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53|回复: 1

[医药临床]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眩晕案

[复制链接]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16-11-4 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病案》

    高某,女,67岁,2015年2月13日初诊。

主诉:头晕三天。患者面红目赤,三天前不明原因性出现头晕,伴有天旋地转感,甚则呕吐,右侧卧位时头晕明显,右侧耳鸣明显,听力减退,右侧手抖,心慌且每日下午3点左右不适感加重。舌红边有齿痕苔白厚,脉滑。既往有右侧神经性耳聋、颈椎退行性病变、高血压病、腔隙性脑梗死、糖尿病等病史。辅助检查:血压偏高(160/90mmHg),心电图未见异常,CT检查未见异常。广东省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刘志龙教授认为,此乃眩晕病的肝阳上亢证,用平肝潜阳、祛湿化浊法,方选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

方药:柴胡15克,黄芩10克,法半夏15克,潞党参15克,大红枣20克,生姜片10克,炙甘草5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泽泻30克,桂枝10克,生白术15克,石菖蒲30克,生牡蛎20克,生龙骨20克,5剂,水煎温服,一天1剂,一日3次。

二诊(2015年2月17日):眩晕略减,呕吐已止,右侧耳鸣减轻,舌苔未化。改用参苓白术散健脾祛湿为主,后随访诸症皆减。

按:眩晕的治疗原则是补虚泻实、调整阴阳。此患者肝阳上亢,因而出现眩晕、高血压、面红目赤、耳鸣等,化火生风则出现手抖、心慌。湿浊上逆则呕吐、苔白厚、脉滑。因而,首诊采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平肝潜阳,另加陈皮、石菖蒲、泽泻、生白术祛湿化浊。复诊时眩晕略减,余证减轻,但舌苔未化,说明药虽中病,但未得化其根源,故而从调脾胃入手,健脾祛湿。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何纣町 发表于 2025-4-27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眩晕案析义》

本案以眩晕为主症,病机属肝阳上亢兼湿浊中阻,体现了中医"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与"无痰不作眩"的复合病机。刘氏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施治,深得仲景方义与脏腑辨证之要旨,试析如下:

一、病机辨析
患者面红目赤、手抖耳鸣乃肝阳化风之象,脉滑苔厚则为痰湿内蕴之征。其症申时加重,恰值膀胱经气旺之时,与《伤寒论》"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的时辰病理相合。少阳枢机不利,肝阳挟痰湿上扰清窍,故见旋转性眩晕伴呕吐。方中柴胡、黄芩疏泄少阳,龙骨、牡蛎镇摄浮阳,正合"亢害承制"之旨。

二、方药解析
原方去铅丹之毒性,保留柴胡剂调畅气机之本,更佐苓、泽、术、菖蒲组成"泽泻汤"与"茯苓泽泻汤"合方之意。《本经疏证》谓泽泻"能行水上",配伍石菖蒲芳香化浊,尤宜耳窍湿浊阻滞之耳鸣。桂枝配牡蛎取"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义,镇肝阳而安心悸,暗合"肝为语"之脏象理论。

三、治法转归
二诊改投参苓白术散,体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治未病思想。《医宗必读》强调"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患者舌苔未化提示中焦运化未复,故以四君子汤为底,佐砂仁、薏苡仁等健脾渗湿,既杜生痰之源,又助肝气条达。

此案启示有三:其一,眩晕辨治当分清风、火、痰、虚之权重;其二,经方运用贵在活用,本案合入泽泻汤治眩、温胆汤意和胃,体现方剂叠用之道;其三,时序辨证与脏腑传变理论对疗效判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然需注意,龙骨、牡蛎等金石之品久服易碍胃气,中病即止方为善法。
覃冒 发表于 2025-7-25 0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眩晕案析义》

本案以眩晕为主症,病机复杂,涉及肝阳上亢与湿浊中阻之虚实夹杂证候,颇合《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及丹溪"无痰不作眩"之论。今就病机治法析义如下:

一、肝阳挟湿之病机辨证
患者面红目赤、手抖耳鸣,显系肝阳化风之象;苔白厚腻、脉滑呕恶,则为痰湿中阻之征。其病位在肝脾两脏,肝阳亢于上,脾湿蕴于中,形成上实下虚、风痰相搏之候。少阳枢机不利,故见午后申时(3-5点)症状加重,此与《伤寒论》"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之时间医学观暗合。右侧卧位加重眩晕,乃因"肝生于左"(《素问·刺禁论》),右侧卧则肝气郁遏更甚。

二、方药配伍之精义
刘师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深得仲景心法:
1. 柴胡、黄芩疏泄少阳,龙骨、牡蛎镇摄浮阳,四药相配,构成平肝潜阳核心
2. 半夏、生姜、陈皮、茯苓取二陈汤意,佐泽泻、白术寓泽泻汤法,共奏化痰泄浊之功
3. 桂枝通阳化气,石菖蒲开窍醒神,尤妙在党参、大枣护持中焦,防金石药伤胃

三、治法转换之枢要
二诊改投参苓白术散,体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金匮要略》)的治未病思想。盖土厚则木安,脾运则湿化,此即叶天士"治肝不应,当取阳明"之奥义。舌苔未化而先调脾胃,实为治病求本之举。

四、临证启示
1. 眩晕辨治当分清风、火、痰、虚,本案四者兼具而侧重风痰
2.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不仅治少阳证,更是调和肝胆、镇惊安神之要方
3. 时辰辨证对判断病位有重要参考价值
4. 舌苔变化常迟于症状改善,乃湿性黏滞之征,不可急功近利

此案示范了经方与时方融合运用的思路,体现了"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的辨证精髓。然须注意,龙骨、牡蛎等金石药久服易碍胃,中病即止是为要诀。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