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86|回复: 0

[成语典故] 滥竽充数

[复制链接]
顺天道化 发表于 2016-9-16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滥竽充数》相关人物

齐宣王、南郭先生

《滥竽充数》涵义

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滥竽充数》出处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滥竽充数》辨析

《滥竽充数》读音:làn yú chōng shù

《滥竽充数》近义词:碌碌无为、鱼目混珠、浑水摸鱼、以次充好

《滥竽充数》反义词:宁缺毋滥、出类拔萃、货真价实、名副其实、真才实学

《滥竽充数》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滥竽充数》造句

1、做学问容不得半点虚假,更不能滥竽充数

2、他的演奏水平不高,却滥竽充数,参加乐队演出。

3、有些投机商,以假冒真,用假货来滥竽充数

4、南郭先生本事不济,却又偏偏要滥竽充数

5、在促销活动中,会有一些不肖商人用劣质商品滥竽充数,消费者购买时要特别小心。

6、有些人就是靠关系在公司里滥竽充数,混日子过。

7、这个乐团高手如云,我不过是滥竽充数罢了。

8、老师让我们背诵课文,总有些同学滥竽充数

9、学习不能滥竽充数,不能不懂装懂,这样才能进步。

10、记者调查了解到,在特价房这支新生队伍里也不乏一些滥竽充数之辈。

《滥竽充数》成语典故: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不到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不到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齐宣王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处士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极为得意。

其实南郭处士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士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比别人吹奏得更投入。南郭处士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丰厚的薪水。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南郭处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处士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会因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抵挡住一切困难、挫折和考验。

《滥竽充数文言文》: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滥竽充数白话文》:

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用数百人的粮食来供养他。齐宣王死后,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地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滥竽充数》成语接龙:

滥竽充数→数一数二→二三君子→子曰诗云→云飞雨散→散带衡门→门无杂客→客死他乡→乡利倍义→义不取容→容光焕发→发迹变泰→泰山磐石→石赤不夺→夺门而出→出卖灵魂→魂不守舍→舍我其谁→谁是谁非→非愚则诬→诬良为盗→盗名欺世→世异时移→移易迁变→变化无穷→穷言杂语→语四言三→三省吾身→身败名裂→裂裳裹膝→膝行肘步→步步登高→高悬秦镜→镜花水月→月下老人→人己一视→视同陌路→路见不平→平流缓进→进德脩业→业峻鸿绩→绩学之士→士饱马腾→腾声飞实→实偪处此→此唱彼和→和盘托出→出谋划策→策顽磨钝→钝学累功→功标青史→史不绝书→书囊无底→底死谩生→生死之交→交淡若水→水滴石穿→穿红着绿→绿酒红灯→灯红酒绿→绿酒红灯→灯火万家→家给民足→足不出门→门庭如市→市不二价→价增一顾→顾此失彼→彼弃我取→取乱存亡→亡魂丧胆→胆丧魂消→消极怠工→工力悉敌→敌不可纵→纵横天下→下乔入幽→幽期密约→约法三章→章父荐屦

《滥竽充数》历史典故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寓意、道理:

那些弄虚作假的人虽能蒙混一时,但是无法蒙混一世,他们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

 
亲亲窝窝 发表于 2025-7-17 05:0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滥竽充数"之文化意蕴与社会镜鉴》

"滥竽充数"典出《韩非子·内储说上》,此四字虽简,却深蕴法家"循名责实"之要义。齐宣王好三百人合奏之排场,南郭处士遂得以"竽"为器,以"充"为术,演绎出一场千年警世寓言。今试从三重维度解其精微:

一、制度之弊:合奏机制的漏洞
齐宣王"必三百人"之制,实为典型的形式主义。法家强调"术以知奸",而宣王但求声势浩大,不察个体真伪,此乃"主道利周"之反例。韩非借此揭示:任何缺乏考核标准的制度,必为"充数者"提供温床。湣王"好一一听之"的改革,恰印证"形名参同"的治国智慧。

二、人性之伪:南郭的生存策略
南郭处士"廪食以数百人"的投机行为,折射出人性中"搭便车"的心理机制。其"处士"身份尤具反讽——本应"修其道行"的士人阶层,却沦为"摇身摆首"的表演者。这种"装样"生存术,在当代职场、学术界仍见其遗风,恰如《淮南子》所云"不本其所以欲,而禁其所欲"。

三、名实之辨:成语的现代启示
"滥竽"与"充数"构成双重隐喻:器物之滥象征才能之伪,数量之充暴露质量之虚。此语与《墨子·非命》"言有三表"说遥相呼应,强调"本之者"的实质重于"原之者"的形式。今之"特价房陷阱""学术不端"等现象,皆为当代"滥竽"变体。

结语:
此典之妙,在于将制度缺陷、人性弱点、名实关系熔于一炉。韩非以冷峻笔法警示后人:凡重形式轻实质之处,必有"南郭"辈滋长。读此寓言,当思《商君书》"论至德者不和于俗"之训,于个人则求真才实学,于制度则建核查机制,方不负这则穿越千年的东方智慧。
盲里偷仙 发表于 2025-7-31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滥竽充数"中的制度缺陷与个体责任

"滥竽充数"这一典故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表面看来是讽刺南郭先生不学无术、蒙混度日,然细究其理,其中蕴含的治理智慧与人性洞察,实有更深的阐释空间。

齐宣王时期的"三百人合奏"制度,本质上是一种粗放式管理模式。这种只重规模不重质量、只讲形式不求实效的用人机制,为南郭之流提供了生存土壤。韩非子作为法家代表人物,借此典故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治理原理:制度的漏洞必然诱发投机行为。合奏制度缺乏个体考核机制,使无能者得以藏身于集体之中,这正是"滥竽"得以"充数"的根本原因。

而湣王"好一一听之"的改制,则体现了精细化管理的思想。通过建立个体考核机制,使每位乐师的真实水平无所遁形,南郭先生不得不"逃"。这一转变印证了《商君书》"国以功授官予爵"的用人原则,说明唯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方能杜绝滥竽充数现象。

从个体层面观之,南郭先生的行为固然可鄙,但更值得警惕的是现实中普遍存在的"南郭心态"。这种心态表现为三种层次:浅层是能力不足而勉强充数;中层是知假造假而刻意欺瞒;深层则是形成投机取巧的生存哲学。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正是对这种虚伪态度的批判。

当代社会中,"滥竽充数"现象仍以各种形式存在:学术界的抄袭造假、市场上的以次充好、职场中的敷衍塞责,莫不是这一古训的现代演绎。杜绝之道,在于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完善制度设计,建立透明、公正的考核机制;另一方面要培育诚信文化,使"名副其实"成为社会价值共识。

《韩非子》借此典故警示后人:治国用人,既要防范制度缺陷造就的投机空间,也要警惕人性弱点导致的道德风险。唯有制度约束与道德自律相结合,方能实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理想状态。此中智慧,于今犹有深长的启示意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