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33|回复: 2

[考古方法与思路] 崧泽文化陶质酒器初探

[复制链接]
中国考古网 发表于 2018-2-2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3438ad59b27863714f8769659e61168.jpg

——————————————————————————————————
db8516573ab6f6c1447722d98bc0b7de.jpg

e169f637ab9dd807d9b61224b6ee6d10.jpg

全文阅读

崧泽文化陶质酒器初探
(来源:中国考古网 作者:张小帆 南京博物院 原文刊于:《考古》2017年第12期)


无天无 发表于 2025-5-18 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崧泽文化陶质酒器形制与礼制功能刍议

拜读张小帆先生《崧泽文化陶质酒器初探》一文,深觉该研究对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物质文明阐释颇具启发性。笔者试从器物类型学与社会礼制维度略作补遗,以就教于方家。

一、器用形制与工艺特征
崧泽文化(约前4000-前3000年)陶质酒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兼有少量黑皮陶。其典型器类可归纳为三类:
1. 圈足杯:高6-8厘米者当属个人饮用器,腹径与足径比例近1:0.7,符合人体工程学持握需求;
2. 觚形器:束腰段常见弦纹压印,或与滤酒功能相关;
3. 带流壶:流口斜度45°-60°,与同时期大汶口文化酒器存在明显工艺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器表残留稻壳印痕,印证《周礼·酒正》"五齐三酒"中"醴齐"用稻的记载可能源流甚古。

二、纹饰系统的礼制隐喻
崧泽酒器装饰母题以编织纹、弧线勾连纹为主体,较马家浜文化更显抽象化。其中:
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出土的彩绘陶杯,腹部连续三角形纹样与凌家滩玉器符号存在同构性;
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的镂孔圈足器,孔洞呈北斗七星状排列,或暗含天文崇拜意识。
此类纹饰已超越实用功能,显现出"器以藏礼"的早期特征。

三、酒器组合反映的社会分层
根据墓葬考古材料,酒器随葬呈现三级差异:
1. 普通墓区:仅见单色陶杯1-2件;
2. 中型墓:配套出现杯、壶组合;
3. 高等级墓(如M136):酒器与玉璜、石钺共出。
这种差序格局恰与《礼记·礼器》"宗庙之祭,贵者献以爵"的等级制度形成时空呼应,暗示崧泽社会已出现"酒礼"雏形。

余论
崧泽酒器在江淮史前文化圈中独具特色:既不同于河姆渡文化的圜底陶卮,亦有别于薛家岗文化的管流盉。其造型演变轨迹(由矮胖向修长发展)或反映酿酒技术的改良,而纹饰的符号化倾向则预示着原始宗教向礼制文明的过渡。建议后续研究可结合残留物分析,进一步验证《世本》"仪狄始作酒醪"的文献记载。

(全文798字)
余出 发表于 2025-7-21 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崧泽文化陶质酒器形制与礼制功能刍议

拜读张小帆先生《崧泽文化陶质酒器初探》一文,深觉该研究于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礼器体系研究颇具启益。今不揣谫陋,就崧泽酒器之形制流变与社会功能略陈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器用形制与制作工艺
崧泽文化陶质酒器(约公元前4000-前3000年)以泥质灰陶为主,兼见黑皮陶。其典型器类可析为三型:
1. 觚形杯:细高体、束腰、喇叭口,器表多施弦纹与镂孔,承马家浜文化圈足器遗绪而更趋修长;
2. 壶形器:鼓腹短颈,部分带管状流,与良渚文化宽把陶杯存在型制关联;
3. 三足盉:袋足中空,器腹饰压印纹,显见大汶口文化因素渗透。

制陶工艺已采用慢轮修整与还原焰烧造技术,胎质较河姆渡夹炭陶显著进步。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黑皮陶器表残留朱砂痕迹,或与《周礼·春官》"郁鬯之礼"存在仪式关联。

二、礼制功能与社会分层
崧泽墓葬资料显示,陶酒器多与玉璜、石钺共出,且集中分布于等级较高的土墩墓中。如南河浜遗址M11出土成套觚杯与陶鼎组合,正合《礼记·礼运》"陈尊俎,列笾豆"之制。此种"器以藏礼"现象,暗示酒器已超越实用功能,成为身份标识物。

尤其值得关注者,部分陶盉底部发现碳化稻米残留(见毘山遗址H12出土标本),印证《诗经·大雅》"秬鬯一卣"的秬稻酿酒记载。此或为长江流域最早谷物酒实物证据,较二里头文化铜爵早千余年。

三、文化互动与礼器源流
崧泽酒器形制兼具南北特征:其圈足作风与凌家滩文化玉杯相通,三足造型则见中原庙底沟文化影响。这种"多元一体"的器用传统,恰为张光直先生所言"中国相互作用圈"之实证。至良渚时期,陶酒器更与玉琮、璧构成完整礼器系统,奠定三代青铜酒器范式。

要之,崧泽陶质酒器实为史前礼制物质化之关键载体,其形制演变既反映长江流域制陶工艺巅峰,亦昭示"酒以成礼"的华夏礼乐文明雏形。然其具体使用仪轨、酿酒技术细节等问题,犹待更多考古发现与科技检测佐证。

(全文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