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33|回复: 0

[汉风汉茗] 茶,到底为“喝”还是为“吃”?

[复制链接]
汉风汉茗 发表于 2017-12-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骚人墨客说到茶,可吃,可咏,可品,可分,就是不提“可喝”

有人认为喝茶,要削尽繁枝,有好茶,老老实实吃上一杯,何必让茶道茶文化一类叠床架屋,弄得一杯茶也吃不安呢?

8399cc9b8edff0028bbc09ea95ab0436.jpg

可是,在南宋都城临安,终究吃茶者多,喝茶者少,遗风不灭,杭州人至今都要讲“去梅家坞吃茶去!”味道就变了。《梦粱录》里的临安,“四时卖奇茶异汤”,冬天卖的七宝擂茶,据说是用花生、芝麻、核桃、姜、杏仁、龙眼、香菜和茶擂碎煮成茶粥单卖,这般吃法,操作起来好比捣年糕,吃者好比吃八宝粥,要紧的是吃,不是喝茶汤了。宋人还喜欢弄些香料,把龙脑珍菜、菊花之类与茶在一道,茶香吃进花香,花香吃进茶香,吃进口里,吃出了一股香气,一种味道。

南宋咸淳年间,日本高僧大应禅师到了余杭径山寺,深研佛学之余,把当时流行的抹茶做法、吃法一并学会,带回了日本,慢慢发展为“茶道”。看日本人行茶道,便知抹茶是研成细末的,放入茶盏,注入沸水,茶汤浓如豆羹,小筅帚一搅,卷起千堆,待冷却后,一吃而光。南宋时虽有撮泡茶的套路,但是大家都不买账。

ee7379ae61279bcd345e3b9900c40b42.jpg

还有个说法,杭州早年有酒馆无茶坊,只不过富人有了聚会宴饮,会招些茶博士来来往往,热闹煞也。后来宋室南迁,汴京开茶坊的习俗南渐,茶馆在临安一家接一家地开起来,且在茶汤巷一带成了气候,成为茶馆一条街。茶馆虽然吃茶,但是点心也是重头,你看今天在杭州坐茶馆,无论青藤或门耳,那些各色吃食消闲果儿的消耗,分量不会少于茶汤。南宋的擂茶,现在无处可买,但在保留擂茶习俗的湖南乡下,待客吃一顿擂茶,是要摆上十数个碟子的,炒米、炒黄豆、炒绿豆、炒包谷……一路吃下去,好比是在吃饭了。

至于文人雅士,骚人墨客说到茶,可吃,可咏,可品,可分,就是不提“可喝”。分茶这一活计,知识分子很喜欢,说白了就是闲来无事,弄把小筅帚筅筅茶汤,由泡沫形状,茶末游移,想像出金戈铁马,杏花春雨,生离死别,聚散无常。只要胸有点墨,胡思乱想,就能成全分茶好事。

dffb096105561826ae445a86d998d233.jpg

还有斗茶一节,是茶农做了新茶后的一项趣味赛,比比看,谁的茶神完气足,做得好,以便卖个好价钱。

斗茶

壹要观汤色,色纯白表示茶质鲜嫩,颜色青、黄、灰、红,均不足取。

贰要汤花匀细,紧咬盏沿,倘若咬不住,粘不牢,汤花飘零,便稍逊风骚。

5c1daf81db0b0d10c236f64954811125.jpg

斗茶三局两胜,可是,茶汤入口的那股子鲜味,居然完全避而不谈。这些南宋人士呵,他们的想法,真有些怪呢,有了他们的积习与遗风,杭州人喜说吃茶,不说喝茶,也就不足为怪了。

贾衣 发表于 2025-7-9 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茶事之"饮""食"分野与文化流变》

茶之为用,自古有饮、食二途。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然考诸典籍,"吃茶"之说实非妄语。《广雅》释"吃"为"食也",而《齐民要术》载茶粥制法,正合"吃茶"古义。此中分野,实关涉茶事流变之要义。

