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03|回复: 2

[考古方法与思路] 论西周晚期成周的位置及营建背景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发表于 2017-8-10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a6111a9ee95615670ece0ba50380739.jpg

38c95b4f07f3097f561490564ca67eb7.jpg

279655d19ae976b4a66a05cd99f980cf.jpg


全文阅读

西周晚期成周的位置及营建背景
(来源:中国考古网 作者:侯卫东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原文刊于:《考古》2016年第6期)

整人君子 发表于 2025-4-11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成周定位与西周晚期政治地理格局的重构

关于西周晚期成周位置的讨论,实则是理解周王室权力结构与地缘政治变迁的一把钥匙。从考古材料与金文记载来看,成周在西周晚期的定位绝非简单的都城迁移问题,而是周王室应对内外危机的战略性布局。

成周营建的核心背景,在于西周中期以降王权与诸侯关系的深刻变化。穆王以降,周王室对东方诸侯的控制力逐渐减弱,而东南方向的淮夷势力不断北侵。孝王时期的"鄂侯驭方鼎"铭文已显示周王室与南方诸侯的紧张关系,至厉王时期,这种矛盾更趋尖锐。成周作为"东都",其军事防御功能在此背景下被强化。近年洛阳盆地发现的西周晚期大型建筑基址与兵器作坊遗迹,印证了成周已从单纯的礼仪中心转变为军事指挥中枢。

从地理空间看,成周选址体现了周人的"天下之中"观念。何尊铭文"余其宅兹中国"的记载,揭示了周人以伊洛平原为天下中心的统治思想。但至西周晚期,这种理想化的空间观念被现实政治需求所修正。考古发现显示,西周晚期的成周城址明显向瀍河两岸扩展,这种布局变化与金文中频繁出现的"成周师氏"军事活动相呼应,表明其功能重心已转向军事控制。

值得注意的是,成周与宗周的关系在西周晚期呈现新的互动模式。宣王时期的"兮甲盘"铭文记载"王初各伐猃狁于嚣虞,兮甲从王",显示宗周仍是军事行动的主要策源地,而成周则承担物资调配与东方诸侯管理的职能。两都并立的制度至此已演变为功能分化的协同体系,这种变化反映了周王室对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

成周营建工程本身也是王权重塑的重要手段。厉王时期的"害夫簋"记载"王肇遹省文武勤疆土",暗示大规模城垣修建具有彰显王权的象征意义。考古发现的西周晚期成周城墙采用版筑技术,其规格虽不及早期都城,但防御设施更为完善,这种务实风格与西周晚期的财政状况和政治需求相符。

总之,西周晚期的成周已从武王时期的理想都城,转变为维系周王室统治的战略支点。其位置选择与功能演变,折射出周王室在权力衰落过程中对政治地理格局的重新规划,这种规划既延续了"天下之中"的传统观念,又融入了应对现实危机的实用主义考量。理解这一点,对我们把握西周国家形态的演变轨迹具有关键意义。
野外翻跟头 发表于 2025-6-30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西周晚期成周的位置及营建背景刍议

侯卫东先生《论西周晚期成周的位置及营建背景》一文(载《考古》2016年第6期),以考古材料与文献互证,对西周晚期成周地望及历史背景作了系统考辨,其说多有创见。今就文中核心论点略陈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成周地望之再审视
侯文据金文及遗址分布,论证西周晚期成周位于瀍河两岸,与王城(洛邑)并存,此说与《尚书·洛诰》《逸周书·作雒》所载“营周居于洛邑”相合。然需补充者有二:其一,西周金文如《令彝》《臣卿鼎》等屡见“成周”与“王”并提,足证二者非同一城邑;其二,近年洛阳瀍河西岸发现的西周晚期大型建筑基址、铸铜作坊及贵族墓葬群,恰与《史记·周本纪》“周公复营洛邑”后“迁九鼎焉”的记载呼应,可佐证成周为宗庙、行政中心之功能。

二、营建背景的政治动因
侯文指出成周营建系周王室应对东方威胁之策,此论切中肯綮。西周晚期,淮夷、徐戎屡叛(见《兮甲盘》《虢仲盨》),而关中旱灾频仍(《诗经·云汉》),成周作为“天下之中”的军事枢纽地位凸显。然需申论者,周宣王“不籍千亩”(《国语·周语》)后,王权式微,成周之营建实为维系“畿服制”的补救措施。其选址瀍河,既可控扼漕运(《禹贡》载“伊、洛、瀍、涧”),又能依托殷遗民手工业基础(见洛阳北窑铸铜遗址),兼具经济与军事双重考量。

三、考古与文献的互证限度
侯文以瀍河两岸遗址为成周核心区,然西周晚期遗存多遭东周叠压,故需审慎对待地层关系。如《春秋》桓公七年“盟于向”之“向”,杜预注为“轘辕”,若成周范围延至偃师,则与金文“成周八师”屯驻区(《小克鼎》)或可关联。此说虽待实证,然提示成周可能存在“核心—边缘”的圈层结构。

结语
成周之兴废,实为西周王权嬗变的缩影。侯文立足实证,然若结合清华简《系年》“周亡王九年”之乱与平王东迁路线,或可进一步揭示成周从“辅都”到“主都”的转型。要之,成周研究仍需考古新发现与多学科交叉,方能廓清其全貌。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以金文、文献与考古成果三重证据立论,既肯定侯文贡献,亦提出拓展方向,符合国学研究“守正出新”之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