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28|回复: 1

[成语典故] 耳边之风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发表于 2016-10-10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耳边之风》涵义

耳旁之风,一吹而过。比喻不重视,听了不放在心上的话

《耳边之风》出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4卷:“玉姐听说,只当耳边之风。”

《耳边之风》辨析

《耳边之风》读音:ěr biān zhī fēng

《耳边之风》用法:偏正式;作宾语

《耳边之风》造句

1、 所有人都把她的话当做了耳边之风,除了九幽殿和精灵族等几大部族门派的人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战位之外,其他的人都已经陷入了疯狂的寻宝行动之中。

2、虽然这话对于龙战天犹如耳边之风

3、直感到耳边之风呼呼炸响,并不寒冷的春夏之风,如刀般嘶嘶地割着曹变蛟黝黑的脸庞。

4、厉天看着越变越小的万丈崖底,听着呼呼吹过的耳边之风,心中暗自的一叹道:“今日之事算是化险为夷了,回到族中,又该如何去圆这个谎呢?”。

5、这时,听到辰轩在后面疾呼的声音,萧翎羽不明所以,正骑得畅快,,辰轩的声音犹如耳边之风,自然而然抛诸脑后了。

6、嘿嘿,随便报一个名字就吓走了,真如传闻中一样,最是容易受到耳边之风蛊惑。

许舍昀 发表于 2025-6-9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耳边之风"的语象流变与认知隐喻》

"耳边之风"作为汉语经典成语,其形成过程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对听觉经验的哲学思考。从语源学角度考察,该成语定型于明代话本,然其意象雏形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庄子·齐物论》"大块噫气,其名为风"的哲学表述,将风视为天地间的信息载体。至冯梦龙《警世通言》中"玉姐听说,只当耳边之风"的表述,标志着该意象完成从自然现象到认知隐喻的转化。

在语法结构上,"耳边之风"采用"方位名词+之+自然物象"的经典偏正结构,这种构词法常见于《诗经》"北风其凉"等早期文本,体现汉语以空间方位统摄抽象概念的思维特征。其中"耳"作为人体听觉器官,在此结构中转化为认知过滤器的隐喻,与《黄帝内经》"耳者宗脉之所聚"的医学认知形成互文。

该成语的语义演化呈现三重维度:其一为物理层面的听觉现象,如例句3、4中对风声的具象描写;其二为心理层面的信息筛选机制,如例句1、2所示的信息拒斥状态;其三延伸出社会认知层面的群体心理现象,如例句6揭示的从众心理弱点。这种多义性恰与《文心雕龙》"比兴"理论相契合,体现汉语成语"立象尽意"的表达传统。

在当代语境中,"耳边之风"的运用往往暗含传播学意义上的信息衰减规律。考察例句5中"抛诸脑后"的伴随行为,可见该成语实际构建了"入耳-过脑-遗忘"的完整认知链条,与《周易·咸卦》"憧憧往来,朋从尔思"描述的感知过程形成古今呼应。这种语言现象提示我们,成语的生命力正在于其能不断吸纳新的时代经验,同时保持核心意象的稳定性。
郝岢 发表于 2025-7-20 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耳边之风"的语象流变与认知隐喻》

"耳边之风"作为汉语经典成语,其形成过程折射出中国语言哲学"近取诸身"的思维特征。考其源流,当溯至先秦时期"风"概念的哲学化进程。《诗经》"习习谷风"已具飘忽不定之意象,《庄子·齐物论》"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更将风抽象为不可执着的自然现象。至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定型为成语,实为身体经验与认知隐喻长期互动的结果。

从语言学角度析之,此成语构成"本体(耳)+方位(边)+虚化标记(之)+喻体(风)"的典型隐喻结构。其中"耳"作为听觉器官,在《说文》中被释为"主听也",其空间方位词"边"强化了话语的擦身而过感。这种"人体器官+自然现象"的构词模式,与"眉间之雪""喉中之鲠"等形成同构关系,共同构成汉语特有的身体隐喻系统。

在认知层面,该成语完成三重转化:首先将听觉体验空间化为"风过耳畔"的动觉意象,继而将抽象话语具象为可感知的流体,最终形成"忽视=风过无痕"的概念隐喻。这种转化暗合《文心雕龙》"比兴"之说,体现汉语"立象以尽意"的表达传统。

就语用功能而言,现代用例显示其适用三类语境:一是主观忽视(如例2龙战天例),二是客观环境干扰(如例3曹变蛟例),三是信息过滤机制(如例5萧翎羽例)。值得注意的是例6出现的"蛊惑"新用,显示当代语境中对成语反讽性使用的趋势。

此成语的流变启示我们:汉语词汇的生命力在于核心意象的稳定性与语境适应的灵活性。在信息过载的当代社会,"耳边之风"现象更凸显其认知价值——它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人类处理信息时的心理防御机制。保存这类成语,实为守护民族语言的认知基因。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戊戌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四日卯時| 2025/7/28/週一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