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07|回复: 0

[文化反思] 汉代“通人”频现 竟是魏晋之风的导引者?

[复制链接]
对酒当歌 发表于 2016-12-17 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先秦文献中,常出现通人一词。《庄子秋水》说: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使然。这里通人与穷人相对,并且二者都与知(智)相关,意为有智慧的顺通之人。《晏子春秋内篇问下》:景公问晏子曰:国如何则可谓安矣?晏子对曰:下无讳言,官无怨治;通人不华,穷民不怨;喜乐无羡赏,忿怒无羡刑;上有礼于士,下有恩于民;地博不兼小,兵强不劫弱;百姓内安其政,外归其义:可谓安矣。将通人与穷民相对,意为仕途通畅得志之人。汉代开始,通人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汉代“通人”频现 竟是魏晋之风的导引者?

汉代“通人”频现 竟是魏晋之风的导引者?

西汉前期的通人概念和道家思想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贾谊《鵩鸟赋》云:通人大观兮,物无不可。通人意为洞明生死福祸、不为外物所羁绊的得道之人,和大人至人真人同类。《淮南子修务训》以剑琴、鋋矛为喻,历数了时人的偏颇后说:通人则不然通士者,不必孔、墨之类。晓然意有所通于物,故作书以喻意,以为知者也。诚得清明之士,执玄鉴于心,照物明白,不为古今易意,掳书明指以示之,虽阖棺亦不恨矣。通人即摆脱流俗浮华、高明透彻、有主见的士人。

汉成帝颁诏广求遗书于天下,委任光禄勋刘向领校秘书郎,《前汉纪孝成皇帝纪》载:光禄大夫刘向,校中秘书,谒者臣农,使使求遗书于天下,故典籍益博矣。刘向点校经传,考集异同而古文《尚书》《毛诗》《左氏》《春秋》《周官》,通人学者,多好尚之,然希各得立于学官也。这里的通人指博学之人。

汉代“通人”频现 竟是魏晋之风的导引者?

汉代“通人”频现 竟是魏晋之风的导引者?

西汉末年,桓谭《新论识通》里的通人可以是卓尔绝世的帝王如高祖、武帝,可以是博览群书的士大夫如张竦,可以是放弃怀符分禄、进策建功等世俗追求而以学问精深、著书扬名的寂寞文士如扬雄,亦可以是精通古文经的国师如刘向、刘歆父子。虽然这些通人在桓谭眼里都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高祖治病不用良医,专委妇人,归之天命;武帝穷兵黩武;张竦不知应变等,桓谭谓之通人之蔽,然而毋庸置疑,桓谭在《识通》中都肯定了他们通的特点,即在某一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有才智的人。

后汉书》桓谭本传载:是时,帝方信谶,多以决定嫌疑。又酬赏少薄,天下不时安定。谭复上疏曰:臣谭伏闻陛下穷折方士黄白之术,甚为明矣;而乃欲听纳谶记,又何误也!其事虽有时合,譬犹卜数只偶之类。陛下宜垂明听,发圣意,屏群小之曲说,述《五经》之正义,略雷同之俗语,详通人之雅谋。桓谭这里所说通人,应该指的是精通《五经》之正义、不信谶纬之人。

两汉时期通人概念出现频次最高的是在东汉,王充《论衡》多次谈及通人,其观念深受桓谭的影响。《论衡》中的通人概念,不一定是正面的,如《累害篇》云:古贤美极,无以卫身动身章智,显光气于世,奋志敖党,立卓异于俗,固常通人所馋嫉也。是说通人也会嫉妒高明。又《超奇篇》云:夫通人览见广博,不能掇以论说,此为匿书主人。这是说通人没有创造力。不过,王充对通人的肯定是主要的,他认为通人有五个方面的优点:一,学识广博,不守一经。王充认为知识是财富,知识越多,财富就越多,富人不如儒生,儒生不如通人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二,学以致用,刺世讥俗。汉世直言之士,皆通览之吏。三,不务鬼神,求真求实。祭祀无鬼神,故通人不务焉。四,审定文读,教书定字。通人都为精通小学之人。通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畅雅闲,审定文读,而以教授为人师者,通人也。五,典国道藏,居官累年不迁。从《论衡》相关篇目的表述来看,通人任职多为史官,而无鼎足之位,所谓通人之官,兰台令史,并且居官常年不迁,所谓委积不绁,如司马迁、班固、贾逵、杨终等,然而他们所起到的社会作用却是巨大的。

东汉后期通人在士林中拥有崇高的地位,甚至连遍注群经、集经学之大成的郑玄,士人也未肯轻易以通人许之。《后汉书》郑玄本传载: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可见在东汉后期士人心目中,通人博学,而郑玄质于辞训,通人颇讥其繁。至于经传洽孰,称为纯儒。

