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36|回复: 2

[人物简介] 庞德公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发表于 2016-10-9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汉名士:庞德公,庞统是其从子,诸葛亮曾称其为"卧龙"

庞德公,字尚长,荆州襄阳人,东汉末年名士、隐士。

庞德公与当时徐庶、司马徽、诸葛亮、庞统等人交往密切。庞德公曾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被誉为知人。对诸葛亮、庞统等人早年影响较大,并得到诸葛亮的敬重。庞德公最后隐居于鹿门山,采药而终。

人物生平

耕读为业

庞德公,字尚长。(然而宋书此处的尚长应是指后汉的隐士向长,而非庞德公之字)襄阳人,居住在岘山南沔水中的鱼梁洲上,从来没有进入过城府。平日在田里耕作耕作,夫妻相敬如宾。休息时,正襟危坐,以弹琴、读书作为自己的乐趣,神情严肃。

友善好客

庞德公与隐居襄阳一带的名土极为友善,亲密无间,过往颇多。曾与司马徽、庞统等人屋宇隔水相望,常常欢聚,荡舟或涉水相访,无牵无挂、自得安闲。

有一天,司马徽来庞德公家,恰巧德公渡沔水去极少,祭祀先人的坟墓,他竟直入庞德公家的房屋内部,把庞德公妻子儿女叫来,并要求他们快点做黍饭招待自己,并说:“徐庶曾说有客人要来与我和庞德公谈论。”庞德公妻子儿女皆罗列食物,拜司马徽于堂中,奔跑着供设饮食。不久,庞德公回家,和司马徽见面,朋友之间竟像家人一样亲密无间,没有主客之分。

司马德操小庞德公十岁,把庞德公当兄长,称庞德公称为”庞公“。“庞公”之名由此而来。

淡泊名利

荆州刺史刘表数次请庞德公进府,庞德公都不屈身就职。于是,刘表亲自去聘请庞德公。

刘表对庞德公说:“你保全了你一个人,为什么不保全天下呢?”庞德公笑着回答刘表:“鸿鹄在高林之上筑巢,晚上有栖息的地方,龟鼋在深渊下面作穴,晚上有归宿,人的取舍与行为举止也是人的巢穴,万物都是只为各自得到栖宿的地方,所以天下并不是我所要保全的。”

庞德公以耕作为业,所以他的妻子儿女在前耕耘。刘表指着他的家人问庞德公:“先生住在田亩之中,不肯出来做官,有什么能够遗留给子孙呢?”庞德公回答:“世上的人追慕名利,只会留给子孙危险;而我留给子孙的是安居乐业,只是遗留下来的东西不同罢了。”

刘表问庞德公危险的原因,庞德公回答说:“尧、舜将天下的土地授予他的臣子,而没有偏爱;让他的儿子在民间生活,而无骄傲的神情。丹朱、商均和我,得以保全生命而终。禹、汤虽得到了天下,便把国家交给自己的亲人,使桀败退,迁徙南巢;纣的首级被悬挂在周的旗织上,而他们的宗族被敌人俘获。禹、汤难道不比丹朱、商均愚蠢?这就是其处境危险的原因。周公摄政时,杀害他的兄长。如果此前让周公和他的兄弟食用粗劣的汤羹,居住蓬蒿下面,哪有像这样的危害!”刘表只得叹息而去。

诲人重教

庞德公评价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

诸葛亮十分尊敬待德公,每次探访庞德公,都独自一人拜见于床下。后来诸葛亮逐渐得到庞德公的注意和重视。

庞统是庞德公的从子,年少时纯朴诚恳,还没有人认知。只有庞德公重视庞统,后来庞德公又向司马徽推荐庞统。司马徽便与庞统谈论,不分昼夜。谈论后,司马徽对庞统感到非常惊异,叹服地说:“庞德公实在是知人,这是多么高尚的道德呀。”并称庞统是南州士之首。

