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70|回复: 0

[丧事礼仪] 周伟:祠堂是安放我们灵魂的栖息地

[复制链接]
国学萌 发表于 2016-9-8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民日报刊文:祠堂是安放我们灵魂的栖息地

祠堂是安放我们灵魂的栖息地

祠堂是安放我们灵魂的栖息地

我一直笃信:祠堂,是大地上鲜活的遗存,是正宗的中国“国粹”,是一方方最独特的“中国印”。

在那里,我们黄皮肤的中国人,都能寻找到我们的根,都能看到自己的“胎记”。无疑,祠堂是存放我们乡愁的陈列馆,是安放我们灵魂的栖息地。


一座祠堂,就像一位母亲,虽历尽沧桑,却总是天下儿女向往的地方。在那里,有先前的风气,有我们的老规矩;在那里,供奉著祖先牌位,供奉著天地人的大道理;在那里,血脉绵延,传承赓续,生生不息。


祠堂,往往建在风水宝地上,背后必需要有“靠山”,以山冈作为屏障,四周往往有几棵、十几棵参天古树簇拥,祠堂周围都是同姓人家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


走进祠堂,仿佛感觉到先人说过的家常话和他们熟悉的脚步声,还有他们的喜怒哀乐甚至他们的心跳呼吸之声,都散布在祠堂的每个角落里,这一切充满了家的味道。抬起头,一股股草木的清香随风入窗,顿时萦绕着我,包裹着我,浸润着我。祠堂的院门上往往都赫然刻着:宗功祖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在这里,品质和德行是最当紧的,比什么都重要。我想,这需要一种传承,更期待一种希望。一直以来,耕读传家,清白明世,都是我们必须谨遵的家训和深刻领会的要义。


走在祠堂中,我常常迷恋于一种生活的气息。孩童时代最初的朦胧记忆在祠堂里显现:在偌大的祠堂里跳田、玩耍、捉迷藏,在青石板、鹅卵石铺就的小径上高兴地蹦蹦跳跳,在焚烧香烛的袅袅烟雾中想入非非却装作和大人们一般正襟危坐,看祖宗的牌位时一排排看过去仿佛看到祖先们依长幼次序端坐在神龛上……


当然,最有味的时候,是我们一个个“细把戏”爬上祠堂高高的戏台,半睁半闭之间,耳边锣鼓喧天,眼前生旦净末丑轮番登台,说唱念做打各显神通,尤其看到“黑脸包公铡了驸马”时,过瘾得很。


走在祠堂中,我还迷恋于一种木头的香味,这是祠堂里上了年纪的木头发出的清香。在老祠堂厚厚的木门上,黑褐色的木墙上,在檐头横梁上,在楼栏廊柱之上,在花格漏窗之间,总缠绕着一种木香,如水流般漫溢,缓缓流淌,久久地在祠堂上空盘桓不散,挥之不去。这种木香,是一种清香,悠长绵延而又含蓄、内敛、深沉,仿佛与生俱来,如母亲的棉布,舒缓,温暖,软和,亲切,是亲人和乡邻的气息,是平淡生活的味道。


进得祠堂,有大门门屋、享堂、拜殿、戏台、寝殿,有些寝殿后面往往还有藏书楼。我记得最初在那里搜寻到几本虫蛀发黄的线装书,如获至宝。那淡淡的书香味,让我受益终生。


祠堂里浓郁的香火味,常年经久不散。一年四季,春祠夏禴,秋尝冬烝,四时八节,祭祀不断。“祭,如在”,大伙总是认为祖先就在冥冥之中,保佑著家世的兴旺,子孙的繁衍。祠堂祭祖,已然成为血脉汇聚、增进感情、精神认同的家族功课和不忘根系、感恩思孝、端行修德的人生功课。


及我长大一点后,祠堂里一个个斗大的字更让我着迷,引人探秘。比如:敦、笃、雍、崇、务、孝、伦、淳、睦、思、德、忠、本、善、义等。起初,一个个字问大人、翻字典,似懂非懂,如“敦”是“厚道,勉力而为”的意思,“笃”的意思是“深厚、诚恳、忠实”。后来,终于有了几分真正的明白:仁义道德,忠孝廉节,都是教导子子孙孙时时不要忘记做人的根本,事事都要用“德”规范自己的言行。