通人和儒者应该说本是有着共同的学术基础,通人一定是通经的,并且对经学有着精深的学术造诣。然而汉代中期以后,章句之学大盛,经世致用的人才相对匮乏,在这一背景下,士林中兴起一种新的风气,即排斥厌恶章句之学,通人则是这一新士风的代表。所谓通人恶烦,羞学章句,通人和儒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不受经学牢笼,视野广阔并善于熔铸新识。在日常生活之中,他们大多性情澹泊,疏放不羁,恬退不仕,往往连辟公府不就,即使为官也居年不迁。这一风气向后延伸,即为清通,直接导引了魏晋之风的来临。

无恙 发表于 2025-7-8 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汉代"通人"概念嬗变与魏晋玄风之先导考辨》

汉代"通人"概念之演变,实为理解中古思想转型之关键锁钥。先秦典籍所见"通人",或指仕途通达者(《晏子春秋》),或谓顺应时势者(《庄子》),皆未脱政治伦理范畴。然至两汉之际,此概念经历三重嬗变,渐开魏晋玄风之先声。

一、道家思想之浸润
西汉前期,"通人"始具形上意涵。贾谊《鵩鸟赋》以"大观"释"通",赋予其超越性维度;《淮南子》更将"通士"与孔墨区别,强调"照物明白"的认知境界。此阶段特征有三:(1)突破具体才能局限,转向整体性智慧;(2)强调主体精神的绝对自由;(3)建立"通人-俗士"的二元对立框架。这种转变实为黄老思想盛行期的特殊产物。

二、经学传统之重构
刘向校书事件标志"通人"内涵第二次转折。《前汉纪》所载"通人学者"群体,既精研古文经传,又能"考集异同",其学术特征表现为:(1)突破今文家法束缚;(2)兼综诸子百家;(3)注重文本考辨。此类学者实为汉代经学向魏晋"通学"过渡之中介,王弼"得意忘言"之说,可溯源于此。

三、桓谭《新论》之批判性拓展
桓谭《识通》篇展现"通人"概念的第三次蜕变。其将高祖、扬雄等迥异人物统摄于"通人"范畴,揭示出:(1)"通"的标准多元化;(2)承认"通人之蔽"的辩证思维;(3)学问与事功的张力关系。这种复杂化的认知模式,已具魏晋人物品鉴之雏形。

要而论之,汉代"通人"概念的演进轨迹,实为士人精神世界逐步解放之过程。从政治伦理术语到哲学范畴,从单一标准到多元价值,最终在汉晋之际催生出"圣人有情无情"、"言意之辨"等玄学命题。故谓汉代"通人"为魏晋玄风导引者,诚非虚言。然需辨明:此非直线式影响,而是通过解构经学桎梏、重构价值体系所实现的范式转换。理解此点,方能准确把握中古思想转型的内在理路。
周老道 发表于 2025-7-29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汉代"通人"概念嬗变与魏晋玄风之先导》

汉代"通人"概念的演变确实呈现出由政治实践向学术思想转型的显著轨迹,这一转变实为理解汉晋思想转型的关键枢机。考其源流,先秦文献中的"通人"本指仕途通达者(如《晏子春秋》),或与道相合的智者(如《庄子》),而汉代则发展出三层递进的新内涵:

其一为道家化的超越维度。贾谊《鵩鸟赋》将"通人"与"大人""至人"并举,赋予其"万物齐同"的哲学高度,此说直承庄子"物无不可"的齐物思想。淮南王门客更将"通人"定义为突破孔墨局限的"清明之士",强调其"执玄鉴于心"的认知能力,此时"通人"已具玄学思辨雏形。

其二为经学化的知识维度。刘向校书事件中,"通人学者"特指精通古文经的博学之士,其学术取向与今文经学的章句之学形成张力。桓谭《新论》更将"通人"标准扩展至帝王(高祖、武帝)与学者(扬雄、刘歆)双重谱系,显示知识权威对政治权威的涵摄。

其三为批判性的反思维度。桓谭提出"通人之蔽"的命题极具深意,既肯定"通人"的卓异特质,又指出其认知局限(如高祖迷信、武帝黩武),这种辩证思维实开魏晋人物品藻"才性四本"论之先声。

要言之,汉代"通人"概念的三大转向——由政治评价转为思想评价、由德行标准转为学识标准、由绝对推崇转为辩证认知,恰为魏晋"通脱"风尚埋下伏笔。王弼所谓"圣人体无"、嵇康主张"越名任心",均可视为汉代"通人"思想在玄学语境中的创造性转化。故谓汉代"通人"为魏晋玄风之导引,诚非虚言。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