宋人茶事,最得饮馔交融之趣。吴自牧《梦粱录》所载七宝擂茶,乃以茶为引,杂糅五谷,实为"食茶"典范。此道承袭唐时"茗粥"遗风,更融汴京市井之巧思。观宋徽宗《大观茶论》论"碾茶为末,调膏继刻"之法,与日本抹茶道之"浓茶"仪轨,实出同源。径山茶宴东传,遂使"吃茶"之法,化异域为"茶道"。

然细究茶事流变,"饮""食"之辨实关礼俗之异。北宋汴京茶坊初兴,尚重清饮;及至南渡,临安茶肆竞陈茶食,遂开"饮馔相济"之风。周密《武林旧事》列"市食"四十一种,其中"鹌鹑馉饳儿""蜜煎雕花"等,皆为佐茶妙品。此风延及明清,乃有盖碗茶配九宫格之制。

文人茶事,别有幽趣。分茶之戏,源自五代,盛于两宋。陶谷《清异录》载:"馔茶而幻出物象于汤面",此即"茶百戏"之妙。文人以茶筅为笔,茶沫为纸,观物取象,实乃"饮茶"而"食象",精神之飨也。至若斗茶之俗,蔡襄《茶录》详述"色香味"三绝之辨,则纯乎品饮之道。

今之论者,当知"饮""食"本非对立。茶道之要,在因时制宜:春日龙井宜清啜,寒冬擂茶可暖腹;独坐宜品,雅集可食;茶香为骨,茶点为韵。杭州"吃茶"之语,恰存古意,非关雅俗。若强分饮啜,反失茶道"和敬清寂"之本真。
黎劭 发表于 2025-7-20 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茶事"吃""喝"之辨:从物质载体到精神载体的文化嬗变》

茶之为用,究当言"吃"抑或言"喝",实乃窥探中华茶文化演进之绝佳切口。此辩非关文字游戏,实折射出茶在华夏文明中从口腹之欲升华为精神载体的完整轨迹。

考诸文字本源,"吃茶"之谓可追溯至唐陆羽《茶经》"啜苦咽甘"的记载,宋人《梦粱录》更明载"四时卖奇茶异汤"。此"吃"字之妙,正在其包蕴茶食一体之古法。南宋临安七宝擂茶以茶末杂五谷香料捣碾成粥,恰似《诗经》"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之遗韵。此种"吃茶法",实为上古"茗粥"遗风,将茶作为五谷之辅,以舌颚全面感知其质。日本茶道保留的抹茶"一吃而光"仪轨,恰是宋人茶事活化石。

然自明太祖罢团茶兴散茶,"喝"茶渐成主流。文震亨《长物志》载"简便异常,天趣悉备",道出撮泡法对茶事之革新。此变革非仅饮法之变,实乃茶文化从集体仪式向个人品味的转向。当茶汤脱离食糜形态,独以清液入喉时,"喝"字便承载了更为精微的审美体验——苏轼所谓"从来佳茗似佳人"的品鉴之道。

尤可注意者,文人系统中"吃""喝"之辨别有深意。陈继儒《茶话》云:"饮茶以客少为贵",此"饮"字已超脱生理需求。分茶、斗茶诸艺,将茶事转化为精神操演:茶筅搅动之沫饽,可幻化"金戈铁马";茶盏中的汤花,能隐喻"聚散无常"。此乃"吃"字不能尽,"喝"字不能包的文化景观。恰如钱钟书所言"饮食者,所以合欢也",茶之吃喝早已突破味觉层面,成为情感交流的媒介。

今观杭城"吃茶去"之俗,恰似文化记忆的活态保存。从茶汤巷的历史场景到现代茶馆的茶食并重,揭示出中国人"饮德食和"的生活哲学。茶之"吃""喝"非对立概念,实为同一文化谱系的不同呈现方式——前者延续《齐民要术》"饮食为急"的实用传统,后者发展出《茶录》"清心神而出尘表"的审美维度。

要而论之,茶之"吃""喝"实乃一体两面:当茶与五谷同烹,我们吃的是人间烟火;当茶独瀹清泉,我们喝的是天地精神。两种表述的共存,正彰显中华茶文化"道器不离"的独特智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戊戌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四日卯時| 2025/7/28/週一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