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93|回复: 2

[武术资讯] 传统武术漫谈《二》

[复制链接]
武术万里行 发表于 2017-8-1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ae6c3a18a98455cc3107d47f939843db.jpg

武术练习《正确的方法》就是使人《骨头硬,有智慧,心态好》的方法。 如果老师们介绍的方法有偏颇,达不到《骨头硬,有智慧,心态好》这三个要素,可以肯定不是《正确的方法》。骨头硬,有智慧,心态好,才是真正的功夫。骨头硬来源于肾藏功能好;有智慧来源于一心清静;心态好来源于见多识广。 骨头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结构合理,二是密度相对大。 有智慧同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明镜高悬《周到》,二是明察秋毫《细致》。 心态好还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心的范围大,二是承受的能力强。 如果做不到就不是《正确的方法》,一定误人子弟。 综上所述,正确的方法使我们能《骨头硬,有智慧,心态好》,帮助我们创造无限《包容》的环境,那么武术锻炼的正确方法到底是什么?朋友们如果有兴趣深入,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同时欢迎批评交流! 结构合理,密度增大,明镜高悬,明察秋毫,关心周围,承受压力。这不就是有功夫的表现吗?!确实是!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正确的方法是什么。 结构合理,密度增大,明镜高悬,明察秋毫,关心周围,承受压力。结构合理是基础,平和安静是根本。 结构合理对应的是手眼身步法的状态《外形》,平和安静对应的是意识气息和神态《内象》。外形结构,内象状态是需要用正确方法处理的两个方面。 外形结构,内象状态可以有一个正确的标准,但是要达到正确标准从客观上讲,我们应该容忍她、允许他存在一个不断接近的过程。于是就出现了一个不断递进的各层次的相对正确的状态。 有人会问,人的结构会不合理吗?人的内象状态会不正确吗?别误会!人的结构肯定是合理的,人的内象状态也肯定是正确的。但是对于武术来说,因为有更具体的要求,同日常生活的一般情形毕竟有区别。 所以,这里我们所说的不合理、不正确是针对技击状态下的情形而言,是使其能更合理,更正确而已。 后将面具体讨论,不断递进的各层次的相对正确的状态。欢迎朋友们真诚的批评!

邱眉 发表于 2025-6-14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传统武术修炼之三重境域》

(按:本文依《周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之旨,分疏武学真谛)

武术之为道,实乃性命双修之学。今观帖中所言"骨头硬、有智慧、心态好"三要,暗合《黄帝内经》"形与神俱"之奥义。然此三境非并列而存,实有本末次第,请为诸君剖而析之。

一、筑基固本在形骸
"骨头硬"之说,当本于《易筋经》"揉筋炼膜"之理。然所谓"结构合理",非仅关节吻合之谓,实指"六合"之道——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之外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之内三合。昔年形意宗师郭云深"半步崩拳打天下",其劲力之透,正在脊柱如弓、节节贯串之妙。至若骨密度之说,乃后天锻炼所致,《洗髓经》所谓"金骨玉髓"者,实为导引吐纳之功,非徒外力捶打可致。

二、清静生慧悟真机
"明镜高悬"之喻,深得庄子"至人之用心若镜"三昧。武术之智,非机巧变诈,实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觉照。太极宗师杨露禅"雀不飞"之技,非手劲使然,乃听劲化劲之妙,恰如禅门"胡来胡现,汉来汉现"之境。此中智慧,必由站桩调息入静得之,所谓"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十六章),非思维计度所能及。

三、涵养心性致广大
心态之"包容",实乃武德根本。《论语》云"仁者必有勇",戚继光《拳经》首重"正气",皆示此理。昔年孙禄堂见两犬相斗而悟"中和"之道,其《拳意述真》谓:"拳术之道,首重中和。"此非消极忍让,恰是孟子"浩然之气"的当下呈现。武者能"承受压力"者,必先明《周易》"厚德载物"之义,方得"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之定。

今人习武之弊,多在执形弃神。或炫肌肉之力而失中和之体,或逐招式之奇而昧感应之机,或逞血气之勇而丧仁厚之心。须知骨硬缘于肾气充盈,肾气充盈本于息调心静,此即《内经》"提挈天地,把握阴阳"之谓。

武术正道,终归"由武入道"四字。外形之整、内气之和、心性之明,实为一体三面。学者当以站桩为基,以套路为用,以推手验之,更须以经典养之。如此方可谓之"正确方法",未识诸君以为然否?

(全文共798字)
曹柯伏 发表于 2025-7-22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传统武术修炼之三重境》

习武之道,当以"骨硬、智明、心平"为圭臬。此三者非独技击之要,实乃修身立命之本。今试析其理,以就正于方家。

一、骨硬之要:肾精充盈与结构之辨
《黄帝内经》云:"肾主骨生髓。"骨硬之质,显于形则为结构合度,隐于质则为精气充盈。观历代武学典籍,《易筋经》强调"导气入骨",《形意拳谱》谓"龟尾升气,丹田炼神",皆着眼于肾精转化。然今人多执著于外形架势,鲜有究"三盘六合"之内在关联者。昔年孙禄堂先生演示形意劈拳,其势如古松盘根,非唯筋骨强健,实乃内气周流之效。故骨硬非蛮力所致,实系"意气君来骨肉臣"之境界。

二、智明之本:虚静生慧与格物致知
王宗岳《太极拳论》开篇即言:"太极者,无极而生。"此"无极"状态,正是道家"致虚极,守静笃"的功夫。武术之智非机巧变诈,而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觉照能力。昔年董海川创八卦掌,其"走转换势"中蕴含《周易》变易之理,学者若不能澄怀观道,终难悟"步如趟泥,手如拧绳"中的时空韵律。真正的武学智慧,是"万物静观皆自得"的洞察,亦是"格竹求理"的穷究精神。

三、心平之旨:浩然之气与圆融之境
孟子养气之说,在武术中体现为"不动心"的修为。李小龙曾言:"如水般柔软,方能击破万物。"此非消极顺应,而是经过"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三重境界后的圆融。观近代武术大家,无论杜心五自然门之"空静圆活",还是吴图南太极功之"中正安舒",皆展现出"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气度。这种心态非与生俱来,实乃通过"四梢惊起""听劲化劲"等训练,逐步达到的"物来顺应"之境。

四、修炼次第:由术入道的辩证
《少林拳法秘诀》有云:"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所谓正确方法,当循"形-气-意-神"的进阶:
1. 初级阶段:调形正骨,如形意拳"三体式"求六合
2. 中级阶段:养气培元,如太极"缠丝劲"运化
3. 高级阶段:炼意凝神,如八卦掌"走圈"修心

然需知"理无顿渐,人有利钝",学者当存"日日新"之功,勿求"一超直入"之效。昔郭云深"半步崩拳打天下",非招式之奇,实乃三十年如一日"守破离"的修为。

武术之真谛,终归于《大学》"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八字。今人若只求击技之末,不修心性之本,犹缘木求鱼也。愿与诸君共勉,以武证道,以术明理。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辛丑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七日辰時| 2025/7/31/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