隐居鹿门

后来,庞德公带着妻子儿女登鹿门山,以采药为原因,不再归来。

人物评价

范晔:江海冥灭,山林长往。远性风疏,逸情云上。道就虚全,事违尘枉。

习凿齿:肆睇鱼梁,追二德之远。

陈继儒:黄石公降一子房而隐谷城,庞德公降一孔明而隐鹿门,老子降一仲尼而隐流沙。盖名遂则身退矣!是射骂禽王之法也。故曰二公者,老子之徒也。

阮函:庞公却辟刘表,知其不足与为;而智辩昭烈,隐然出武侯以自代。在国可扶炎鼎之衰,而在已无改岩林之乐。

亲属成员

庞山民(又作庞倦民),魏黄门吏部郎,娶诸葛亮二姐为妻。

庞焕,字世文。晋牂牁太守。

从子

庞统,字士元。刘备谋士,任军师中郎将。

庞林,庞统之弟,蜀荆州治中从事,后任魏钜鹿太守,封列侯。

黄文勇 发表于 2025-4-27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庞德公隐逸思想探赜》

东汉末季,襄阳鹿门隐士庞德公者,诚乃乱世中之高逸也。其人以"知人"著称于世,然其生平行谊所彰显的隐逸哲学,尤值今人深味。

一、耕读传家的生命实践
庞德公栖居鱼梁洲,"耕读为业"非仅为生计之需,实为士人精神之寄托。《后汉书》载其"正襟危坐,琴书自娱",此正合《礼记·乐记》"君子乐得其道"之旨。其夫妻相敬如宾,暗合《诗经》"琴瑟在御"的伉俪之道,展现士人将伦理实践融入日常生活的智慧。值得注意的是,其耕作时令妻儿"在前耕耘",恰是《周易·家人卦》"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的生动诠释,然又突破礼制框架,呈现独特的家庭伦理观。

二、知人论世的精神交往
庞德公与司马徽、庞统等名士的交往,堪称魏晋清谈之先声。其品题人物"卧龙""凤雏""水镜"之语,非但展现识鉴之能,更暗含《人物志》"禀阴阳以立性"的识人哲学。司马徽径入其室索饭的轶事,尤见东汉名士"通脱"之风,较之《世说新语》载陈蕃设"悬榻"待徐孺子,更多几分道法自然的真趣。这种"无主客之分"的交往模式,实为庄子"相忘于江湖"理想的人际呈现。

三、拒绝征辟的哲学深意
面对刘表"何不保全天下"之诘,庞德公以"鸿鹄巢林"为喻,深得《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之旨。其"遗子孙安居"之论,更与《老子》"知足不辱"的处世智慧遥相呼应。值得注意的是,他将"名利"与"危险"直接关联,较之《列女传》载疏广"贤而多财则损其志"的训诫,更具现实批判性。这种隐逸选择,非消极避世,实为对东汉末年"举秀才,不知书"选官制度的清醒否定。

庞德公之隐逸,非如伯夷叔齐之遁世,亦非严子陵之孤高,而是一种融合儒道的生活哲学。其采药鹿门而终的结局,恰如《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的现世实践,为后世士人提供了乱世中保持精神独立的范本。今日观之,其拒绝体制化的生存智慧,仍不失为现代人对抗异化的思想资源。

(全文798字)
兴华 发表于 2025-7-9 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庞德公隐逸思想考论》

庞德公作为东汉末年荆襄地区隐逸群体的核心人物,其生平事迹虽散见于《后汉书》《襄阳耆旧记》等典籍,然其思想内涵实有深入探讨之必要。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剖析这位"知人"隐士的精神世界。

一、耕读传家的隐逸实践
庞德公选择鱼梁洲作为栖居之地,具有典型的文化地理意义。据《水经注》载,此地"沔水环其左,岘山峙其右",形成天然屏障。其"耕读为业"的生活方式,实为对先秦隐逸传统的创造性继承。《庄子·让王》篇所谓"春耕种,形足以劳动",在庞德公处发展为系统的生活哲学。值得注意的是,其"正襟危坐"的读书姿态,与《礼记·玉藻》"君子之容"的记载暗合,显示隐逸者仍恪守儒家礼仪规范。

二、名士群体的精神纽带
庞德公与司马徽、庞统等人的交往模式,开创了"沔南清议"的特殊文化现象。史料记载其"屋宇隔水相望"的居住格局,实为汉末士人"群隐"现象的典型。这种既保持独立又密切往来的关系网络,与《世说新语》所载"竹林之游"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无主客之分"的待客之道,既体现道家"相忘于江湖"的理想,又暗含《周易》"同人于野"的哲学意蕴。

三、政治态度的隐喻表达
面对刘表"何以遗子孙"的诘问,庞德公以"鸿鹄巢林"为喻的回答,实为对《庄子·秋水》"鹓鶵发于南海"典故的化用。这种将个人选择置于宇宙秩序中的论证方式,彰显了其"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值得注意的是,他将世俗利禄视为"遗危",而将安居乐业视为"遗安",这种价值判断与《列子·杨朱》篇"贵己重生"思想形成有趣对话。

庞德公的隐逸实践,既不同于伯夷叔齐的"义不食周粟",也有别于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是构建了一种融合儒道思想的"处士模式"。其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的识鉴之明,恰是其隐逸思想的外化表现。这种在乱世中保持精神独立而又积极影响时贤的生存智慧,值得当代学人深思。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癸巳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九日卯時| 2025/7/23/週三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