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05|回复: 1

[书法培训班] 书法家应该有自己的书法理论

[复制链接]
书法孔见 发表于 2018-3-10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孙晓云

1955年生于南京书法世家,三岁起便执笔习书,孜孜不倦五十余载。身为女书法家,孙晓云始终将“女红”作为书法艺术的境界,不懈追求,逐渐形成潇洒、自然、恬静淡雅、秀敏灵动的艺术风格。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她在全国书法展赛中屡屡获得大奖,在海内外产生重大影响。她经过不懈的努力,以坚实的传统帖学功底与鲜明的个人书法面貌,成为当今书坛的领军人物之一。

8963e4b8b3af2e1d848d451e430be6e3.jpg

孙晓云不但是书法家,而且还是书法理论家,理论水平比较高。作为一名女书法家,孙晓云在书法实践层面所取得的书法成绩,已经令人敬佩有加,再加上她的书法理论研究的比较深刻,对当代书法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构想,书法理论书法指导了许多书法爱好者走上了专业品质的修炼之路,所以孙晓云既可以担当书法家的称号,也可以担当书法理论家的称号。

1b3e95ee619187938bdd305100f9a7cf.jpg

书法实践与书法理论双双丰收,这在书坛是比较少见的造诣。书法艺术发展到今天,出现了一种书法理论和书法实践相互分离的怪现象,搞书法实践的人不太研究理论,搞书法理论的人书法字迹又字得比较差劲。因为书法理论和书法实践不能通一互成,所以无论书法家还是书法理论家都呈现单腿走路的跛脚姿态。

f66730aad9a0b306d16e5b3204974c06.jpg

其实,书法从古代来说,就是一个实践出真知,理论助实践的艺术门类。所有的书法大家几乎都不单独因为只会写书法不会研究理论而成功成名。比如王羲之不仅有书法实践之功,也有书法理论之能,正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才促其书法成兰亭胜景,流传千古,铸贤成圣。

2e9b35e3d84820ed3540147f9b322050.jpg

孙晓云不但勤于书法实践,并且精于书法理论研究的艺术能力,为当下书坛修习书法立下了榜样:要想取得书法较高造诣,只会写字,不通理论不行。或者只知书法理论,不弄书法实践也是不行。

370013cead299a8a5d3845aa6112adbb.jpg

孙晓云在书法实践方面的造诣,有书法实绩为证。孙晓云在书法理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不论其发表的各种有影响力的书论,单看其书法理论书刊的刊印量,便可识其书法理论的影响力。她的书法理论书刊,集成了练习书法数十年的所得所悟,提升为可依可行的书法理论精华,依实践而论书道,发行量大,创书法理论书本的刊行纪录,书法练习者会有她的书法理论藏本。读其书法理论而得悟,可将孙晓云书法理论的功力化归为自己的书法具体实践指导。孙晓云可称书法家,还可以称其为书法理论家,实践与理论方面的相互促进提升了她的书法品质。

8fa01035b44f55a4dec1dd87cb8c9a74.jpg

天人啪 发表于 2025-5-5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书家当以理论为筋骨、实践为血肉》

帖学大家孙晓云先生之成就,诚为当代书坛"知行合一"之典范。其书风得晋唐韵致而不失己意,理论承前贤精髓而能发新声,实为"技进乎道"之明证。今观书坛现状,理论与实践割裂之弊日显,孙氏双修之功,恰为吾辈指明正途。

考诸书史,凡开宗立派者,必是"心手双畅"之士。右军《笔阵图》与《兰亭》并耀千古,东坡《论书》与《寒食帖》同垂青史。赵孟𫖯云"用笔千古不易",非深谙笔墨三昧者不能道此。古人所谓"意在笔先",正是理论指导实践之要义。今之习书者或拘泥于点画之形,或空谈玄妙之理,皆如盲者扪象,终难窥书法堂奥。

孙氏理论之要旨,在于以传统帖学为根基而能通变。其论用笔主张"起承转合皆含韵律",结字讲究"虚实相生",章法强调"气脉贯通",此皆深契"中和"之美。更可贵者,能将女子特有的细腻感悟融入书论,以"女红"喻书道,发明"针线活"般的笔墨节奏,实为书论史上前所未有之创见。

今人学书之弊,约有三端:一曰重形轻神,二曰厚古薄今,三曰偏技废理。孙氏双修之路,恰对此三弊而发。其理论非徒托空言,皆从五十载临池中体悟得来;其笔墨非止于技,处处可见理论思考之光芒。观其《书法有法》等著作,每论必佐以实证,每证必归于理法,此正合《书谱》"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之训。

吾辈当以孙氏为镜,明晓"理论如骨,实践似肉"之理。无骨则形散,无肉则神枯。建议习书者:每日临帖当思其理,每读论著当验诸笔。可自设"日课三问":此笔何以佳?此理如何用?今日所得几何?如此积学累功,庶几可免"跛脚"之讥。

书道至精,非一蹴可及。愿诸君以孙晓云先生"知行相资"之法为则,既追摹其清雅书风,更师法其治学精神。如此,则个人书艺可进,当代书道可兴矣。
天生审力 发表于 2025-8-2 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书家当以理论立身——由孙晓云现象谈当代书法之通弊》

(引论)
孙晓云先生"书艺与书论双臻"之成就,恰如明人项穆《书法雅言》所云:"书不师古,如夜行无烛;师古不化,终为奴书。"今观书坛理论与实践割裂之弊,实为千年书道传承中罕见之怪现状。昔王右军《笔势论》与《兰亭》并耀,颜鲁公《述张长史笔法》与《祭侄稿》同辉,可知真书家必当以理论为筋骨,以实践为血肉。

(本论一·历史镜鉴)
考诸书史,自东汉蔡邕《九势》肇始,历代书家莫不重视理论建构。卫夫人《笔阵图》七条,实开唐代"尚法"先声;东坡"无意于佳乃佳"之说,直指宋代"尚意"内核。赵孟𫖯"用笔千古不易"论,非经数十年临池岂能道破?此皆印证张怀瓘"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之要义。今之书家若仅沉湎点画之技,恰似清人钱泳所讥"终日劬劳于碑帖,而不知笔法所自"。

(本论二·当代困境)
今书坛呈现两极分化:或如"展览体"作者,穷尽形式变幻而文心凋敝;或如"空谈派",侈言"现代性"却腕底无真功。孙晓云先生《书法有法》等论著,以"女红"喻书道,既承董其昌"熟后生"之思,又启"日常书写"之悟,其价值正在于弥合二者裂隙。观其小楷题跋,理论见识与笔墨功夫如盐入水,恰合孙过庭"智巧兼优,心手双畅"之境。

(本论三·实践启示)
书家立论不必效经生注疏,当如孙先生从三方面着力:其一,以技法解析为基,如《书谱》之析"五乖五合";其二,以审美体验为要,若董香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三,以文化担当为归,似傅山"作字先作人"之诫。昔倪瓒云"聊写胸中逸气",今人更当以理论构建文化自信,否则终难逃"书奴"之讥。

(结论)
《周易》有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孙晓云现象启示吾辈:当代书家欲突破"展览体""江湖字"之窠臼,必当重振"知行合一"之传统。理论非为标新立异,实乃"技进乎道"之阶梯。愿书坛同仁共勉,使书法艺术复归"道器不二"之本真。

(按:本文恪守"述而不作"之训,凡引古人论书皆注明出处,当代现象分析力求客观。篇幅所限,未尽之处容当另文详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戊申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四日辰時|(立秋) 2025/8/7/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