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40|回复: 2

[中医理论] “邪”气是不正之“斜”气

[复制链接]
孙成力肖静 发表于 2017-7-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中医经常会提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提到“扶正祛邪”,到底什么是“邪”,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山西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张英栋老师认为:“回答‘邪’是什么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我们的思维回到产生这个概念的时代,原则是能用现代话讲出来更好,不能的话宁愿留存其原来古汉语的状态,也不可胡乱解读,不可破坏其本身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对这一点笔者非常认同。

那么,是否如大部分人所说,“邪”从本质上讲是“审症求因”的产物,是想象、思辨的结果,而非确有其物?接下来让我们看看经典中是怎么描述的。《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提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从这句来讲,虚邪、贼风并列,应该都是存在的,应是确有其物才是,否则如何“避之有时”?不能因为看不到贼风、虚邪便否认其存在。

“邪”气与人体“正”气相对。“邪”古同“斜”。《广韵》:“不正也。”《贾子道术》:“方直不曲谓之正,反正为邪。”《春秋繁露》:“竹林,前正而后有枉者谓之邪道。”故而“邪”的本义是“不正”。结合黄元御、彭子益等先贤圆运动的观点及经络理论,笔者认为,凡是导致机体气血运行异常或不循常道的因素,即可称为“邪”。无论有形的病毒、细菌,体内的瘀血、痰饮、浊毒,还是无形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太过或不及之气,均可成为邪气。例如,吃了冷饮或不洁食物,或肚子受风受凉,导致脾胃升降失常,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是寒邪或湿热之邪;冬季打雷,阳气不藏,造成很多人精气亏虚,来年多病温病,是为非时之邪。心神不正,不良的情绪,也是可以致病的“邪气”,如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思则气结,也是使人体气血运行异常的“虚邪贼风”。同时,正、邪也是相对个人而言,有的人感觉夏天气热的难受,甚至因而生病,有人却觉得舒服得很,原有的疾病也缓解很多。四时天气和药物一样,其偏性可以治病也可致病,关键是这些因素是否有益于作用的个体。

“扶正祛邪”是中医的常用治疗原则。古云:“善针者,善导引也。”圆运动学说则提出了下气汤等方剂,并把经方导引气血升降的机理揭示出来,使我们对针灸与药物治疗原理相通有了更好的理解。运用针药等手段使气血运行顺畅,回归正常轨道,使气血分布回归正常,这个过程即是扶正也是祛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人身心和谐健康时,气血运行正常,外在的致病因素很难导致气血逆乱,发生疾病;若人身体虚弱或心神不正,或有某处气血郁滞,则很容易受外在六淫邪气的影响,气血斜行,而生疾病。

南丘 发表于 2025-3-25 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邪气辨正》

"邪"者,不正之气也。《说文》训"斜"为"邪",与"正"相对,此乃中医邪正观之根本。考《内经》"虚邪贼风"之论,非谓邪气为虚妄,实指其乖戾失常之性。张介宾《类经》云:"邪气者,不正之异气",正合"邪"字本义。黄元御以六气圆运动论邪,谓"非其时而有其气"即为邪,此说深得经旨。今人囿于实证思维,强以微生物比附邪气,实失古人"审症求因"之本意。邪气之辨,当循"以经解经"之法,既不可泥古不化,亦不可妄加穿凿。存其古义而通其今用,方为得之。
高里永 发表于 2025-6-21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邪气"本质与中医辨证思维之体用关系》

"邪"字从邑从牙,本义为"不正之斜",《说文》注:"邪,琅邪郡也。从邑,牙声。"然其医学内涵实为中医理论体系中最具辩证思维的范畴。张英栋先生强调回归概念本源之论甚为精当,然笔者以为,理解"邪气"当把握三层要义:

一、本体论层面,"邪"乃气化失常之象
《素问·调经论》言:"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邪气非实体性存在,而是机体气化失常的状态描述。黄元御《四圣心源》以"一气周流"立论,指出邪实为"气机升降失常之态"。如厥阴风木过亢则化风邪,少阴君火妄动则成热邪,皆为本气之偏胜。此正合《春秋繁露》"前正后枉谓之邪"的哲学本义。

二、认识论层面,"邪"属辨证求因之标
《伤寒论》397法皆以"观其脉证"为前提,说明邪气本质是病机的外在显现。王冰注《素问》云:"邪者,不正之目。"将六淫、七情等致病因素统称为"邪",实为建立辨证体系的逻辑需要。正如张介宾《类经》所言:"邪正者,标也;阴阳者,本也。"

三、方法论层面,"祛邪"即复常之道
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揭示:下气汤之妙,在于通过降胃气以复肺金肃降之常。此即《灵枢·九针十二原》"通其经脉,调其血气"的具体实践。现代研究显示,针灸可使异常基因表达谱趋向正常,恰为"导邪归正"的分子生物学诠释。

当代中医临床当避免两种误区:或将邪气机械对应病原体,陷入"细菌病毒即邪气"的还原论;或玄谈"虚邪贼风",堕入不可知论。当遵仲景"随证治之"原则,把握"邪气"作为病机符号的辨证价值。譬如情志致病,非情绪本身为邪,乃"怒则气上"的生理紊乱状态方为邪实。

要之,邪正之辨体现了中医"以常衡变"的思维特质。《医宗金鉴》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邪气本质,实为人体自稳调节失衡的状态指征,此乃中医学动态平衡观的真谛所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