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048|回复: 3

[医药临床] 清利湿热 化痰散结 治疗胃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发表于 2016-11-4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病案》

刘××,女,53岁,2005年1月19日初诊。胃小弯、窦部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术后8个月,淋巴结转移:0/6,未行化疗。刻诊:自诉,食欲不振,纳差,肠鸣,二便调,舌质红,苔白腻,脉沉细。

辨治要点:痰火互结,阻滞经络,久而血瘀,而成淋巴瘤。治宜清热化痰,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扶助中气。拟方:

处方:太子参15克,炒白术15克,莲子肉10克,茯苓15克,僵蚕10克,炒枳壳10克,生黄芪30克,杭白芍15克,生蒲黄10克,炮山甲10克,龟版15克,凌霄花15克,莪术10克,白芷10克,露蜂房5克,血余炭10克,代赭石15克,鸡内金30克,生麦芽30克,川朴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莲30克,虎杖10克,藤梨根15克,炙甘草10克。

方义:方中杭白芍、生蒲黄、虎杖、藤梨根、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清热散结;茯苓、枳壳、僵蚕化痰散结;炮山甲、莪术、凌霄花、露蜂房、血余炭活血散结;龟板、鸡内金软坚散结;代赭石、生麦芽、川朴调气散结;太子参、炒白术、莲子肉、生黄芪、白芷、炙甘草扶正散结。兵分六路,以求邪服。14剂。每日1剂。上药煎2次合在一起约400毫升,早、晚分2次服。

2006年11月4日复诊 近日复查未见占位,纳可,眠可,有时心悸,舌红,苔薄黄,脉沉细。拟调肝胃,利湿热,散血瘀,畅气机为治,处方:

茵陈15克,金荞麦15克,藤梨根15克,败酱草10克,鳖甲15克,炮山甲10克,八月札15克,丹参15克,赤芍10克,牛膝10克,凌霄花15克,生黄芪30克,杭白芍15克,水红花子10克,桃仁5克,地龙5克,代赭石15克,鸡内金30克,生麦芽30克,广木香10克,川朴10克,炙甘草10克。14剂。每日1剂。上药煎2次合在一起约400毫升,早、晚分2次服。

2007年5月12日复诊 自诉乏力,眠差,头晕,痰多,自汗,潮热,有时下肢抽筋,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处方:

生黄芪30克,远志10克,太子参15克,茯苓15克,当归10克,龙眼肉10克,炒枣仁30克,合欢皮30克,败酱草10克,生麦芽30克,葎草10克,浮小麦30克,大枣5枚,凌霄花15克,炮山甲10克,瓜蒌15克,白花蛇舌草,鸡内金30克,川芎10克,牛膝10克,桑寄生15克,炙甘草10克。14剂。每日1剂。上药煎2次合在一起约400毫升,早、晚分2次服。

2007年10月19日复诊 术后4年余,未见复发转移。行胆囊切除术。纳可,眠可,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仍给予健脾扶正,清热化痰,软坚散结治疗,以资巩固,拟方:

生黄芪30克,远志10克,太子参15克,土茯苓30克,当归10克,龙眼肉10克,炒枣仁30克,凌霄花15克,五味子10克,生蒲黄10克,葛根15克,姜黄6克,荜茇6克,虎杖12克,藤梨根15克,炮山甲10克,莪术10克,瓜蒌15克,丹参15克,桑螵蛸10克,生甘草10克。14剂。每日1剂。上药煎2次合在一起约400毫升,早、晚分2次服。

《按》:本例患者系胃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对于该病的病因病机,孙桂芝除了从脾胃角度考虑,认为尚与肝肾有关。一是肝肾阴虚,二是肝胆郁热、痰热留滞经络。因此,在健脾补中的同时,给以滋补肝肾(药如生地、熟地、山萸肉、女贞子、枸杞子、何首乌等),清利肝胆湿热(药如茵陈、金荞麦、败酱草、炒柴胡、黄芩等)以及化痰散结(药如半夏、枳壳、僵蚕、露蜂房、炮山甲、鳖甲、龟版等)等治疗,常收佳效。

(文中所载处方、治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杨懿轩 发表于 2025-5-23 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病案分析:清利湿热、化痰散结法治疗胃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本案患者术后未行化疗,以中医辨证施治为核心,分阶段调治,体现了“扶正祛邪、标本兼顾”的学术思想。现从病机、治法、方药三方面析之:

一、病机关键:痰瘀湿热互结,中焦气机失和
初诊时见舌红苔白腻、脉沉细,乃痰湿内蕴化热之象;纳差、肠鸣为中焦运化失司。淋巴瘤属中医“瘰疬”“痰核”范畴,其形成多因痰火胶结、瘀阻经络,久则成积。患者术后正气已虚,湿热未清,痰瘀留滞,故治需兼顾清热利湿、化痰散结、活血扶正。

二、治法方药:六路并进,动态调方
1. 初诊(2005年1月)
以太子参、黄芪、白术、莲子肉健脾益气;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藤梨根清热解毒;僵蚕、茯苓化痰;炮山甲、莪术、凌霄花活血;龟板、鸡内金软坚。全方分“清热、化痰、活血、软坚、调气、扶正”六法,攻补有序。

2. 复诊(2006年11月)
湿热未净,转以茵陈、金荞麦、败酱草利湿清热;鳖甲、炮山甲、丹参化瘀通络;八月札、木香疏肝和胃。此阶段侧重调畅气机,兼清余邪。

3. 三诊(2007年5月)
虚象显露,改以黄芪、太子参、当归、龙眼肉补气血;远志、枣仁安神;浮小麦、大枣敛汗;佐败酱草、白花蛇舌草防复发。此时以扶正为主,兼顾痰瘀。

