。
冰玉壶 发表于 2025-6-23 03:43 | 显示全部楼层
《脾胃论》阴火与风药发微——兼论东垣学术思想之枢要

李东垣《脾胃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立论,其阴火学说与风药运用实为补土派学术之双璧。今就帖中所述,补苴罅漏,阐发精微如次。

一、阴火本质辨
阴火非独指某一脏腑之火,乃脾胃气虚所致"气火关系失调"之病理总称。《脾胃论·卷中》明言:"火与元气不两立",此火即指阴火。东垣所述心火、肾火等,实为阴火在不同病机的表现形式:
1. 病机层面:脾胃气虚→清阳下陷→阴火上冲(土虚火浮)
2. 病位层面:可兼见心火亢盛(如烦渴)、肝火妄动(如目赤)、肾火僭越(如骨蒸)等
3. 证候特性:其热为躁热(时作时止)、其脉右关弱而左寸独大。此与朱丹溪"相火论"之阴虚火旺判然有别。

二、风药运用三昧
东垣风药之用,非仅为解表祛风,实具"升阳举陷""风能胜湿""发越郁火"三重妙用:
1. 配伍精要:
配补气药(如黄芪):柴胡、升麻助清阳上升(补中益气汤法)
配泻火药(如黄连):防风、羌活发散郁热(升阳散火汤意)
2. 剂量特点:风药用量恒轻(多不过钱),取其轻清上扬之性,过则耗气
3. 现代验证:实验研究表明,风药可调节胃肠激素分泌,改善黏膜屏障功能,此即"升阳除湿"现代诠释

三、阴火与风药之枢机
二者在病机处理上形成闭环:
脾胃气虚 → 阴火内生 → 风药发越 → 清气上升 → 阴火自敛
此即《内经》"火郁发之"与"劳者温之"的完美结合。东垣治李夫人案(《兰室秘藏》),以黄芪、人参补脾,佐羌活、防风发散郁热,正见此妙。

结语
阴火学说揭示内伤发热本质,风药运用开创升阳治法。今人研习东垣学术,当把握"脾胃-气机-火邪"三角关系,方不致将阴火狭隘理解为心火,亦能领悟风药非仅解表之深意。至于甘温除热与风药发越,实为一法两用,犹车之双轮,缺一不可。

(按:本文所述皆本于《脾胃论》原文,并参考《东垣医集校注》及现代实验研究成果,凡引先贤处皆注明出处,以昭严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