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55|回复: 1

[人物简介] 荀勖

[复制链接]
无端 发表于 2016-9-29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晋开国功臣:荀勖,字公曾,为人善解音声,曾调整律吕

荀勖(xù)(?—289年),字公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市)人。东汉司空荀爽曾孙。西晋的开国功臣,三国至西晋时音律学家、文学家、藏书家。

少年时聪慧好学。初仕于魏,为大将军曹爽掾属。后迁中书通事郎,曹爽被诛,迁安阳令、骠骑从事中郎、廷尉正。又为大将军司马昭记室,数进策谋,深见信任。与裴秀、羊祜共掌机密。司马炎代魏后,封济北郡公,但辞让不受,降封济北郡侯。后拜中书监、加侍中、领著作。

累迁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守尚书令。荀勖博学多才,曾与贾充一起修订法令。掌管乐事,又修正律吕。领秘书监时,曾与张华一起,按刘向别录》整理典籍。后守(代理)尚书令,下令核查并罢除尚书中不称职之人。太康十年(289年)卒,追赠司徒,谥号成。有文集三卷。

荀勖善于逢迎,当时议论的人都以为他倾覆国家搅乱时局,是孙资、刘放之类的人物。然而荀勖做事小心谨慎,每有他所参与的诏令大事,就算已经宣布,他也始终不说,不想让别人知道他参与其事。

人物生平

早而岐嶷

荀勖是东汉司空荀爽的曾孙,出身于世家名门。幼年时十分聪慧,十岁时就能做文章。荀勖的堂外祖父曹魏太傅钟繇感叹道:“这孩子将来一定比得上他的曾祖父(指荀爽)。”

荀勖成年后,博学多闻,被大将军曹爽辟为掾属,又迁任中书通事郎。

治理有方

公元249年(正始十年),高平陵事变发生,曹爽被诛杀,门生故吏没有人敢前往吊丧,唯有荀勖前往,于是众人也跟从荀勖。

后来任安阳令,转任骠骑将军从事中郎。荀勖在任安阳令期间,治理有方,人民为他建立了生祠。之后调任廷尉正,又参谋大将军司马昭军事。赐爵关内侯,转任大将军从事中郎,领记室。

出谋献策

公元260年(甘露五年),高贵乡公曹髦不满司马氏专权,想要秘密讨伐司马昭,当时司马昭的掾属孙佑等人守在阊阖门。司马昭之弟安阳侯司马干听说发生兵变,要进阊阖门,孙佑对司马干说:“还没有人进这个门,可以从东掖门进去。”司马干进入后,司马昭责怪他来得太晚,司马干将来迟的原因说明后,文帝欲将孙佑灭族。荀勖进谏说:“孙佑不让安阳侯进门,确实应深受责备。然而事情总有顺心的不顺心的,用刑轻重不能以喜怒为转移。成倅有罪,刑只及于本人,而孙佑却要全族诛灭,恐怕天下义士们会有所议论的。”于是只免孙佑为庶人。

当时官骑路遗请求作为刺客入蜀行刺(之前的中郎郭修就成功刺杀了蜀汉大将军费祎),荀勖对司马昭说:“明公您以至公之道治理天下,应该举正义之师来讨伐叛贼,用行刺的办法去除贼,这不是以德服远人的道理,也不能为四海之人做榜样。”司马昭认为这个意见很好。

公元263年(景元四年),钟会在蜀谋反时,消息并没有得到证实,只是外人传闻,司马昭平素待钟会甚厚,不相信他会谋反。荀勖说:“钟会虽然受了您的恩惠,但此人不能看作是得恩而思义的人,应该早作戒备。”于是司马昭立即出镇长安。主簿郭奕、参军王深认为荀勖是钟会的从外甥,幼年在舅家长大,劝司马师将荀勖贬出去。司马昭不听,并且使荀勖与自己同车陪坐,像原来一样对待他。

此前,荀勖进言道:“伐蜀应该以卫瓘为监军。”及平蜀后发生钟会叛乱,有赖于卫瓘才得以平息。

公元264年(景元五年),钟会之乱被平定后,荀勖随司马昭回到洛阳,并与裴秀、羊祜共掌机密之事。

当时将要派使者出使东吴,让诸位文士草拟与孙皓的书信,司马昭选用了荀勖所作之信。孙皓接书后回报说愿意和亲通好,司马昭对荀勖说:“您之前作的那封信使吴国顺服,真是胜过十万大军啊!”

