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39|回复: 0

[成语典故] 老蚌生珠

[复制链接]
无端 发表于 2016-9-14 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参与《老蚌生珠》相关人物

孔融 韦端

《老蚌生珠》读音:

lǎo bàng shēng zhū

《老蚌生珠》涵义

原比喻年老有贤子,后指老年得子。

《老蚌生珠》出处

汉·孔融《与韦端书》吾以卿老蚌遂出明珠。

《老蚌生珠》的近义词:

《老蚌生珠》近义词:老年得子 老蚌珠胎

《老蚌生珠》故事的主人公简介: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韦端(生卒年不详),字休甫,司隶京兆(陕西西安市西北)人

《老蚌生珠》历史典故经过:

后汉时大将韦端,生有二个儿子:大的叫元将,次的叫仲将,他们都是很优秀的人才,和孔融是世交。

一次,孔融写给韦端一封信,写道:〔前天元将到来,我看他那一套高深的学问,透彻明快,才华丰富;他度量很宽大,意志又坚定;将来必然是一个有很大本领,能创立伟大事业的人才。

昨天仲将又来,我看他在学问和做事方面,都很有条理;资质聪明,心思敏捷;性情敦厚老实,热诚恳切;将来一定是个能继承家业的好子弟。想不到这一对宝贵的珍珠,就在一只老蚌的身上产生出来!〕当时韦端的年纪实在不小了,所以孔融就借着老蚌来比拟他夫妻两人;又借两颗珍珠来比拟他那两个优秀的儿子。

直到现在,恭颂人家晚年生子的时候,也常常引用这句成语。

韩皆或 发表于 2025-6-10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释"老蚌生珠"兼论孔融之喻》

"老蚌生珠"一典,出自汉末名士孔融《与韦端书》,其文曰:"吾以卿老蚌遂出明珠。"此语虽简,然其意蕴深远,实为汉魏典故之佳构。今试析其义理,以明古人立喻之精妙。

考其字义,"蚌"者,水生介类,古有"蚌蛤含珠"之说;"珠"者,乃蚌中精华,向为珍宝。孔融以"老蚌"喻韦端夫妇,以"明珠"比其子元将、仲将,实取《淮南子》"明月之珠,蚌之病而我之利"之意象,暗合《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之理。韦端时年已长,而得二贤子,犹老蚌育珠,愈显珍贵。此喻之妙,正在以物性通人性,化自然之理为人伦之道。

细绎孔融原札,其赞元将"学问渊博,器量弘深",誉仲将"才思敏捷,性情敦厚",皆见古人重德甚于重才之旨。东汉末季,士人尤重门风家学,韦氏二子能承父志,恰如明珠不掩其辉,故孔融此喻非徒美言,实含期许之意。观《后汉书》所载,韦氏父子俱以德行见称,足证孔融识人之明。

此典流变,后世渐偏指"老年得子"之事。然究其本义,当重在"贤子"而非"得子"。宋人洪迈《容斋随笔》论此,特申"非特晚育,实谓佳儿"之义,可谓得之。清儒王引之《经义述闻》更指"蚌珠"之喻本于《吕氏春秋》,乃"积久乃成"之意,与"大器晚成"相发明。

至若韦端其人,《三辅决录》载其"清贞守道",孔融以"老蚌"相称,实含敬重。汉末士林交游,书札往来多存风义,此札既见古人奖掖后进之诚,复显朋友相知之雅。今人用此典,当知其不惟贺晚嗣,更在彰贤德,方不负文举当日立言之本怀。

综而论之,"老蚌生珠"之喻,上承经籍博物之传统,下启文人酬唱之风雅,寓教化于比兴,寄厚望于谐谑,可谓"微言大义"之典范。后世用典者,宜兼取本义与引申之义,始得其中三昧。
周老道 发表于 2025-8-2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释"老蚌生珠"之典义及其文化意蕴》

"老蚌生珠"一典,出自汉末名士孔融《与韦端书》,其文曰:"吾以卿老蚌遂出明珠。"此语虽简,然其文化意蕴颇为深远。今试析其典源、流变及文化内涵,以明其义。

考其典源,当溯至汉末建安年间。韦端者,京兆名士,其子元将、仲将俱负才名。孔融以"老蚌"喻韦端夫妇,以"明珠"比其二子,实为东汉人物品评之典型范式。按《后汉书》注引《三辅决录》载,韦氏二子"并有俊才",可见孔融之誉非虚。此喻之妙,在于以物喻人,蚌本寻常,然能孕育明珠,恰似寻常夫妇得英才之子,其褒扬之意甚明。

此典之流变,可见于后世文献。唐宋以降,"老蚌生珠"渐由特指转为泛称,凡晚年得子者皆可用之。如《太平广记》载五代时事,即用此典。其语义亦由单纯赞颂,衍生出意外之喜的意味。此正合王引之《经义述闻》所谓"词义引申"之例。

至其文化意蕴,约有三端:其一,体现传统社会对子嗣的重视。蚌之贵在生珠,人之贵在得子,此儒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观念之折射。其二,彰显老年得子的祥瑞意义。古人以明珠为珍宝,晚年得子犹获至宝,故《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之说,于此可得印证。其三,反映汉末人物品评之风。孔融此喻,实承东汉月旦评传统,以生动意象品鉴人物,开六朝藻鉴之先声。

今人用此典,当知其本义在赞贤子,非专指得子。然语言流变,约定俗成,老年得子亦可称之。但须知孔融原意,乃在称颂韦氏二子之贤能,此正《文心雕龙》所谓"称名也小,取类也大"之修辞妙用。读典若此,方得古人立言之本旨。

(全文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