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59|回复: 2

[医药资讯] 孔子后人的中医创业经·“互联网+”医疗更要有“紧箍咒”

[复制链接]
新华社 发表于 2017-11-14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700015f938cc6dfbfb47e0682723999a.gif

点 标 题 下 蓝 字 关 注 中 医 馆 第 一 新 媒 体

来源丨新华社

孔令谦终究没接几家风投抛来的数千万元。这位孔子后人并非没有互联网思维。几经创业沉浮,他说,老祖宗留下的是金饭碗更是紧箍咒,对于中医药,先夯实传承,比圈钱、变现更重要。

2015年,“互联网+”医疗风起云涌,在线咨询、可穿戴设备、疾病管理、远程医疗等概念层出不穷。10年前创办孔医堂前身孔伯华医馆,孔令谦并不否定任何一种创业模式。“中医药宝库里拿出个好方子做成产品就能赚钱,但医生的使命是治病救人,中医传承精神的实质,是做人。”

这与不少互联网领域投资人“只投靠谱的人”的坚持类似。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路上,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在炫目的盈利故事之外,品行、人格、有所不为,一个靠谱的人,往往更容易得到信赖和尊重,也更容易成功。

“金饭碗上面的紧箍咒就是有敬畏、有底线,这是‘老理儿’,也是老祖宗留下的创业经。”孔令谦说。

孔令谦的祖父孔伯华,在上世纪初参与创办北京国医学院,倡导建立现代中医教育体系,培养众多中医人才。

与不少出身世家的人一样,孔令谦起初并没有意识到名医的光环。“自家做的酸梅汤就是比外边的汽水好喝而已”。他自幼熟背黄帝内经等经典,却在很多年后才知道其真正含义,没有上过中医学院,却在祖父和父亲的脉案里敲开了传统医学的大门。上世纪90年代,他下过海,干过IT,赚过钱也赔过钱,在父亲去世后,幡然重建医馆。

孔医堂沿袭了孔伯华在世时坚持给百姓义诊的传统,每天每个医生拿出一个义诊号,北京几个分馆加在一起一年就有6000多个。这些义诊号由街道、社区分配给困难群众,力争惠及最需要的人群,已经坚持了10年。

孔令谦说,好大夫从不乱开药。孔医堂很多患者一周的药费少则几十元,多则二、三百元。“现在有一种大夫是虫草大夫,动不动就开虫草。我查了祖父几十年的脉案,从来就没开过虫草。”

在孔令谦眼里,医生的职业需要得到尊重,但医生不应该成为医院赚钱的工具。医学的终极目标应是人文医学,终极商业模式应是公益。医院不能发展成为“商”,无论模式如何创新,服务、产品可以延伸出价值,但医生就该聚焦医学。“整天挂在网上不好好接待患者,哪个好医生是互联网培养出来的?”

不见面就看病,基于健康数据跟踪和大数据分析的远程医疗,是互联网描绘的未来理想的就医场景。而中医诊断需要望、闻、问、切。孔令谦说,中西医在治疗思想上有根本差异,但现在医学发展追求更加精准,中医始终强调因人、因地、因时综合分析,都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对于中医,先“子承父业”,再谈创新,才能避免浮躁。

如今,孔医堂瞄准中医药人才培养,向百年前的北京国医学院致敬。他们在孔子故乡与曲阜中医药学校合作,建立临床教学实践基地,探索基层乡村医生的基础教育的模型。

立足根本,戴上了“紧箍咒”,孔令谦才找到了端着金饭碗创业的感觉。“父辈们说,人有生命、有性命、有使命,我现在才渐渐悟到。”他说。

I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为“新华社”,记者/刘景洋 王震杰,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梅花 发表于 2025-5-4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守正与创新:论"互联网+中医"的传承之道

孔子第七十六代孙孔令谦先生的中医创业经历,恰如一面明镜,映照出当代中医发展面临的深层命题。在"互联网+"医疗风起云涌之际,孔先生坚守"金饭碗"与"紧箍咒"的辩证智慧,实为对中医本质的深刻把握。中医之"金饭碗",非指物质财富,而是五千年文明积淀的医学智慧;所谓"紧箍咒",则是医者必须恪守的伦理底线与职业操守。