司马昭即位晋王,以荀勖为侍中,封爵安阳子,食邑一千户。

定令修律

公元265年(泰始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受魏帝曹奂禅让,建立西晋。改封荀勖为济北郡公,但因为羊祜辞让自己的封爵南城郡侯,于是荀勖也跟着辞让,降为济北郡侯。又被拜为中书监,加侍中,领著作事,与贾充等人共同制定律令。

公元271年(泰始七年),向来与贾充不和的侍中任恺、河南尹庾纯推荐贾充镇守关中,以抵抗秃发树机能。荀勖对冯𬘘说:“如果贾公远放外任,我等在朝会失势。现在太子的婚事未定,如果让贾公的女儿成为太子妃,那贾公自然会留在京师任职了。”于是荀勖与冯𬘘找机会在武帝面前称道:“贾充的女儿才色绝世,如果纳入东宫,必然能扶助未来人君,就像《诗经关雎》所歌颂的后妃之德一样。”于是太子的婚事就这样定下来了。此事甚为当时正直之士所愤恨,讥讽荀勖是奸佞谄媚之徒。

很久之后,进荀勖位为光禄大夫。荀勖曾掌管音乐,他所修订的音律流行于世。当初,荀勖在路上听到赵地商人的牛铃声,识辨其中音律。掌管音乐之后,音调不能协调,对人说:“如果得到赵地的牛铃音调就会协调了。”立即下令让郡国都送牛铃来,果然得到了音调和谐的牛铃,调好了音律。不久,任秘书监,与中书令张华一起按照西汉刘向的《别录》整理古籍。又立书博士,设置博士弟子,教习书法,以钟繇、胡毋敬的为规范。

咸宁初年,与石苞等并为开国功臣,列入列名受祭的名单。

公元279年(咸宁五年),王濬上表请求伐吴时,荀勖与贾充坚决谏阻,认为吴国还不可以讨伐,司马炎并没有听从他们的意见,而伐吴果然成功。

公元280年(太康元年),论荀勖专管诏命之功,封其一子为亭侯,食邑一千户,并赐荀勖绢千匹。又封其孙荀显为颍阳亭侯。汲郡古墓中的古文竹书被发现后,司马炎下诏让荀勖编撰整理,撰成《中经》(即《中经新簿》),交由秘书监保管。

建议时政

当时朝中议论让王公们都到封国就职,武帝以此事问荀勖,荀勖回答说:“诸王公多已任都督之职,若使其回封国,则都督地方之任废弃。按封国治理,必然分割郡县,人心恋眷乡土,必因此而心意不顺。封国都要置军队,官兵还要供封国使用,守边的军队就会不足。”

武帝让荀勖再作考虑,荀勖又陈述说:“如果按照诏书仿效古代诸侯选拔人才,使军务与政令合一,在封国地域都督军务,那诏书旨意是对的。至于将固定的封疆割裂开,而又亲疏不同,这当然也是好的。然而使旧土割裂,恐怕会发生动荡,必使人心急促生变。我审慎思虑,私下认为还是应依原制不动。若遇到某种情况,不得不转移封地,只要不至于分割土域,损夺封国之利,是可以相宜行事加以节度的。五等封国行于远古,今日实不成制度,只是虚名,事实上和旧时的郡县乡亭的封制无异。若匆忙改变,恐怕将成遗憾。当今先解决大的问题,五等制的问题可以在以后再裁定。凡事虽有经久而更加完善者,但临时有不得不解决的问题,也不可忽视。”武帝认为荀勖的意见允当,因此在很多地方都听从他的意见。

