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32|回复: 0

[汉风汉茗] “酒满茶浅”,你知道倒多少茶合适吗?

[复制链接]
汉风汉茗 发表于 2018-1-14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听人说“酒满茶浅”,为什么酒要倒满,而茶却不满杯呢?直到有一天,一位精于茶道的朋友一同饮茶,听他边斟边说:“从来茶倒七分满,留下三分是人情。”时才恍然大悟,深得其中韵味所在。


16d5d68fbcc3302bdb0feefcc99bc0b6.jpg


所谓“茶七饭八酒十分”,是指主人给客人倒茶、添饭、斟酒时,茶杯、饭碗、酒杯满到七、八、十分的程度。主若以茶待客,则以倒七分为敬,不宜过满。不过说法也有多种,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总结一下:


1、茶汤倒七分满,首先不至于烫着客人或洒到桌子及衣物上。


2、品茶需要一遍遍品,一壶茶要平均倒好几杯,所以不可能一杯倒得太多。


3f8c66755822cbc0b98ca372bdacb738.jpg


3、品茶时,不仅品茶汤,还要看汤色、闻茶香,茶汤太满品鉴起来不方便。


4、茶汤倒得七分满留得三分人情在,就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只有一杯浅茶,在轻抿慢啜中方能悠悠地品出一番情谊来。


5、茶杯倒七分茶汤,茶汤的面距离杯口有一定空间,茶的清沁芳香就不容易失散,在饮茶前,能闻到浓郁的茶香。


104186a57a75d08b84c8decbd7c5ce6e.jpg


茶斟七分,也是对生活的一种分寸上的把握。行事把握分寸,说话留有余地,待人宽容有余,处世淡泊从容。茶倒七分满似乎也在提醒人们,为人做事一定要虚心谨慎,不骄不躁,不可锋芒毕露,要谦和含蓄,正所谓谦受益满招损。


01ddc82b212b418dc84d5e19e8af7ffe.jpg


对于人近中年的茶友来说,七分还意味着留一点点情意,留一点点余闲,不要让自己活得太累。为人处事,“做人不要做绝,说话不要说尽。”要懂得为自己、为别人留有余地,经历过岁月的洗礼,我们也越来越明白“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的道理。


d660d7efbe3617c795c82a32133d75db.jpg


如果我们肯给自己多一份宽松,在追名求利的空当儿抬头看一看蓝天白云,也回头望一望青山绿水,那么,我们的心便不会那么年轻的时候就已变得衰老坚硬,抱怨牢骚也不会纵横地写在脸上,而让我们失去了真诚的笑容。


f1ad3a7f286fce6e9ed9a5edcb6719f1.jpg


人生如白驹过隙、草露风灯,短暂得就像这片片茶叶。我们不应该刻意地去计较生活中的得失,我们应该活得实在、活得真切、活得淳朴、活得坦然。就如此刻手中这杯茶一般,宁静而不失滋味。

赵耶 发表于 2025-7-8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茶斟七分与礼法之道》

"酒满茶浅"之说,实为中华礼法精微处之体现。考《周礼·天官》有"六饮"之制,《茶经》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可知茶酒之仪,自古即为礼制重要组成部分。今就茶斟七分之义,试析其三重境界:

一、物理之道
陆羽《茶经·五之煮》详述茶汤火候,其"沸如鱼目为一沸"之说,正暗合七分茶汤之妙。茶盏注七分,一则防烫手之虞(《朱子家礼》谓"执器必慎"),二则留香氤氲空间(蔡襄《茶录》云"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此物理之限,实为茶性发挥最佳状态。

二、礼制之度
《仪礼·士冠礼》载"酌而无酬酢曰醮",可见古人斟酒以满示诚。然茶礼反之,盖因茶道尚"和敬清寂"(千利休茶道四规)。七分茶汤恰如《论语》"君子之交淡如水"之喻,留白处正见主客相敬之仪。宋徽宗《大观茶论》所谓"盏色贵青黑"者,亦需适度茶汤方显其美。

三、处世之哲
《周易·谦卦》象曰:"天道亏盈而益谦",七分茶盏正是此理。老子"持而盈之,不如其已"(《道德经》第九章),与茶道"残心"之说相通。明人陈继儒《小窗幽记》云"留七分正经以度生,留三分痴呆以防死",恰可作茶斟七分的人生注脚。

今人每叹世道浇漓,然观一瓯清茶,七分在盏,三分在天,岂非《菜根谭》"事事留个有余不尽"之智慧?茶道之仪,实为养心之法。愿诸君举盏时,既知物理之常,复明礼制之变,更悟圆融之道,则中华礼乐文明之真精神,庶几在焉。

(全文共798字)
熊季 发表于 2025-7-14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茶七分满"的礼法意蕴与处世哲学》

"酒满茶浅"之说,实为中华礼俗之精微体现。考其源流,可溯至《礼记·曲礼》"凡奉者当心,提者当带,执天子之器则上衡,国君则平衡,大夫则绥之,士则提之"的持器规范,其中已蕴含"执器有度"的礼制精神。至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更将茶事提升至道艺相融的境界。

茶斟七分之制,首重物理之宜。宋徽宗《大观茶论》载:"盏以热汤洗涤,冷则茶不浮。"茶盏受热后,若注汤过满,既易烫手,又碍观色。蔡襄《茶录》详述"茶色贵白,击拂贵力"的点茶之法,七分满恰留击拂空间,使茶沫"周回旋而不动",此乃宋人茶道遗韵。

次论人情之雅。明人田艺蘅《煮泉小品》云:"茶侣贵寡而趣长。"七分茶汤恰合"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处世智慧。苏轼《汲江煎茶》"大瓢贮月归春瓮"之句,正暗合留白之妙——月映水面,满则月隐,浅则月现,此中玄机,与茶道相通。

三察心性之修。清人袁枚《随园食单》论茶器:"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小器正合七分之度,暗合《周易》"亢龙有悔"之戒。朱权《茶谱》称茶能"涤烦破睡",而七分茶量恰是破除"满盈之躁"的修行法门,所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今人饮茶,当知七分满中含三重境界:一为器物之用,二为礼俗之常,三为心性之养。观台北故宫藏《文会图》,宋人茶席皆留余韵;读《红楼梦》栊翠庵品茶,妙玉"一杯为品"之论,俱见古人分寸之妙。七分茶汤,实为中华文化"中和"之道的具象呈现,既防"过犹不及"之失,又得"虚实相生"之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丁未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三日酉時| 2025/8/6/週三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