考诸中医发展史,历代大医皆以"大医精诚"为立身之本。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孙思邈"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李时珍"搜罗百氏,访采四方",无不体现中医传承中"知行合一"的精神内核。孔伯华先生创办北京国医学院,正是这种精神的现代表达。而今孔令谦先生坚持义诊传统、拒开贵重药材,实乃对祖训的忠实继承。医者仁心,古今一也。

当代"互联网+中医"面临三重困境:一是技术异化风险,将医患关系简化为数据交换;二是商业逻辑侵蚀,使诊疗沦为商品交易;三是传承断裂危机,年轻医者重术轻道。有鉴于此,必须建立三重保障:首先,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确保互联网工具不损害中医思维特质;其次,以"医乃仁术"为准则,构建合理的商业伦理边界;再次,以"师承教育"为基础,利用数字化手段强化学术传承。

《周易》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互联网技术终为"器",中医之道才是根本。建议从业者:其一,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师承"平台,使技术服务于学术传承;其二,制定"互联网中医"伦理准则,明确诊疗边界与数据规范;其三,培养既通晓中医精髓又掌握现代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惟其如此,方能在创新中守住中医魂脉。

昔孔子言:"仁者爱人。"医道之本,正在于此。无论技术如何革新,中医的生命力始终源于对生命的敬畏与关怀。当代中医人当以孔令谦先生为镜,既不做固步自封的守旧者,也不为浮躁的商业浪潮所裹挟,而是在守正创新中,让古老医学焕发时代生机。如此,则中医之"金饭碗"永不失其光泽,"紧箍咒"亦将成为医者最珍贵的自律徽章。
向乞分 发表于 2025-7-23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守正与创新:论孔子后人中医创业中的传统智慧与现代启示

孔子第七十六代孙孔令谦先生的中医创业历程,恰如一面明镜,映照出当代中医发展中的核心命题:如何在商业浪潮中守护医道本真。其拒绝风投数千万之举,非不知"互联网+"之利,实乃深谙"欲速则不达"之理。此中智慧,与《论语》"无欲速,无见小利"之训一脉相承,展现了儒家"义利之辨"在当代的生动实践。

孔伯华先生当年创办北京国医学院,开现代中医教育之先河,其精神内核正是"医乃仁术"的儒家医德观。今日孔医堂坚持每日义诊,十年惠及六千余困难群众,此非沽名钓誉,实为《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恻隐之心使然。医馆药费恪守"中正平和"之道,拒作"虫草大夫",恰是对《黄帝内经》"大毒治病,十去其六"用药准则的坚守。这些看似"不利商业"的举措,反而构筑了最坚实的品牌护城河。

当今"互联网+医疗"乱象丛生,在线问诊常有"隔靴搔痒"之弊,可穿戴设备多陷"数据崇拜"之窠臼。孔令谦先生"不见面就看病,好医生岂是互联网培养"之问,实为对《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诊断原则的捍卫。中医四诊合参之妙,岂是数据算法可尽?此中智慧,与孔子"视其所以,观其所由"的认知论不谋而合。

然守正不意味泥古。孔氏从IT转型中医的历程,恰说明传统医学需要现代载体。真正的传承应是"道"与"术"的辩证统一:以仁心为体,以科技为用。当互联网成为"望闻问切"的延伸而非替代,当大数据辅助辨证而非主导用药,方为中医现代化的正途。此中分寸,正是孔子"叩其两端而竭焉"的中庸之道。

先贤张仲景言"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此医者本分也。在资本狂欢的时代,孔门医者以"公益为终极商业模式"的坚守,恰似一剂清凉散。历史终将证明:那些把金饭碗当作紧箍咒的人,反而捧得最稳;那些在流量时代坚持望闻问切的人,终将获得最长久的信任。医道如此,百业皆然。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