当时朝中又议论裁减州郡县官吏半数以支援农业生产,荀勖提出意见认为:“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昔日萧何曹参为汉相,怀清静之心,百姓有‘萧何为法,觏若画一’的歌谣,这是清心之本。汉文帝垂衣拱手而天下大治,几乎不用刑法,这是省事的结果。汉光武帝合并吏员,县官国邑设置官吏才及原来的十分之一,这是省官。魏太和年间,派遣朝廷使者四出,精简天下吏员;正始年间,也曾合并郡县,这是省吏。现在想要寻求根本,就应该以省事为先。处在官位上的人,一定要使他们知道萧何之心,来辅佐国家,大行教化。重义行,崇和睦,使以邪道得宠者不得居官位,则虚伪之行自然消逝,浮华之人会畏惧缩敛。重敬让,尚知足,令贱者不妨害贵者,少者不欺凌长者,疏远者不离间近亲,新识者不离间旧友,小者不加于大者,淫行不破义举,则上下相安,远近之人互相信任了。官位不能以钻营的手段得到,荣誉不能靠朋党吹捧求得,则是非就会弄清,官人不会受迷惑了。去掉奇技,抑制异说,好改变旧规以侥幸获非常之利者必加重刑,则官守其职,民心不会见异思迁了,事存则政繁,政繁则功废。在位的官吏孜孜不倦,守职司者日夜不懈,虽是才智短浅之人,也能尽其职守。上下信任如金石之坚,即使有小过失,也不会妨害国家大政,应该忍耐宽容。简省文牍案卷和细碎繁苛的条文,法令的施行,一定易于人民接受。得益如盼阳春,避罚如畏雷电。不能使细碎条令烦扰百姓,并为百官所轻慢,不能朝令夕改,使百姓厌恶,如此则官吏竭诚尽职,百姓拥护国家法令。分职务而设官,委托政事以求成效。君子竞争向上存于心而不以力相争,估量自己的才能接受职位,谋不出其位,则官无分外之业,政事少有奸诈了。这些都是我所说的省事之本。若无多事之弊,虽不省吏,天下人也认为是省吏了。如果想要省官,我认为九寺之职可合并于尚书,兰台的事应交付三府。然而现行制度已历多代,为世人所习惯,所以很久以来有这种想法而未敢提出。至于省事,还是以求实为善。若只作笼统的规定,都减少一半,恐怕文武众官、郡国职责及事之兴废各不相同。凡发号施令,典则允当者可以使民安,无规律而杂乱者会使政道壅塞。凡到职临事的人都要精察得失。使忠信明察的官长,裁决适中的举措,列条上奏。然后全面斟酌,宜省者省,则令下必行,不可动摇。如不这样,恐怕只是迷惑视听,会造成前面省去,后面恢复,或更加繁杂,这也不能不重视。”荀勖议论政事的损益得失,大多都类似这样。

公元282年(太康三年),司马炎下诏道:“荀勖聪明通达,辨识天命所归,有佐命创业之功,兼有博学多识之才。久任内职,功勋卓著,咨询朝政,谋略允当。应登大位,以辅助朝政。现在以荀勖为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开府辟召掾属,守中书监、侍中、济北侯职务封爵不变。”

当时太尉贾充、司徒李胤都相继去世,太子太傅职务又空缺。荀勖于是上表陈说道:“三公和太子太傅之职,应有恰当人选。如果让杨珧为太子太傅,一定符合圣意。尚书令卫瓘、吏部尚书山涛都可担任司徒。如果认为卫瓘新任尚书令不便改任,那山涛就更为合适。”司马炎采纳了这些建议。

公元283年(太康四年)秋季,各州郡发生水灾,兖州一带尤其严重。荀勖上奏认为应该设立都水使者。

此后门下启通事令史伊羡、赵咸为宫中舍人,掌管法令条文。司马炎下诏就此事询问荀勖的意见,荀勖说:“当今天下幸赖陛下圣德,使得四海统一,可望大道兴隆,教化和睦,垂训于将来。而门下官员上有程咸、张恽,下有此类人物,想要以繁法苛令治国,这是我不能理解的。汉朝张释之劝谏汉文帝,认为兽圈啬夫不宜被任用;邴吉停车,阐明调和阴阳之理。此二人难道不知道小吏也可施恩惠,只是更重视朝廷教化的推行。当年曹操让中军司(应作中军师)荀攸掌管刑狱,魏明帝时就将这一职务交付内常侍。据臣所知,明帝时只有刘泰所任的通事等官,不过与殿中官是一样的。又论者都说应省官简事,而要求增加管理的人又相继而来。很多人说尚书郎太令史不亲手起草文书,都委托给书令史及干事,真是吏多就互相依赖。增设掌文法的官职,恐怕只能会干扰台阁大臣的工作,损耗他们的精力,臣私下认为是不可行的。”

