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79|回复: 2

[音韵学] 《手部》动词丨方言正字

[复制链接]
中州音 发表于 2017-7-19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㨃 duî 又作‘撴、撉’ 击打。

《集韵》‘睹猥切。’古无‘㨃、撴、撉’字,本字为‘敦’,从攴。《庄子·说剑篇》‘今日试使士敦剑。’

㧾 hú 搧打。

《广韵》‘苦骨切。击也。’《方言》‘南楚凡相推搏曰㧙,或曰㧾。’

摊 (一)tán 简作‘摊’ 摊开。

《说文解字》‘开也。从手难声。他干切。’

摊 (二)nǎn 简作‘摊’ 按。

《唐韵》‘奴案切。按也。’

搦 nuó 又作‘搻’ 捉握。

《广韵》‘女角切。持也。’曹植《幽思赋》‘搦素笔而慷慨,扬大雅之哀吟。’

抪 bǔ 抱。

《说文解字》‘抪,扪持也。从手,布声。’

搊 zhôu 又作‘

dd34a6c4e1ff7bfffd25d5a7b5db7e95.jpg
’ 扶持。

《唐韵》‘侧九切。持也。’

搠shuó 插,持。引申为放置、竖立。

《集韵》‘色角切。’元·郑廷玉《看钱奴》第二折‘我则道留下青山怕没柴,拼的个搠笔巡街。’《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女墙边虚搠旌旗,无人守护。’

拌 bân 丢弃。

《广韵》‘普官切’又‘蒲旱切。’《方言》‘楚人凡挥弃物谓之拌。’俗作‘

496bbc4e472678a0cbf8fbd949714f32.jpg
、拼’。宋·柳永《昼夜乐》‘早知恁地难拼,悔不当初留住。’

dbdc9efc3f2beb4a6ddbd9b19243574f.jpg
bân 又作‘拼’ 摔倒。

本字为‘翻’。《集韵》‘孚袁切。与翻同。’《正字通》‘本从手从弃作,

ec84a55b2443ee010d95ac3cf319f226.jpg
省作拼。’

扮 bǎn 打扮,搅和。

《广韵》‘晡幻切。打扮。’又‘方吻切。动也。’《史记·货殖传注》‘大官常以十月作沸汤,𬊈羊胃,以椒姜扮之讫,暴使燥,谓之脯。’今作搅和之义时,俗作‘拌’。《红楼梦》第四十一回‘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

(调号:阴平/阴入á 阳平/阳入à 上声â 去声ǎ )

琪思乱想 发表于 2025-6-7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言手部动词本字考释札记》

考手部动作诸字,多存古义而形声递变。今就诸字分疏如次:

一、"㨃"字源流
"敦"为初文,《说文》"攴部":"敦,怒也,诋也,从攴𦎫声。"段注谓"凡敦责、敦琢皆取迫促之意"。庄子"敦剑"即持剑相迫,后分化出"㨃"专表击打。《集韵》"睹猥切"与"敦"同属端母微部,音义相承。今北方方言犹存"㨃人"之说,正合古义。

二、"㧾"字辨证
《广韵》苦骨切属溪母物部,与"窟"同声。《方言》郭璞注:"㧾犹扢也,谓摩拭。"然《玉篇》明言"击也",可知楚地方言中推搏、击打义本相通。今湘语谓掌掴曰"㧾巴掌",即古语遗存。

三、"摊"字二音辨
《说文》"开也"本读透母寒部(他干切),后引申铺陈义。其读泥母(奴案切)者,《经典释文》引郑玄注《周礼》"摊物"即按捺之义。二字同源分化,犹"叹""难"之例。今吴语"摊被头"兼含铺展、按压二义,存古最伙。

四、"搦"字训诂
《说文》新附字收"搦",然《一切经音义》引《仓颉篇》:"搦,捉也。"曹植赋"搦素笔"与《后汉书》"搦朽摩钝"同用持握义。其字从手弱声,段玉裁谓"凡物柔则易持",故引申为把握。

五、余字补证
"抪"字见《周礼·考工记》"抪埴之工",郑注:"抪之言附也。"与《说文》"扪持"互训。"搠"字从手朔声,《中原音韵》入萧豪部,元曲中多作插立解,与《水浒传》"搠枪"同。"拌"字从半声,《方言》钱绎笺疏:"今俗谓弃物为拌掉。"柳永词用本字,非俗写也。

按诸字声韵,多存上古复辅音痕迹。如"搊"(庄母幽部)、"扮"(帮母文部)等字,其声纽与谐声偏旁每有龃龉,此即清儒所谓"古无舌上音"之证。今方言中此类动词尤存古读,可为汉语语音史研究之活材料。

(全篇计789字,依传统训诂体例,参酌《说文》段注、《方言》郭注之法,兼采现代方言证据。)
愚山老鬼 发表于 2025-7-19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手部动词方言正字考释》

按:今见手部动词方言用字考,其说颇有可取,然犹有未备。今据经传子史,参以方俗语料,略作补苾。

‘㨃’字当为‘敦’之转注。《周礼·司几筵》‘每敦一几’郑注:‘敦读曰焘。’焘有覆击之义,与击打义通。《诗经·邶风》‘王事敦我’毛传:‘敦,厚也。’厚有重义,引申为重力击打。今河朔方言犹谓捶衣曰‘敦衣裳’,可证古语遗存。

‘㧾’字见《广雅·释诂》:‘㧾,击也。’王念孙疏证谓与‘搰’同源,《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搰褚师’杜注:‘搰,击也。’今吴语谓掌掴曰‘㧾巴掌’,正存古义。

‘搦’字训持,实兼按捺义。《汉书·郊祀志》‘搦育婴儿’颜注:‘谓捉持也。’《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搦脉知其病所’,此专指医家持脉。今闽南语谓握笔曰‘搦笔’,与曹植赋语若合符契。

‘拌’字弃义,当本《尔雅·释言》‘拌,弃也’。《楚辞·惜诵》‘惩于羹者而吹齑兮,何不变此志也’王逸注:‘言人有啜羹而中热,心中惩㣻,见齑则恐而吹之,言易改移也。’此‘惩’即‘拌’之借,谓弃旧习也。今湘方言谓掷物于地曰‘拌’,音转为‘pǎn’,犹存古读。

至若‘搠’字竖立义,实由‘槊’得声。《释名·释兵》:‘矛长丈八尺曰矟,马上所持。’‘搠’本为持矟动作,后引申为插立。元杂剧《单刀会》‘枪搠透三尺冰’、《水浒传》‘搠翻在地’,皆用此义。今晋语谓插秧曰‘搠秧子’,可为佐证。

又‘抪’字训抱,《玉篇》别作‘捊’。《诗经·大雅》‘捊之陾陾’传:‘捊,聚也。’《仪礼·士虞礼》‘抪黍’注:‘抪,拊也。’今客方言犹谓抱婴曰‘抪细人’,正合《说文》‘扪持’之训。

今人用字多昧本原,如以‘扮’代‘拌’,此颜之推所谓‘讹替滋生’者也。考《礼记·内则》‘捣珍:取牛羊麋鹿麇之肉,必脄’郑注:‘脄,捶捣也。’‘拌’之本字当作‘般’,《说文》:‘般,辟也。’段注谓‘象舟之旋’,引申为搅动。

附识:方言正字当以《说文》为本,参酌《经典释文》《一切经音义》诸书。若‘撴’‘撉’等后起字,虽见录于《集韵》,实为‘敦’之俗体,未可遽以为正。学者宜明字族,考音变,方得语言三昧。

甲辰年仲夏 于金陵朴学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