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88|回复: 1

[成语典故] 一手遮天

[复制链接]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16-9-22 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手遮天》相关人物

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一手遮天》涵义

只手把天遮住。形容依仗权势,玩弄手段,蒙蔽群众。

《一手遮天》出处

曹邺《读李斯传》诗:“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一手遮天》辨析

《一手遮天》读音:yī shǒu zhē tiān

《一手遮天》近义词:欺君罔世、欺上瞒下、横行霸道

《一手遮天》反义词:群策群力、集思广益

《一手遮天歇后语》:黑瞎子打立正

《一手遮天》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一手遮天》造句

1、这个会计一手遮天,制造了大量的假帐。

2、这个贪官在单位里为所欲为,简直是一手遮天

3、他担任总经理以来,一手遮天,如今都快把公司搞垮了。

4、一个巴掌有多大?能一手遮天,让实情永远不能水落石出吗?

5、此事多人皆可见证,岂容他一手遮天,欺上瞒下!

6、如今他是长官身边的红人,当然可以一手遮天,谁也奈何不了他。

7、举头三尺有神明,我就不相信他有一手遮天的本事!

8、这种一手遮天的做法,正是掩耳盗铃,欺骗不了大家。

9、纸包不住火的,这件事他不要妄想可以一手遮天

10、如今人民已当家做主,地主老一手遮天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一手遮天》成语典故:

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后来到了秦国,劝说秦王,用金钱收买六国的诸侯大臣,收买不了的,就派人刺杀;离间六国的关系,然后派兵攻打。二十多年后,秦王统一了天下。李斯又上书说:“天下会大乱,是因为有各种学说流派,人听进去了,心里就会想别的。现在天下统一了,请制订完备的法令,请将诸子百家的书全部毁掉,天下就太平了。”秦始皇照办了。

晚唐诗人曹邺说:“用欺骗挑拨来获取国家利益是不对的,用法律来限制人民的思想是自取灭亡。一个人的手要掩住天下人的眼睛,这怎么可能呢!(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一手遮天》成语接龙:

一手遮天→天方夜谭→谭天说地→地广人稀→稀奇古怪→怪诞诡奇→奇珍异玩→玩兵黩武→武不善作→作奸犯科→科头跣足→足高气强→强得易贫→贫贱之知→知我罪我→我心如秤→秤斤注两→两叶掩目→目兔顾犬→犬马恋主→主敬存诚→诚惶诚恐→恐遭物议→议论风发→发家致富→富在知足→足茧手胝→胝肩茧足→足尺加二→二缶钟惑→惑世诬民→民安国泰→泰来否往→往返徒劳→劳思逸淫→淫辞秽语→语近词冗→冗词赘句→句斟字酌→酌金馔玉→玉叶金枝→枝大于本→本末源流→流年似水→水长船高→高居深拱→拱揖指挥→挥沐吐餐→餐风宿露→露影藏形→形影相随→随声是非→非分之想→想望风采→采葑采菲→菲食薄衣→衣不解带→带月披星→星流电击→击钵催诗→诗庭之训→训格之言→言颠语倒→倒海翻江→江洋大盗→盗亦有道→道高魔重→重规迭矩→矩步方行→行师动众→众毛飞骨→骨化形销→销声避影→影影绰绰→绰绰有余→余子碌碌→碌碌无奇→奇文共赏→赏高罚下→下陵上替

教育中心 发表于 2025-6-10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一手遮天"的权力迷思与历史镜鉴》

"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曹邺此语道破了"一手遮天"这一权力妄想的虚妄本质。考其源流,此成语虽定型于唐代,然其思想原型可追溯至秦相李斯的"燔书坑儒"之议。李斯主张"别黑白而定一尊"的极端思想统制,实为专制政治"以一人治天下"的典型表现,其本质是试图以权力遮蔽真理,以强制取代共识。

从文字学角度析之,"遮"字从辵从庶,本义为"遏止众人",恰与此成语的权力压制意涵相契。而"天"在先秦语境中兼具自然之天与民意之天的双重指涉,使得"一手遮天"同时包含着"违逆天道"与"蒙蔽民心"的深层谴责。李斯推行"以吏为师"的政策时,或许未曾料到其"挟书律"不仅未能永固秦祚,反成为后世批判专制统治的典型案例。

历史辩证法昭示我们,从赵高"指鹿为马"到明代厂卫横行,任何企图"掩天下目"的权力操作终将面临三重困境:其一,信息管制的边际效益递减,所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其二,权力系统的自我腐蚀,如李斯最终遭腰斩的宿命;其三,民心向背的终极裁判,恰如《尚书》所言"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李斯"持爵禄之重",正是点破其权力迷思的根源。

当代语境下,"一手遮天"的警示意义尤甚。社会组织越复杂,信息流动越多元,权力独占的代价就越高昂。观诸现代管理学,无论是"集体决策"理论还是"透明治理"原则,皆与"群策群力"的传统智慧遥相呼应。那些在企业或机构中妄图"一手遮天"者,往往重蹈"黑瞎子打立正"的歇后语隐喻——看似威风凛凛,实则破绽百出。

《韩非子·难势》有云:"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桀为天子,能乱天下。"此语深刻揭示了权力效能的边界。真正的治国智慧不在"遮天"而在"敬天",不在"专断"而在"共治"。历史长河中,所有妄想以只手障目的权力者,终究不过是《红楼梦》中"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匆匆过客。
卢色凸 发表于 2025-7-22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一手遮天"之历史镜鉴与当代启示》

"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曹邺此语道破权力异化的本质。李斯辅秦一统六合,却以"焚书坑儒"为专制张目,终致"指鹿为马"之祸。此成语凝结着中国政治文化中对权力监督的深刻思考,其历史脉络与当代价值尤值深究。

一、词源考辨与政治隐喻
"一手遮天"典出《史记·李斯列传》,其政治语境具有三重维度:其一为信息垄断,"别黑白而定一尊"的愚民政策;其二为制度僭越,丞相府"事无大小皆决于斯";其三为道德悖论,法家"术治"思想对儒家"天下为公"理念的颠覆。唐代柳宗元《封建论》指其"失在于政,不在于制",正是对此权力异化的精准诊断。

二、历史演绎中的权力辩证法
李斯现象非孤例。明代张居正"摄行天子事"而致身后抄家,清代和珅"权倾朝野"终伏白绫,皆印证《韩非子·难势》"万乘之患,大臣太重"的警示。值得注意的是,司马光《资治通鉴》特载汉文帝废除"秘祝移过"旧制,揭示"防蔽"与"达聪"的治理智慧。历史表明,当权力失去"兼听则明"的制衡,必堕入"偏信则暗"的深渊。

三、现代治理的镜鉴价值
在当代组织管理中,"一手遮天"表现为三种形态:决策系统的"家长制"、信息传递的"过滤膜"、监督机制的"稻草人"。《贞观政要》所言"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于现代企业管理同样适用。华为公司"轮值CEO"制度、阿里巴巴"合伙人"机制,正是对传统权力结构的创新突破。

结语:
王夫之《读通鉴论》有云:"权势之所集,即危亡之所自起。""一手遮天"的终极破解,在于构建"众目睽睽"的监督体系。历史告诉我们,任何试图遮蔽天日的权力,终将在民意的阳光下现出原形。当代治理者当以史为鉴,在制度设计中植入"透明度基因",使权力始终运行于阳光之下。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