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39|回复: 1

[训诂学] 《每日一字》私·心底无私天地宽

[复制链接]
cdd82d99fb035f302fb9d77f1a8bb55e.jpg
8be7e70ff0b29160ebb101270c27b42d.png
edbebb1a2ab758c3bd1f342415ddf1f7.png

  人民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有一件特殊的“工作服”:上衣缝了两个口袋,一个放公款,一个放私款。有一次他外出遇到小偷,私款被偷,公款还在。返回时,他本可以先用公款垫买车票,回去后再补上,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收好公款,徒步走了回去。可见,在他心里,公与私是泾渭分明的。

d1da2dbfdc7a109eb31673273044c164.jpg

  私字古同厶,字形来源于古代的绳套文化。古人狩猎时,常常会安置绳套来捕获猎物,谁安置的绳套,捕获的猎物就属于谁,甲骨文的“私”就是画了个类似绳套的形状。后来,人们进入农耕文明,开始了种植稻谷等农作物的实践,小篆中“厶”字加“禾”变成“私”,被用来表示田里的农作物。私田中的农作物为私人所有,《说文解字》中说:“私,禾也。从禾,厶声。北道名禾主人曰私主人。”即禾主人为私,引申为拥有财物的主人为私。

640ca5f2783b4f8b29b568ed9b7d9cdd.jpg

  公与私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范畴,论及这一概念者,往往要从法家《韩非子·五蠹》中的论述入手:“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韩非子很形象地说,只围着自己绕圈子、为个人打算,这就是私。那么,公与私的概念最初是如何出现的呢?“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在人类社会的初始,人们以采摘野果、捕捉野兽为生,自己得到的食物自己吃,即所谓“人各自私也”。后来,人们逐渐发现,单独采摘捕捉远不及一起合作收获大,便各自放弃一些私利以达成合作,即所谓“背私为公”。而当人们越来越感到“背私为公”的好处,不断扩大拓展“公”的范围,便有了部落、族群、民族、国家的出现。如果私是一个人自己的事,是个体生存的基础,那么公就是大家共同的利益,是私的总和。每个人不断“背私”,才成就了集体的“公”。

f124a176eb4716313d34b88606d0c960.jpg

  公与私都是合理的存在,每个人合理合法的私人权益都应当被承认与保障——正是无数平凡人的小幸福汇成了国家的大美好。正确把握公与私之间的关系,在于公私之间必须泾渭分明,这是对私的基本约束,是私必须遵守的准则。“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私心愈大,则公心愈小;私念一多,则公念必少——对于私心,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私而有度、私而有道,无损公利、无害公益、不坏公序,如此才能做到取舍有据,不为私所挟,不为私所累。

4dc0f8266c788faeec124fbd61560fe3.jpg

  不因私废公,这是本分与底线;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大公无私,则是博大的胸怀、更高的境界。《吕氏春秋》云:“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日月星光、风雨云雪,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们什么叫做无私:天因无私故覆盖大地,地因无私故承受万物,日月无私才能普照天下,春夏秋冬四时无私,才能自在运行。老子说:“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天长地久永恒不变,正因为它不为自己而生,而是容纳万物的生长轮回。为人处世亦是如此,一个人若心底无私,为他人、为国家、为理想与信仰而活,反而能够变小我为大我,成就真正的自我——心里装着全世界,就能拥有整个世界。

d2415808afb11e787ea4805425f941c8.jpg

  心怀敬畏,就能公私分明;以天下为己任,就能大公无私。心底无私天地宽,厶字顶上,一撇一捺,是为公,亦为人。(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郝思斯)

ed0b8b084ddf05993426e1acc2052ef6.png
db350a7264a4ce2171539872a758de54.jpg
e99251ce3a1afcb3c02bfd6934111112.jpg
97878277f4c300d3bed759cce06db980.png
1874f67cbbe42c382f5c02440a0fe625.jpg
7633b42f1b70fc814da96fbefe7722a1.jpg
9edb8c023fc3c98934e75f3afd983263.jpg
8b9e405ec58862d272381c6636a14c89.png
e010b209501943967257981bddbf1c9c.png
5892f5a764a7c3cc16bf988598bed68f.png
金不右 发表于 2025-7-3 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私"字义理与陶行知之公私观》

"私"字之形义流变,实为华夏文明演进之缩影。甲骨文作绳套形(厶),乃狩猎时代财产权之符号化呈现;至小篆增"禾"成"私",则农耕文明产权意识之确证。《说文》"禾主人曰私"的训释,揭示出"私"本质乃对劳动成果的合法占有权。韩非子"自环者谓之私"的哲学阐释,则将个体主体意识上升为伦理学命题,此解可谓鞭辟入里。

陶行知先生"公款私款分置"之事迹,恰是传统公私观之现代表达。其徒步拒用公款之举,非仅廉洁自律,实暗合《礼记·礼运》"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的大同理想。值得注意的是,先生并非否定"私"的正当性——私款的存在本身即承认私人财产权,其精神内核在于确立"私不侵公"的边界意识,此即程颢所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实践智慧。

考诸思想史,"公私之辨"实有双重维度:法家强调"明公私之分"(《商君书·修权》),儒家主张"君子周而不比"(《论语·为政》)。而《盐铁论》"大夫"与"文学"之辩,更揭示出公私并非绝对对立。现代语境下,"心底无私天地宽"当解作:在保障合理私权基础上,以廓然大公之心待人接物。如王阳明所言"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真正的无私恰是对众生之私的普遍尊重。

今人论及公私,当避免非此即彼的思维窠臼。观《孟子·梁惠王上》"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的论述,可知圣贤之道在于"遂己之私亦遂人之私"。陶行知衣袋分置的当代启示,正在于构建"私不逾矩,公不废私"的现代伦理——这或许才是对"私"字文明内涵的最好传承。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