怅恨失职

司马炎素来明白太子司马衷愚钝懦弱,恐怕以后给国家带来祸乱,于是派荀勖与和峤前往观察情况。荀勖回来后极力赞扬太子有德,而和峤却认为太子还是老样子,于是天下人尊敬和峤而鄙视荀勖。武帝将要废黜贾南风时,荀勖与冯𬘘等进谏请求,贾南风才没有被废,当时议论的人都以为荀勖倾覆国家搅乱时局,是孙资、刘放之类的人物。

然而荀勖做事小心谨慎,每有他所参与的诏令大事,就算已经宣布,他也始终不说,不想让别人知道他参与其事。族弟荀良曾劝荀勖说:“您失去众人的信赖,给别人做了好事就应该说出来,那样对您怀德感恩的人就会多了。”他的女婿武统也劝说道:“应为自己的事经营安置一下,以便有人归附拥戴您。”荀勖都沉默不应。回来对儿子们说:“作为人臣不守密则失掉自己的身份,树私党则背公事,是应该深为警戒的,你们也会官路亨通,应当懂得我的用意。”很久之后,以荀勖代理尚书令。

荀勖长期在中书监之位,专管机密之事。失去此职后,心中怅恨不满。任职时有人前往祝贺,荀勖说:“夺了我禁苑中凤凰池的官署,诸位怎么还来祝贺我!”但在尚书令任上,还是尽职尽责。考试令史以下的官吏,核实其才能高低,那些不熟悉法令条例,不能解决疑难处理事务的人,当即就被遣出。

司马炎曾对荀勖说:“曹操说:‘荀文若(荀彧)提拔善者,不提拔起来不休止;荀公达(荀攸)斥逐恶人,不赶走他们不罢休。’两位令君(荀彧和荀攸都担任过尚书令,并受人尊敬,所以称其为“令君”)的美德,希望您兼而有之。”

在职一月多,就因为母亲去世而上缴印绶请求辞职,司马炎不许,派散骑常侍周恢传达旨意,荀勖这才奉诏履行职责。

荀勖久管机密之事,才思敏捷,能揣摩人主心思,不触犯人主之意,所以能始终受到皇帝宠信,保存其爵禄。

公元289年(太康十年),荀勖去世,下诏追赠其为司徒,赐棺木、朝服一具,钱五十万,布百匹。派遣代理御史持节护丧,谥成侯。荀勖有十个儿子,比较出名的是荀藩、荀组和荀辑。

历史评价

钟繇:“此儿当及其曾祖。”

司马炎:“勖明哲聪达,经识天序,有佐命之功,兼博洽之才。久典内任,著勋弘茂,询事考言,谋猷允诚。宜登大位,毗赞朝政。”

房玄龄:“①公曾,慈明之孙;景倩,文若之子,践隆堂而高视,齐逸轨而长骛。孝敬足以承亲,周慎足以事主,刊姬公之旧典,采萧相之遗法。然而援朱均以贰极,煽褒阎而偶震。虽废兴有在,隆替靡常,稽之人事,乃二荀之力也。至于斗粟兴谣,逾里成咏,勖之阶祸,又已甚焉。冯𬘘外骋戚施,内穷狙诈,毙攸安贾,交勖仇张,心滔楚费,过逾晋伍。爰丝献寿,空取慰于仁心,𬘘之陈说,幸收哀于迷虑,投畀之罚无闻,《青蝇》之诗不作矣。”“②安阳英英,匪懈其职。倾齐附鲁,是为蝥贼。”“③时议以勖倾国害时,孙资、刘放之匹。”

李淳风:“勖于千载之外,推百代之法,度数既宜,声韵又契,可谓切密,信而有征也。”

司马光:“勖有才思,善伺人主意,以是能固其宠。”

张溥:“荀成侯学古而佞者也。史责其援朱均以二极煽褒(缺字)而偶震。至于斗粟兴谣逾里成咏阶祸已甚诚,无辞焉。勖博文明识牛铎谐乐,劳薪炊饭咸能辨之。茂先伦匹也。顾其文采则谢弗如泰。始中兴传张同造诗歌,荀尤少味,始叹班固明堂宝鼎不可复作。独其条问列和表,正笛声乐家之论,尽称为优。其他简牍亦云清令盖晋初之文。羹玄尚存,雕几未及,名人吐辞简直近理。江左文士盛谈茂先散珠太冲横锦若,二荀者流忽而不言。不几,乘大辂,笑椎轮乎无惑乎。六朝体制追时为工,登高望之,旗靡则乱也。东汉荀氏后多显人。景倩、既让,文若公曾。尤愧慈明,何其子孙,位通而德俭也。已是名克家然乎。”

