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97|回复: 2

[论史] 人才史话“冯唐易老”之叹当止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发表于 2016-9-29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60928_003

20160928_003

资料图片

孔子拜七岁的项橐为师,听起来是趣谈,其实于史有据,《战国策》《淮南子》《史记》等诸多典籍均有提及,这也符合孔子的风格。孔子一向看好年轻人,并提出了“后生可畏”的理念。

我们知道,人一生的精力是有限的,分阶段性的,才华也分为新锐期、成熟期、式微期,不可能全程繁盛。因此,在人才的起用上,也需用当其时,用当其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人才优势。对那些起点低的堪当大任之才,若仍按资历和台阶擢拔,轮到要职时已是强弩之末,不仅耽误了他们的前程,而且也不利于事业的突破性发展。

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军攻郑。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若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必能撤军。这位烛之武才智出众,历仕三朝不被重用,高龄之年仍是个养马的圉正,及至国难当头才想起派他火中取栗。好在烛之武没撂挑子,冒险深入秦军大营,仅用一席话便说服秦穆公退兵了。无独有偶,西汉大臣冯唐也是才华过人,历经文景两朝不被见重,等到武帝即位再被举荐时已年逾九旬。有感于此,唐代诗人王勃由衷地发出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千古浩叹。

纵观中国历史,突破年资限制、大胆起用后生的范例很多。例如,甘罗十二岁时自告奋勇出使赵国,仅凭外交斡旋就为秦国赢得城邑十余座,被秦始皇拜上卿;贾谊二十出头被汉文帝征召为博士,一年之内升任太中大夫;周瑜二十四岁被孙策拜为中郎将,赤壁之战完胜曹军;诸葛亮初出茅庐时才二十七岁,火烧博望坡立下第一功;安童十八岁被元世祖拜为右相,视野开阔,参政有方,议无不妥,群臣皆服。

上述这些例子,在很多用人者眼里,还只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略,在叙事者笔下,也只是“自古英雄出少年”的赞誉,并未从人才成长的规律上明晓“大才堪用当其时”的道理。金世宗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从阿鲁罕未能才尽其用这件事受到启发,反复叮嘱朝臣,不要被门第、资历和名望遮蔽了眼界,凡可用之才应早做考虑。

由此可见,在用人问题上,年龄大小并无一成不变的尺度,应该根据人才的资质和岗位的需要区别对待,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尊重人才成长的规律,尽量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此外,在德才兼备的基础上,用人思路在总体上应当趋于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陈之膛 发表于 2025-7-9 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冯唐易老"之叹与人才擢用之道》

引言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一语道尽千古才士之悲。然细究史册,此叹实为用人制度僵化之缩影。本文拟从人才发展规律、历史典型案例及用人哲学三层次,探讨"用当其时"之道。

一、人才发展阶段性规律
孔子云"后生可畏",实含深刻人才观。《淮南子·说林训》载:"圣人之才,时用则大。"人才如四时草木,新锐期思维敏捷而锐气充盈,成熟期经验渐丰而锋芒未褪,至式微期则难免智虑耗散。烛之武"三朝不遇,临危受命"(《左传·僖公三十年》),冯唐"白首郎署"(《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皆因错失才锋最盛之时。司马光《资治通鉴》论及此弊:"才之可用者,不以远近疏戚间。"此理古今皆然。

二、破格用才的历史镜鉴
历史明君往往善察人才盛衰之机:
1. 少年奇才:甘罗十二为使,非特胆略过人,更在善揣形势(《战国策·秦策五》);安童十八为相,元世祖称其"识度弘远"(《元史·安童传》),皆因少年锐气正合开拓之需。
2. 青年俊彦:诸葛亮二十七岁隆中对策,非仅"卧龙"之名,实因未受旧制桎梏;周瑜二十四统军,赤壁火攻之策,恰是青年将领创新思维之典范(《三国志·吴书》)。
3. 破格擢拔:金世宗敕令"勿拘资考"(《金史·选举志》),实为对"冯唐现象"的制度性修正。

三、用人哲学的当代启示
1. 时效性原则:《管子·形势解》云:"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用人当如海纳百川,在人才思维最活跃期委以重任。贾谊二十献《治安策》,文帝破格擢升,正合"用当其锐"之道。
2. 动态评价体系:苏轼《贾谊论》批评汉文帝"不能用其才",实则揭示人才评价需多维考量。现代用人更应建立"能力-岗位-时期"三维匹配模型。
3. 制度保障:唐代设"童子科",宋代立"神童举"(《宋史·选举志》),皆为打破资历藩篱之制。今之组织尤需建立"早发现、快培养、重使用"机制。

结语
"冯唐易老"之叹当止于明时。昔者孔子师项橐,不耻下问;今人用人,更当破除年龄迷思。诚如王夫之《读通鉴论》所言:"人才之盛衰,视上之措置而已。"唯有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方能使"后生可畏"化为"后继有人",令千古浩叹终成绝响。

(全文798字)
周佐 发表于 2025-7-10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冯唐易老"之叹与人才擢用之道》

(一)典章考据与圣贤垂范
考《战国策·秦策》载甘罗十二岁说赵王事,《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详录其拜上卿始末,足证少年英才古已有之。孔子师项橐之事,非独《淮南子·说林训》有载,《论语·子罕》"后生可畏"之论,实为儒家人才观之要义。太史公记贾谊"年二十余,最为少"而超迁太中大夫(《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恰与《礼记·学记》"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形成互文,揭示人才时效性之真谛。

(二)历史镜鉴与用人之失
烛之武"夜缒而出"说秦伯(《左传·僖公三十年》),其辩才虽存,然"今老矣"之叹,暴露出郑国人才储备体系之弊。冯唐"白首不见招"(《汉书·冯唐传》),较之霍去病十八岁为剽姚校尉(《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更显汉初用人机制之僵化。王勃"冯唐易老"之叹(《滕王阁序》),实为对"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汉书·董仲舒传》)制度的深刻批判。

(三)破格用人之典范分析
细察史册,破格用人之例皆暗合三条准则:
1. 才质与事功匹配:甘罗"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史记》索隐),契合纵横家"度时势而论事"特质
2. 机遇与能力共振: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出师表》),其"隆中对"战略思维恰逢刘备集团转型需求
3. 制度与变通结合:元世祖用安童"诏许奏事中书省"(《元史·安童传》),在蒙古旧制与汉法间取得平衡

(四)当代启示三要义
1. 时效性原则:当效金世宗"及锋而试"之训(《金史·选举志》),建立人才能力曲线评估体系
2. 结构性调整:须如周瑜"选文武资"(《三国志·吴书》),构建老中青梯次配备格局
3. 制度性保障:宜师汉文帝"诏诸侯王公卿举贤良"(《汉书·文帝纪》),完善破格选拔的监督机制

结语:
《韩非子·显学》云"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然非谓必待皓首方能大用。观周公"一饭三吐哺"(《史记·鲁周公世家》),其求才若渴之态,正为今人镜鉴。破除"冯唐之叹",非唯年龄问题,实乃建立科学人才观之系统工程,当以史为鉴,在"循名责实"与"不拘一格"间求得中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