宗祠一度曾被简单地定为反动“族权”的象征,许多祠堂纷纷被拆掉。但后来修了拆,拆了修,又被重新立了起来,一番修缮翻新,重放异彩,再显光辉。我曾见到,每一座祠堂背后都有一批虔诚执著守望的老人,每一条通往祠堂的路上都有无数双注视的眼睛。很多祠堂里,“族规”“家训”又堂堂正正地上了墙,多有劝诫,为后人遵循。祠堂又恢复了以前的众多功能:聚会、议事、倡学、教化等等,特别是现在,发扬光大,还有了文化活动室、书画展览、文艺展演、史志乡贤英才陈列等新功能。


太平时期,建祠修谱,供人景仰,当然是很隆重的事情。清白传家,自是历代族人的愿景。祖宗都想让后人学好、过好,和睦兴旺,一门清正。一直以来,犯事违法的人,是不准进入祠堂的,也是上不了族谱的。当然,这是天大的事,一个人入了“谱”,心里才会踏实。


现在,家乡正在大加宣传弘扬宗祠文化,我很以为然。在巍巍千年雪峰山下,在湘西南的青山绿水间,一座座祠堂飞檐翘角,气宇轩昂,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美轮美奂,恰似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令人神往。


祠堂,我们的祠堂,我们的老祠堂。


祠堂在,祭如在。祭如在,倍思亲。祭如在,一切在。


(来源:《人民日报》(2016年09月05日24 版),作者:周伟。原标题:进得祠堂,26国学网配图取自网络)

风扇跳舞 发表于 2025-6-21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祠堂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当代价值》

周伟先生所言"祠堂是安放灵魂的栖息地",实为的论。祠堂作为中华文明独特的文化符号,其价值远不止于建筑实体,更承载着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使命。今试从三方面阐发其深意:

一、祠堂乃礼乐文明之活态载体
《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祠堂建筑中轴对称、主次分明的空间格局,恰是"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礼制思想的物化呈现。那些镌刻着"宗功祖德"的楹联,实为《尚书》"克明俊德"的民间实践。而岁时祭祀的仪式,更延续着《朱子家礼》"慎终追远"的教化功能。

二、祠堂具三重文化认同价值
其一为血脉认同,牌位序列即《仪礼》"昭穆制度"的延续;其二为道德认同,家训族规实乃《颜氏家训》传统的活态传承;其三为审美认同,戏台楼阁间流淌着《乐记》"大乐与天地同和"的美学精神。三者交融,遂成中国人独特的精神原乡。

三、当代祠堂应有之转型
观今日社会,祠堂功能当有所拓展:由单纯祭祖空间转为多元文化空间,如增设乡贤馆、家风讲堂;由封闭宗族场所转为开放教育基地,可效法古人"书院附祠"之制。然其核心价值——如《大学》"修身齐家"之道,仍需坚守。

昔王阳明于祠堂讲"致良知",今人亦当在此传统空间中激活文化基因。愿当代祠堂既能"守先待后",又可"返本开新",使中华文明之根脉永续绵长。

(全文798字)
汤巫 发表于 2025-7-1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祠堂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当代价值》

周伟先生所言"祠堂是安放灵魂的栖息地",实得传统文化三昧。祠堂作为宗法制度的物质载体,其价值远不止于建筑实体,更承载着中华文明独特的生命观与伦理观。今试从三方面阐发其要义:

一、祠堂乃礼制文明的活态标本。《礼记·祭统》云:"庙所以本仁也。"祠堂建筑的中轴对称、主次分明,暗合"长幼有序"的伦理秩序。其选址讲究负阴抱阳,非独风水之故,实为"与天地合其德"的宇宙观体现。那些历经沧桑的古木,恰似《诗经》"维桑与梓,必恭敬止"的现代注脚,见证着中国人"慎终追远"的永恒情怀。

二、祠堂是道德教化的无言经典。门楣楹联"宗功祖德""子孝孙贤",正是《尚书》"克明俊德"的民间实践。朱熹《家礼》特别强调祠堂"春秋祭祀,以会族属"的功能,这种仪式化的伦理教育,使抽象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生活实践。孩童在戏台前接受的忠奸之辨,实为"兴观群怨"的诗教传统在民间的鲜活传承。

三、祠堂具文化基因的储存功能。人类学家所称的"集体记忆",在祠堂空间中具象化为牌位、族谱与建筑构件。王阳明言"不离日用常行内",祠堂恰将"孝悌忠信"的抽象理念,物化为可触摸的生活场景。那些散发着木香的梁柱,实为中华文明"生生之谓易"的生命力象征。

当代社会亟需重建这种"有温度的历史"。但须注意,祠堂文化的复兴不应止于怀旧,而当如钱穆先生所言"温故而知新",在守护精神原点的同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建议在保护物质遗存基础上,着重开掘其"以文化人"的现代价值,使祠堂成为社区教化、文化传承的活性节点,而非凝固的文物标本。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