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682|回复: 0

[思维启发] 健康箴言眼里有余闲登山临水觞咏 身外无长物布衣素食琴书

[复制链接]
顺天道化 发表于 2016-8-30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清代书法家、官至凤阳知府的杨沂孙自题居室联。从内容上看,此联大概作于致仕退隐之后。

上联说眼里有余闲,即“余暇”之时。在联作者看来,余闲之时应用来作什么呢?或“登山”远眺,或“临水”畅怀,或与益友饮酒赋诗,到野外山水之间寻求精神上的消遣,以扩大视野,陶冶情操。这里的“觞咏”,语本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宋·范成大《观禊帖有感》诗之一:“兰亭一觞咏,感慨乃如许。”后以“觞咏”谓饮酒赋诗之意。联作者的“余闲”过得是够惬意的。他之所以闲,是因为不同他人那样熙来攘往,追逐名利。而是“闲世人之所忙”,也“忙世人之所闲。”清作家张潮曾言:“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这一段精彩论述有助于我们理解上联所抒发的休闲观。

下联说身外无长物,没有多的奢华的东西。仅有粗布衣服、素淡饮食和琴书而己,表明他生活简朴,为官清廉。这里的“琴书”,指琴和书籍。多为文人雅士清高生涯常伴之物。汉·刘歆《遂初赋》:“玩琴书以条畅兮,考性命之变态。”三国·魏·嵇康《赠兄秀才入军》:“琴诗自乐……怡志养神。”“弹琴咏诗,聊以忘忧。”

下联显现了联作者自甘淡泊,自得其乐的高雅志趣和风格。

联语上、下联末句,各连续并列三个词组——登山、临水、觞咏;布衣、素食、琴书。既反映了用“列品”方式组句的艺术,读来韵味充盈,使读者有想象空间;也给人们以养生智慧和健身方式的启迪。

熊经浴 辑注

弘农耕夫 发表于 2025-7-20 0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沂孙联语中的隐逸美学与养生智慧刍议》

杨沂孙此联以十六字精炼勾勒出中国传统士大夫"致仕归田"后的理想生活图景,上联"登山临水觞咏"与下联"布衣素食琴书"构成动静相宜的生命境界,其深层意蕴值得从三方面阐发:

一、闲适观的哲学溯源
联中"余闲"非怠惰之闲,实为《庄子·齐物论》"大知闲闲"的实践。王羲之兰亭雅集开创的"觞咏"传统,经唐宋文人发展为"四般闲事"(焚香、点茶、挂画、插花),至明清演变为张潮《幽梦影》所言之"闲适美学"。杨氏将山水之乐与文艺活动并置,暗合董其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修为之道,体现儒家"游于艺"与道家"逍遥游"的融合。

二、清俭生活的文化密码
"布衣素食"表面写物质简朴,实则延续颜回"箪食瓢饮"的安贫传统。值得注意的是"琴书"意象的选择:琴为"八音之首",书乃"六艺之舆",二者在《礼记·乐记》中并称养心之具。明代高濂《遵生八笺》特别强调"清琴理则尘念消,古帖临则俗韵远",可见杨氏所列物象皆具精神净化功能,远非简单生活用具。

三、养生之道的双重维度
联语暗含"形神兼养"的中医智慧。登山临水属导引术"外动形体",契合《黄帝内经》"春三月,广步于庭"的养生训诫;琴书自娱则是"内养心神",实践嵇康《养生论》"守之以一,养之以和"的主张。这种将自然疗法与艺术疗法结合的养生观,在清代文人中颇具代表性,如曹庭栋《老老恒言》亦主张"散步逍遥,务令腹空;鸣琴读书,要使心静"。

此联艺术价值尤在"列品"手法的运用:六组意象如水墨册页次第展开,形成"物—境—心"的递进关系。比之明代陈继儒"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的直抒胸臆,杨联更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含蓄之妙。当代人若解此中三昧,便知养生非徒肢体运动,实为生命境界的整体提升。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