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01|回复: 0

[汉风汉茗] 香靠冲,汤靠吊!泡好茶这条线不能过

[复制链接]
汉风汉茗 发表于 2017-12-8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友提问:常常听见专业的普洱茶人,品茶时,说什么水线之类的,还不好意思问人家,只能不懂装懂的点点头,到底什么是水线呢?

所谓“水线”,其实就是指注水方式。注水方式的不同,影响着茶汤口感的不同。

例如:有些茶因其本身内涵物质丰富,咖啡碱含量高,汤质厚重感强。所以,冲泡时要求沿杯壁,定点注水,避免击打茶叶,而且出汤时避免出汤过急。这样做的目的是,一方面是为了获得稠厚的汤感,另一方面是避免咖啡碱过度析出,使得茶汤过于苦涩。

注水方式常见的有四种:高冲、高吊、低冲、低吊,注水点还分螺旋形注水、环圈注水、单边定点注水、正中定点注水等。

一般来说:“香靠冲,汤靠吊”,意思就是:如果希望让茶汤高香,我们就快水猛冲,让茶叶在容器中翻腾激荡,充分和水摩擦;如果希望让茶汤绵密柔软,就让水流在一个点上稳定而缓慢地注入泡茶器皿。

b3ee93829b9e301315a8db30fc380cad.jpg

对于普洱茶来说,生茶主要品高扬香气、熟茶主要尝绵长甜韵。像景迈这一类以香气见长的普洱生茶来说,采用“高冲、单边环圈注水”的方式最好,高冲时水流在空气中降温较少,注满盖碗所需时间短,水与叶底的激荡最强,最能激发香气。

普洱熟茶则可采用“低吊、定点注水”的手法,低吊时水温保持得较好,注满盖碗时间长,水与叶底的激荡最小,便于让内含物质缓缓释放,泡出绵长的口感,茶汤也不易浑浊。

无无人人 发表于 2025-7-14 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茶道水线之精微要义》

茶道之妙,在乎水火相济、器法相成。所谓"水线"者,实乃注水法度之谓也。昔陆羽《茶经》有云:"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此虽言火候,然水法之要,已见端倪。

水线之法,当首辨"冲吊"二字。冲者如飞瀑激石,吊者似幽涧滴泉。盖茶性各异,若新制生普,其气未敛,当以高冲之法激扬其香。此法暗合《周易》"震"卦之义,雷动风行,方能发越草木英华。然需知"高冲"非一味猛注,当如怀素草书,虽疾犹有章法,宜取单边环圈之势,使水走太极回旋之径,则香气上扬而不散乱。

至若熟茶陈酽,则当取低吊之法。《茶录》有言:"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熟普之韵,正在醇厚绵长,故注水宜若文火煲汤,取正中定点,令水温恒守,茶质渐释。此中暗含"艮"卦止道,如山岳之蓄势,终得回甘悠远。常见茶人执壶过低,水失活气;或注点游移,味散神消,皆因未得"吊"字三昧。

水线之变,尤需因茶制宜。景迈生茶,气质清扬,可参"凤凰三点头"古法,水走杯壁三分,留气孔七分,使香有升腾之路;班章古树,茶性刚猛,则宜"游龙戏珠",以螺旋注水平抑其烈。至若仓储老茶,更需"润物细无声",先以定点低吊唤醒,再渐次扩大注水范围,方得不伤陈韵。

今人论茶,多执著器具年份,而忽此注水真诀。殊不知《大观茶论》早有明训:"注汤害利,独瓶之口嘴而已。"执壶角度每差毫厘,水压即变;注水缓急稍异,茶韵顿殊。譬如书法运笔,提按使转间,全在腕底功夫。

茶道至境,终归"中和"二字。猛冲易失之躁,久吊或流于滞。善茶者当如良相调鼎,观茶形、嗅茶气、察茶性,而后定水线之法。此中玄机,非言语可尽,惟赖多瀹多参,方得个中三昧。

(全文798字)
道重さゆみ 发表于 2025-7-24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水线三昧:论普洱茶冲瀹之道与茶性显发之要》

茶道之妙,尽在方寸注水间。所谓水线者,实乃"以水为笔,以器为纸"的茶汤书写之道。陆羽《茶经》"五之煮"章早有"其沸如鱼目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的水势记载,此实为水线理论之滥觞。今就普洱茶冲瀹水线之要,分三昧而述之。

一曰"刚柔相济"。高冲之法,取《周易》"鼓之以雷霆"之意,水流如飞瀑击石,令条索紧结之生普得以舒展。观宋徽宗《大观茶论》"注汤击拂"之说,正合激发茶香之理。然需知"亢龙有悔",过度翻腾反令茶碱滥觞。故景迈生普当取单边环圈注水,使水线如游龙摆尾,既保香气高扬,又避苦涩泛滥。

二曰"静水流深"。低吊之术,暗合老子"天下莫柔弱于水"之智。熟普渥堆发酵后,内含物已化刚为柔,当以定点注水如涓涓细流,恰似苏轼煮茶"蟹眼已过鱼眼生"的缓注之道。此般"文火慢炖",方能使可溶性糖类渐次析出,得汤感稠滑如蜜。若以建水陶壶低吊冲瀹,更显"水熟而汤柔"之妙。

三曰"器水相发"。水线之效,必与器型相得益彰。盖碗冲泡当循"春注秋收"之法:注水时依茶性择刚柔,出汤时按《茶录》"凡酌,欲其缓急得中"为度。尤需注意,老班章等苦底茶当以"凤凰三点头"式细流缓冲,冰岛甜茶则可适度提高水线,此即张源《茶录》"投茶有序,毋失其宜"之真谛。

今人每言"香靠冲,汤靠吊",实为"阳施阴化"的茶道辩证法。然须知水线乃"技进乎道"的媒介,最终要义仍在"看茶泡茶"。如明人许次纾《茶疏》所云:"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不可。诸君习茶,当以水线为径,得味外之味,方不负这一盏云腴之妙。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戊戌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四日酉時| 2025/7/28/週一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