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32|回复: 2

[成语典故] 二竖为灾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发表于 2016-8-28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竖为灾》相关人物

晋景公,姬姓,名獳,一名据,是中国春秋时代诸侯国晋国的一位君主。

《二竖为灾》涵义

竖:小子;二竖:指病魔。比喻疾病缠身

《二竖为灾》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年》: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

《二竖为灾》辨析

《二竖为灾》读音:èr shù wéi zāi

《二竖为灾》近义词:二竖为虐

《二竖为灾》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

《二竖为灾》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景公得了重病,梦见体内有两个小孩,一个说名医来了快逃吧,一个则说躲到膏肓之间。秦桓公派名医缓前去为其治病,把好脉后摇头叹息说:“大王的病已经到了肓上面,膏下面,药力是无法到达的。”没过多久,晋景公就病死了。

邓姻 发表于 2025-6-9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二竖为灾"的病理隐喻与先秦医学认知》

"二竖为灾"典出《左传·成公十年》,此典故不仅凝练了先秦时期对疾病的具象化认知,更折射出古代医学思想中"形神相即"的哲学观。考其源流,当置于春秋时期巫医并行的文化语境中解读。

按《左传》所载,晋景公梦疾化为二竖子对话,此梦境建构实具深刻病理象征意义。"竖子"意象的选择,暗合《周礼·天官》"疾医掌万民之疾病"中"四时疠疾"的分类传统。郑玄注谓"疠疾,气不和之疾",而二竖居膏肓之间的空间定位,恰对应《黄帝内经》"膏肓之间,原气之所系"的经络理论。医缓诊断所言"攻之不可,达之不及",正揭示先秦医家对疾病传变规律的认知——当邪气深入特定生理空间,便形成药石难及的病理态势。

此典故的深层价值在于其双重视角:既保留巫祝文化中疾病人格化的原始思维(《山海经》载"疫鬼"之说可相印证),又体现新兴医学理论对疾病机制的理性探索。杜预《春秋经传集解》特别指出"膏心下为膏,肓为鬲上",这种解剖定位的精确性,反映战国医家已突破单纯鬼神致病论,向实体病理观演进。值得注意的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强调"邪风之至,疾如风雨",与二竖"惧伤我"的逃遁心理形成互文,共同构建了早期中医"正邪相争"的病理模型。

在语用层面,"二竖"较之"二鬼"的表述更具文化张力。"竖"字在先秦既指童仆(《仪礼·士冠礼》郑注),又含卑贱之意(《说文》:"竖,坚立也"),这种贬义修辞暗示疾病作为"不速之客"的入侵性质。后世医籍如《千金要方》常以"驱竖"喻治疗,正是此意象的延续。而"膏肓"一词经由此典,逐渐演变为表达病势深重的固定语码,王叔和《脉经》所谓"病入膏肓,司命所属",即承此义。

此成语的现代启示在于:其一,印证了早期中医"形神一体"的整体观,疾病被理解为具有自主性的生命体;其二,揭示了中国医学话语中"空间病理学"的思维特色,即重视疾病在人体内的区位特征。钱超尘先生《中医古籍训诂研究》指出,这类典故"实为医学概念的诗性表达",恰是传统医学人文特质的生动体现。
叶佃建 发表于 2025-6-21 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二竖为灾"的病理隐喻与文化意蕴》

"二竖为灾"典出《左传·成公十年》,此四字虽简,却蕴含深厚的医学认知与文化智慧。考其本义,"竖"者,童子也;"二竖"即喻病邪之拟人化表现。此典故以具象化的叙事,展现了先秦时期对疾病机制的独特理解。

从医学史角度观之,此典反映了春秋时期的解剖认知。"膏肓"之说,实指心尖脂肪曰膏,心脏与膈膜间曰肓。医缓所言"攻之不可,达之不及",正合《素问》"病入膏肓,针药所不及"之论。这种将人体划分为特定功能区域的观念,已具早期解剖学雏形。值得注意的是,以"竖子"拟病邪,暗合《黄帝内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病理观,将抽象的病邪具象为可感知的存在。

在文化隐喻层面,此典开创了疾病人格化的书写传统。后世文学如《聊斋志异》中的病魔形象,皆可溯源于此。更值得玩味的是,晋景公"梦疾"的记载,实为早期疾病心理学的生动案例,暗示了身心交互影响的医学认知,这与《周礼》"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生死"的诊断学一脉相承。

此成语的语法结构亦具典型性。"二竖"为主语,"为灾"为谓语,构成主谓短语,这种简洁的表达方式成为后世医学成语的范本,如"病入膏肓"、"沉疴难起"等皆效其法。在语义演变中,该词逐渐从特指重症扩展至泛指疾病困扰,这种词义泛化现象正是汉语词汇发展的常态。

今人使用此典,当知其不仅形容病势沉重,更承载着先民对生命的敬畏与对医学的探索。在当代医学昌明的背景下,重温这则典故,既可领略古人"上工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亦能反思现代医疗中的人文关怀。所谓"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此之谓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