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53|回复: 2

[书法培训班] 练书法,要狠生"气"

[复制链接]
书法自学 发表于 2018-1-29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唐代的大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他的《书谱》中把学书过程分为了三个阶段:"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为何他的学习过程始于平正又归于平正呢?这三种境界的“气”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第一阶段:匠气

知平正,力求不变。初学者,不论从哪种书体入手,都是从临摹开始。力求模仿至完全一致,做到一模一样,见到变化不以为然,认为背离传统不可取之,此第一境界!

13bbf28df8185d2205bd98e98cb340bc.jpg

不变有“匠气”

第二阶段:拙气

知变化,力求变化。经历了第一阶段,而后自悟或经名师点拨,便懂得习字和创作中的诸多变化。认为只要在基础上求变便能够提升境界。但是这要浅薄的理解往往卖弄机巧,苛求于此,一件作品中同一字,一字中同一笔画刻意求变,而流于机械造作。为了变化而变,这是第二境界。

cf0c75e232a0ef74551f0e23511f979e.jpg

刻意求变有“拙气”

第三阶段:灵气

不变而变,是为归于平正。这一阶段,已经经历了求不变的基础构建,为变而变的刻意逢印,而到了一种自然书写的阶段。书写时自然流露出自己的积累和对书法的理解,这个过程并没有可以求变,甚至说是手随心变。通过不变而变,所以归于内心的平正,做到自然流露,不变而变,自成一家!

1c05d8c89953a23c09d3ad0ea4614b96.jpg

不变而变有“灵气”

邹角旭 发表于 2025-5-31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书学三境之气韵嬗变——解孙过庭〈书谱〉"平正—险绝—平正"之枢机》

孙过庭《书谱》所建构的"平正—险绝—平正"三阶段论,实为书道气韵生发的完整生命历程。此三境非线性递进,乃螺旋上升之圆融境界,其核心在于"气"的质变。今以"匠气—拙气—灵气"析之,正契古人"技进乎道"的修行要义。

初阶"匠气"之平正,乃"收视反听,绝虑凝神"的筑基功夫。张旭见公主担夫争道而悟笔法,然其早年必先经"口传手授"的严格法度训练。此阶段所求者,非僵化摹形,实为通过"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建立肌肉记忆与空间感知。如颜真卿《多宝塔》之严整,恰是"匠气"淬炼出的法度结晶。此时"气"呈凝聚态,如铸剑之胚,虽未显锋芒,却为后续变化蓄足势能。

中阶"拙气"之险绝,实为"破法立我"的必经阵痛。米芾"集古字"四十年方得"八面出锋",正说明刻意求变需经历"如灯取影"的艰难探索。黄庭坚《诸上座帖》中"长枪大戟"的笔势,看似刻意张扬,实为挣脱法度束缚的自觉尝试。此境"气"呈迸发态,若熔岩喷涌,虽显粗砺,却是书家个性觉醒的重要标志。今人诟病"丑书",多因未识此阶段"宁拙毋巧"的哲学深意。

高阶"灵气"之平正,乃"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天人合一。王羲之写《兰亭》时"不知笔墨之所在",恰证"无意于佳乃佳"的化境。此时"气"呈氤氲态,如太极运转,在"和而不同"中达成矛盾统一。苏轼《寒食帖》看似信手涂抹,实则每笔皆是从法度中熔铸出的新法。此非简单回归,而是经"看山还是山"的哲学超越后,在更高维度实现的技术自由。

今之学书者,当明三境实为一气之三态:匠气为养气,拙气为炼气,灵气为化气。孙过庭强调"违而不犯,和而不同",正是告诫后学:终极的平正,是携带着全部技术记忆与生命体验的"大巧若拙"。书道至此,方可谓"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武曲村伎 发表于 2025-6-13 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书道三境之气韵流变》
孙过庭《书谱》所揭"平正—险绝—平正"三阶段,实为书道修习的完整气韵升华历程。此中"气"之嬗变,非仅技法层面的递进,更是审美意识与生命境界的层层超拔。

一、匠气:法度中的秩序构建
初学所求"平正",乃以匠气筑基。张彦远《法书要录》云"一点一画皆求象本",此阶段须如匠人般严谨,通过精准摹写建立对笔法、结体的绝对掌控。观欧阳询《九成宫》,每笔皆如界画,横平竖直中可见唐楷法度。然此境之弊在于"执死法者损天机"(董其昌语),若止步于此,则沦为书匠。匠气之价值,恰在其对规则的绝对臣服,为后续突破奠定物质性基础。

二、拙气:破立间的辩证挣扎
"务追险绝"阶段所生拙气,实为艺术自觉的萌发。黄庭坚评杨凝式"欲侧取势",正见此境特征。学者此时往往陷入两种极端:或如米芾早年"集古字"时的刻意求异,或似徐渭狂草中用力过猛的变形。傅山"宁拙毋巧"之说,恰点明拙气的过渡性本质——它是打破程式后的必然踉跄,如同孩童学步时的笨拙,虽不完美却充满生命张力。王铎中年作品中的扭曲笔画,正是这种探索性拙气的典型体现。

三、灵气:天人合一的圆融
最终"复归平正"的灵气,乃技道相参的化境。苏轼"书初无意于佳乃佳"道破此中玄机:当技法完全内化为身体记忆,创作便如庄子"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观颜真卿《祭侄稿》,看似平正的字形中蕴藏微妙变化,枯润浓淡皆成自然韵律。这种灵气非刻意经营所得,而是人格修养与艺术经验在笔端的自然流露,如董其昌所言"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今人习书常惑于表象,或固守匠气不敢越雷池,或沉迷拙气以为创新。实则三境之气如禅宗"见山是山"三重悟境,终极回归的平正,已是经过艺术辩证法扬弃后的更高统一。书道终极所求,终是"人书俱老"(孙过庭语)时那种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生命气象。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