唐长孺:“王祥除掉孝行以外毫无事业可称,何曾、荀勖在历史上更是奸妄之徒。”

人物成就

校正音律

十二笛律

荀勖曾经掌管宫廷乐事,曾研制笛律12支,以校正音律。泰始十年(274年)领秘书监后,与中书令张华等依照刘向的《别录》(见《别录》、《七略》)整理宫内藏书。荀勖的管口校正数是早期声学的重大成就之一,《晋书》和《宋书》的《律历志》中都有较多的记载。

整校典籍

由于工作繁重,他上书辞去乐事,专心致力于图书的校勘编次。他们用了大约6年时间,对10万余卷图书进行整理复校,以黄绢抄写,青白丝绸包裹,仿魏秘书郎郑默所编的宫廷藏书目录《中经》(又称《魏中经簿》)编成《中经新簿》,又称《晋中经簿》。

据阮孝绪《古今书最》所记载,该书共16卷,著录图书1885部,20935卷(《隋书·经籍志》记为29945卷)。这部目录共分甲、乙、丙、丁四部,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其甲部记六艺及小学(相当于《七略》的六艺略,收录经部书);乙部记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数术(相当于《七略》的诸子、兵书、数术、方技四略,收录子部书);丙部记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将《七略》中春秋类目以外的史书,收录于此);丁部记诗赋、图赞、汲冢书(相当于《七略》的诗赋略,收录集部书)。其中汲冢书乃指荀勖等所整理的咸宁五年(279)在汲郡(今河南汲县)古墓中发现的古文简牍文献。此外,又集佛经目录,附于四部之后。

荀勖的《中经新簿》现已失传。根据文献记载,《中经新簿》虽然只记书名、卷数,对撰写人略作释语,并无提要,著录方法也比较简单,但由于它根据《七略》以后300年中的学术变迁,各类图书数量的增减和庋藏的方便,因袭郑默的《中经》,将经、子、史、集四部按甲、乙、丙、丁排列,已突破了《七略》的文献分类格局,构画出四部分类法的雏形,对中国目录学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绘画

荀勖多才艺,善书画,曾画堂外祖钟繇像,使钟会兄弟看后悲伤不已。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品其画为中品下,有《大列女图》、《小列女图》,今已不存。

轶事典故

监令分车

荀勖担任中书监时,和峤任中书令。按典章制度,自古以来中书监、中书令都同乘一辆车。但是和峤瞧不起荀勖的阿谀品行,于是公车一来,和峤就抢着登车,不给荀勖座位。荀勖只能另外找车才得以去官署,以后中书监、中书令各自拥有马车就是从此开始的。

善解音声

荀勖善解音声,时论称他是"暗解",负责调整律吕,修正雅乐。每到朝廷大会,宫廷之中作乐,由荀勖调整的宫商,没有不谐韵的。阮咸的妙赏,被称为"神解"。每到公会作乐时,心里都感觉不协调。因为没有一句话称赞荀勖,被荀勖所记恨,于是出其为始平太守。后有一位农夫在耕作时,得到周朝时的玉尺,就是天下的正尺,荀勖拿来试着以校检自己修正过的钟鼓、金石、丝竹,都发现短了一黍,才佩服阮咸的神识。

食辨劳薪

荀勖曾在晋武帝座上用饭,对在座的人说:“这饭是受过劳苦的柴烧成的。”在座的人都不相信。武帝派人问厨师,厨师说:“是用旧车脚烧的饭。”举世之人都佩服他的明智多识。

潜画太傅

钟会是荀勖的堂舅,但二人的关系不好。荀勖有一把宝剑,价值百万,常在钟会母亲钟夫人处放着。种会擅长写信,于是模仿荀勖的笔迹,写信给钟夫人把剑取去,拿走以后就不还了。荀勖知道是钟会做的,但没有办法,只能任凭他拿走,思考如何报复钟会。后来钟会和钟毓斥资千万修建了一栋宅子,建成后,布置甚为精美华丽,还没有来得及搬家。荀勖非常擅长作画,于是偷偷前往,在宅中画钟繇的样子,衣冠相貌栩栩如生。钟会和钟毓入门后看见此画,非常悲伤哀痛,此宅于是被空置废弃。

