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44|回复: 0

[诗词赏析] 每晚品诗|天街小雨润如酥

[复制链接]
每晚品诗 发表于 2018-3-4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a8d9b9253947a20319ff1ddf096fbd08.jpg

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注释

天街:京城街道。

润如酥:细腻如酥。酥,动物的油,这里形容春雨的细腻。

最是:正是。

处:时。

绝胜:远远胜过。

皇都:帝都,这里指长安。

译文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赏析

这首诗中,诗人运用简朴的文字 ,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这一句是全篇中的绝妙佳句。早春二月,在长安,冬天未过,春天还未来临。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最初的春草芽儿就冒出来了,作者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作者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作者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自然是新的;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自然也美了。

接下来的第三、四句是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心裁。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在最后,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作者喜爱了。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这首诗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既咏早春,又能摄早春之魂,给人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张曼玉哦 发表于 2025-7-24 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韩昌黎早春诗显微阐幽》

韩文公《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诚唐人绝句中"平淡而山高水深"之典范。此诗作于长庆三年(823年),时韩愈任吏部侍郎,年五十六,正值其诗艺臻于化境之时。全诗以"天街小雨"为眼,以"草色有无"为骨,构筑出唐人早春审美之独特范式。

首句"润如酥"三字最见功力。考《齐民要术》载"酥酪制法",知唐人以酥为至柔至润之物。韩公以味觉通感视觉,将帝京雨丝之柔腻,化为可触可品之质感。较之老杜"润物细无声"的听觉转化,此句更显肌理密致。宋人周邦彦"润逼琴丝"之句,实祖述于此。

次句"草色遥看近却无",乃中国诗学"朦胧美学"之典范。《文心雕龙·隐秀》篇所谓"隐之为体,义生文外",正可注解此句妙处。韩公深谙视觉透视之理:春雨初霁,水汽氤氲,远观则草色因空气透视而显青霭,近视则新芽稀疏难辨。此种观察,较西洋印象派捕捉光影之技法早出千载。

三四句转折尤见章法。"最是"二字力透纸背,一反盛唐诗人以繁丽为美的传统。韩愈以理学家的思辨精神,指出早春之"将通未通"方为宇宙生意最蓬勃处。此论与《周易》"几者动之微"的哲学观暗合,亦可见其"文以载道"的文学主张。

此诗在技法上暗合"六法"之要:首句"气韵生动",次句"骨法用笔",三四句"应物象形"。在思想内涵上,则体现着儒家"观物取象"的认知方式——从细雨草芽中体察天地生化之机。后世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写法,实承此脉。

韩诗之妙,正在于将理学家的格物精神与诗人的审美直觉熔于一炉。二十八字中,既有科学观察的精确,又有艺术表现的含蓄,更蕴哲人体道的深刻。此等"平淡",确如朱熹所评:"退之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hahafugui 发表于 2025-7-25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韩昌黎早春诗境抉微》

韩文公《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虽仅二十八字,然其造境之妙、体物之微,实堪为唐人绝句典范。今试从诗法、意境、文化三个维度析之。

一、诗法之精微
首句"天街小雨润如酥",以味觉通感状写春雨,较之李义山"飒飒东风细雨来"更显肌理细腻。"酥"字既承六朝"流酥"之典(《齐民要术》载乳酪制法),又暗合唐人"酥乳"的审美意象(元稹《离思》"酥凝背胛玉搓肩"),将不可触之雨化为可品之味。次句"草色遥看近却无"运用透视原理,远取其势,近取其质,与郭熙《林泉高致》"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的画论暗合。此种观察之法,较谢灵运"池塘生春草"的直陈更显辩证思维。

二、意境之层深
全诗构建三重审美空间:天街之"虚"(雨丝)、草色之"幻"(有无)、皇都之"实"(烟柳)。韩公以"最是""绝胜"的递进句式,完成从物象到心象的升华。值得注意的是,"烟柳满皇都"实为长安典型景致(见《剧谈录》载曲江柳色),诗人却谓早春草色"绝胜"之,此中暗含《周易》"几者动之微"的哲学——把握初萌之机,方见造化真谛。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此诗"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正是对此种微茫意境的会心。

三、文化之脉动
此诗作于长庆三年(823)韩愈任吏部侍郎时,表面写景,内里实蕴唐人"格物致知"的精神。考《韩昌黎集》中《答李翊书》言"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此诗正是以简淡之声调写浑灏之气象。其"草色"意象遥接《诗经·小雅》"荏苒柔木",下启宋人"春在溪头荠菜花"(辛弃疾句)的理趣,构成中国诗歌"观物取象"的重要链环。

要之,此诗之妙不在摹形而在传神,不尚工巧而贵天真。正如苏东坡评韩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二十八言中可见宇宙生机,方寸之地而具万里之势。后之学诗者,当于此等"平淡而山高水深"(黄山谷语)处着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