三、临证启示
1. 分期论治:术后初期以祛邪为主,后期重扶正,体现“邪去正自安”之理。
2. 组方思路:清热利湿选药精当(如虎杖、藤梨根),活血不伤正(凌霄花、丹参),化痰兼软坚(僵蚕、鳖甲),皆符“消瘤不忘护胃”之旨。
3. 预后调护:患者三年未复发,证实“健脾益气为根本,化痰散结为标用”策略之效。

此案彰显中医“辨证与辨病结合”之优势,可为同类病证参考。然需注意,个体差异大,临证当详察病机,灵活化裁。
贺券 发表于 2025-5-28 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医案析:湿热痰结型胃淋巴瘤辨治要旨

本案呈现术后淋巴瘤之湿热痰瘀互结、中焦失运病机,体现了"六路合围"的组方策略,深契《内经》"结者散之"之旨。兹析其要:

一、初诊痰火瘀结证治枢要
患者术后未行化疗,见苔白腻、脉沉细、纳差肠鸣,显属脾虚湿困、痰瘀胶结之候。方取四君(太子参、白术、茯苓、甘草)易人参为太子参,更合"虚不受补"之体;佐莲子肉、黄芪助运中州,此遵李东垣"脾胃一虚,百病由生"之训。化痰散结以僵蚕、枳壳、茯苓,暗含二陈汤意;清热逐瘀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藤梨根等抗瘤专药,乃现代药理与传统药性结合之典范。尤妙在龟甲、穿山甲并用,取介类潜降与鳞虫走窜之性,共成软坚之功,深得叶天士"络病"治法精髓。

二、复诊转方之机变
次诊湿热未清而见心悸,方转茵陈、金荞麦、败酱草清利三焦,合鳖甲、丹参滋阴活络,示"病机转则方药转"之活法。三诊虚象毕现,改投归脾汤化裁,佐败酱草、白花蛇舌草清余毒,桑寄生、牛膝壮筋骨,展现"扶正即所以祛邪"的肿瘤调治原则。三诊次第,恰合"先攻后补、攻补兼施、以补收功"的肿瘤辨治时序规律。

三、组方兵法析微
1. 分进合击策略:清热(白花蛇舌草)、化痰(僵蚕)、活血(凌霄花)、软坚(鳖甲)、调气(八月札)、扶正(黄芪)六法并举,避免单线攻伐伤正。
2. 动静相济之道:黄芪配代赭石、白芍伍莪术,一守一走,深得张锡纯镇摄与通利并用之妙。
3. 药量轻重之度:主药生黄芪、鸡内金用至30克,而露蜂房仅5克,体现"毒药缓攻"的剂量把控智慧。

此案启示:恶性肿瘤术后调治,当把握"痰瘀湿热"的病理轴心,以"和法"为宗,避免一味攻伐。方中白花蛇舌草、藤梨根等现代抗瘤药的配伍应用,为传统方药注入新诠,然其运用始终未离辨证论治框架,堪为"古方新用"之范本。
阿土伯呀 发表于 2025-5-31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医案析:湿热痰结型胃淋巴瘤辨治要略

本案呈现术后淋巴瘤患者以湿热痰瘀交阻为核心、兼见中气不足的复杂病机,体现了中医"分期论治、攻补有序"的肿瘤治疗思想。兹析其理法方药如次:

一、初诊阶段:六路合围,标本兼顾
患者术后八月未行化疗,见苔白腻、脉沉细、纳差肠鸣,显系脾虚湿蕴、痰热胶结之候。方中取四君(太子参、白术、茯苓、甘草)合黄芪、莲子奠中焦之气;更以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藤梨根清解湿热毒邪,此三味现代研究证实具抗肿瘤活性,与传统"清热解毒"理论相合。尤妙在运用虫类药(僵蚕、露蜂房、炮山甲)与矿物药(代赭石、龟板)相配,取"咸寒软坚,虫蚁搜剔"之旨,深得《临证指南医案》治症积心法。

二、复诊转方:枢机气化,透热转气
次诊时肿瘤未见复发,转见心悸、苔薄黄,乃湿热未净而肝胃失和。方改茵陈、金荞麦利肝胆之湿,合八月札、广木香疏肝胃之气,佐鳖甲、地龙入络搜邪。其中丹参、赤芍、牛膝构成"降泄瘀热"组合,与初诊活血药相比,更重下行导邪,暗合吴鞠通"治中焦如衡"之训。

三、末诊调理:培土宁风,养正消积
三诊见虚风内动(抽筋)、营卫不和(自汗)、心神失养(失眠),遂转黄芪、当归、龙眼肉补益气血,枣仁、合欢皮安神定志,佐桑寄生、牛膝滋肾息风。虽保留白花蛇舌草等抗癌药,但整体已转为"七分扶正,三分祛邪"格局,符合《医宗必读》"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的治疗次第。

四、临证启示
1. 分期论治层次:初诊攻邪为主(清热化痰/活血软坚占60%),后渐增补益之品至50%,体现"邪盛当攻,衰其大半而止"原则
2. 组方配伍特色:每方必含"健脾-解毒-散结"铁三角,如黄芪配蛇舌草佐山甲,深得《外科正宗》"托里消毒"之法
3. 现代药理印证:所选抗肿瘤药(如莪术含β-榄香烯、蛇舌草含齐墩果酸)均经实验证实具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作用

此案成功之处,在于始终把握"湿热-痰瘀-正虚"的病理链条,将传统"结者散之"理论与现代肿瘤治疗经验熔于一炉,堪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典范。然需注意,虫类药长期使用须防伤正,后期宜以丸剂缓图,此即张景岳"久病速效难求"之诫。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