个人作品

荀勖在典校图书后,根据魏国秘书郎郑默编撰的《魏中经簿》目录,更撰为《中经新簿》(一作《晋中新簿》)。《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文集3卷,已佚。

全晋文》收录有《浦萄赋》、《让乐事表》、《荐李胤为司徒表》、《荐三公保傅表》、《让尚书令表》、《让豫州大中正表》、《奏校试笛律》、《奏条牒诸律问列和意状》、《奏谏用伊羡、赵咸为中书舍人》、《甲乙问议》、《王昌前母服议》、《又陈遣王公之国议》、《省吏议》、《为晋文王与孙皓告书》、《答王琛书》、《上穆天子传序》等作品言论。《晋诗》收录有《从武帝华林园宴诗》、《三月三日从华林园诗》等。明人张溥辑有《荀公曾集》,将其作品以赋、表、奏、对、议、书、序、乐歌、诗等分类。

亲属成员

宗亲

曾祖

荀爽,东汉司空。与他七位兄弟并称“荀氏八龙”。

祖父

荀斐,东汉射声校尉。

父母

荀肸(xī),荀勖父。钟氏,钟会的堂姐妹,荀勖母。

子嗣

荀辑,嗣子,官至卫尉。

荀藩,官至司空。

荀组,官至太尉,领豫州刺史,后渡过长江到东晋,又任太尉,领太子太保。

女儿

荀氏,嫁给武统。

荀氏,嫁吴王司马晏,生晋愍帝司马邺

孙子

荀畯,荀辑子,嗣子。

荀绰,荀辑子,西晋司空从事中郎,后任石勒参军。

荀邃,荀藩子,西晋时拜散骑常侍,东晋苏峻之乱时与王导等于石头城侍奉晋成帝,战后获赠金紫光禄大夫。

荀闿,东晋官至御史中丞、侍中、尚书。

荀奕,东晋官至散骑常侍、侍中。

曾孙

荀识,荀畯弟弟荀息子,因荀畯无子而为嗣子。

荀汪,荀邃之子。

荀达,荀闿之子。

姻亲

钟繇,荀勖堂外祖父。

钟会,荀勖从舅,母亲钟氏的堂兄弟。

书法孔见 发表于 2025-7-10 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荀勖评略:律吕匡正与政事得失刍议》

荀勖(?—289),字公曾,颍川颍阴人,其生平事功可析为音律、典籍、政事三端,诚西晋开国之际一复杂人物。今就其学术贡献与政治行迹略作考论。

一、律吕匡正与乐事考源
荀勖精研音律,其最大成就在于泰始年间(265-274)主持"笛律"校正。《宋书·律历志》载其"依典制,用十二律造笛像十二枚",以三分损益法定黄钟之宫,解决了汉魏以来"笛无定制"的难题。其法以管长比率确定音高,较京房六十律更为实用,实开后世"荀勖笛律"体系。此乃继东汉蔡邕之后,中古乐律学最重要之突破。然其律吕改革多依附庙堂礼乐,未脱政治附庸之窠臼,此其局限也。

二、典籍整理与文献之功
荀勖领秘书监时,与张华共校汲冢竹书,按刘向《别录》体例重编中经,创四部典籍分类法。《隋书·经籍志》称其"分为四部,总括群书",将兵书、术数归入子部,确立经史子集雏形。此分类法沿用至唐初,影响文献学千载。然其校书多服务于司马氏政权文化建构,如对《竹书纪年》之处理,可见政治考量压倒学术求真。

三、政事得失评议
观其仕途,高平陵之变后独吊曹爽,显其处事之智;谏止孙佑灭族,见刑名之慎。然《晋书》本传载其"探得人主微旨,不犯颜忤色",实为曲学阿世之典型。助贾充嫁女太子、阻齐王攸辅政等事,皆见其政治投机之态。干宝《晋纪》评"勖逢时遇主,智算周洽",可谓婉讽。

要之,荀勖学术造诣确属一流,其律吕之学、文献整理皆具开创意义;然政治品格颇受非议,终成"倾国乱时"之评。此恰反映魏晋之际士大夫群体之普遍困境:学术与政事难以两全。后世当取其学术精华,而戒其政事瑕疵,斯为公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戊戌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四日卯時| 2025/7/28/週一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