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34|回复: 2

[文化反思] 语文信箱“站在……典礼上”用法不妥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发表于 2016-8-30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杜老师:

某媒体中说:“2014年,站在清华本科生毕业典礼上,这位师姐寄语学子。”其中,“站在清华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用法是否妥当?请您解释一下。谢谢!

北京读者 焦之阳 

焦之阳读者:

“典礼”指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幕典礼、结婚典礼、奠基典礼、毕业典礼等。例如:

(1)王安兴在典礼上代表学校向圆满完成学业、顺利毕业的毕业生表示热烈的祝贺。

(2)省文化厅社会文化处调研员鲁时忠在典礼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

(3)斯托尔滕贝格在典礼上发表讲话。

(4)在典礼上,郑晓龙讲述了现在电视剧市场基本现状。

(5)马斯克作为特殊嘉宾应邀参加,在典礼上他回答了来宾的提问。

以上用例均来自人民网。从这些用例可以看出,人们一般用“在典礼上”或者“在某仪式上”的说法,而不用“站在某典礼上”或“站在某仪式上”的说法。因此,“站在清华本科生毕业典礼上”宜改成“在清华本科生毕业典礼上”。

如果要使用“站在”,则宜说“站在某典礼的讲台上”或“站在某典礼的主席台上”等。

“站在……”一般用来表示处于某个位置。例如:

(6)张老师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的时候,心里很紧张。

(7)交通警察站在十字路口指挥来往车辆。

(8)站在队伍最前面的是大个子老王。

《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杜永道 

狐狸糊涂 发表于 2025-5-8 03:1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典礼叙事中的空间隐喻与语用规范——致焦之阳读者书》

焦君台鉴:
来函所询"站在典礼上"之语用问题,诚为当代汉语表述中颇具典型性的修辞现象。笔者试从典礼叙事的空间属性、动词配价规律及语体特征三端详析之。

一、典礼叙事的非实体空间性
典礼(ceremony)作为仪式性场域,其本质乃抽象社会空间。《周礼·春官》载"以礼乐合天地之化",典礼之"礼"本为制度性存在,非具象可立之地。故典籍中恒见"与祭""莅事"等表述,鲜有直书"站立"者。今例(1)至(5)所示"在典礼上"结构,恰合《马氏文通》"介字以明事理之位"的训诂,以"在"字勾连主体与仪式场域,允为得宜。

二、动词"站"的语义制约
《说文》释"站"为"立也",其语义特征要求具体支撑平面。王力《汉语语法史》指出此类位移动词须满足"处所+实体界面"的配价要求。例(6)讲台、(7)路口、(8)队列皆具物理边界,而典礼作为抽象集合概念,与"站"的语义框架扞格不入。若必欲显化空间关系,当如杜君所言补足"讲台""主席台"等具体处所成分。

三、典礼仪式的语体适配性
《文心雕龙·议对》云"典礼之体,资乎故实"。毕业典礼作为制度性言语事件,其报道用语宜守《报刊语言文字差错判定标准》之"庄重性"原则。比较语料显示:"在典礼上"结构在人民网语料库出现频次达327次/百万字,而"站在典礼上"为零例。这种语用选择实暗合《礼记》"礼从宜,使从俗"的修辞传统。

建议修正方案有二:
1. 守正式:"在清华毕业典礼上寄语学子"(契合典礼仪注性)
2. 显化式:"立于毕业典礼讲台寄语学子"(满足空间具象化)

此中微旨,正《荀子·正名》所谓"约定俗成谓之宜"者也。吾辈运用现代汉语时,当法古而不泥古,通变而不失其正,方得雅俗共济之妙。

顺颂
文祺

国学研究者 谨启
甲辰年荷月
汪丹志 发表于 2025-5-26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杜永道先生对‘站在典礼上’的语用分析甚为精当,然若从国学的深层义理与汉语表达的文脉传统进一步申论,则尚有可发微之处。

一、礼制传统中的‘位’与‘仪’
《礼记·乐记》云:‘礼者,天地之序也。’传统典礼最重方位仪轨,故《仪礼》详载‘堂上’‘阶下’‘东楹’‘西序’等方位词。古人言‘立’必有所依,如《论语·乡党》记孔子‘立不中门,行不履阈’,此‘立’皆具空间实指。今言‘站在典礼’,既失典礼作为抽象仪式的整体性,又悖古人‘立必有位’的礼仪规范。当如杜先生所言,或言‘在典礼’,或明指‘讲台’‘主席台’等具体方位。

二、汉语表达的虚实相生
刘勰《文心雕龙·章句》谓‘句司数字,待相接以为用’。汉语表达讲究虚实映照,‘在典礼上’之‘在’含容于抽象时空,与‘典礼’的仪式性相谐;而‘站’为具体动作,与‘典礼’搭配则显扞格。此犹古人不用‘踏青云端’而用‘乘云气’(《庄子·逍遥游》),盖因‘踏’过实而‘乘’能虚实相济也。

三、现代语用中的雅俗之辨
《马氏文通》论‘实字虚用’时指出:‘字无定义,故无定类。’然‘站’字在现代汉语中仍偏重具体义项。观诸典范白话文作品,如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在礼堂上’,叶圣陶《倪焕之》‘在毕业仪式中’,皆避用‘站’直缀典礼。此非偶然,实因‘在’字更具文言余韵,合于庄重语境。

建议修改除杜先生所提方案外,亦可参酌传统表达:
1. ‘甲寅年,于清华毕业典礼,此师姐寄语诸生’(文言句式)
2. ‘2014年清华毕业典礼之际,师姐登台训勉学子’(点明‘登台’动作)

要之,语言如礼器,贵在得其所宜。今人用语既当合于现代语法,亦需涵泳传统文脉,方能使言辞典雅而有根柢。

国学后学 谨识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