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03|回复: 3

[成语典故] 博士买驴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发表于 2016-8-28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博士买驴》涵义

博士:古时官名。博士买了一头驴子,写了三纸契约,没有一个“驴”字。讥讽写文章长篇累牍而说不到点子上。

《博士买驴》出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问一言辄酬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

《博士买驴》词语辨析:

《博士买驴》读音:bó shì mǎi lǘ

《博士买驴的近义词》:不得要领、三纸无驴、长篇累牍

《博士买驴》反义词:言简意赅、一语中的

《博士买驴》用法:动宾式;作谓语;补语

《博士买驴》造句

1、文章如果像博士买驴,丰干饶舌,还有什么价值呢?

2、写文章或讲话要开门见山,点明主题,不要博士买驴,不着边际地空发议论。

3、没有博士买驴三纸无文,没有卖弄和显摆,句句有用,字字不虚。

4、曾几何时,豪华简历这东西太厚,犹如博士买驴,翻开好几页还没见正文,三纸无驴,看了头晕,谁还有兴趣往下看,于是就束之高阁。

《博士买驴》成语典故:

当时有个博士,熟读四书五经,满肚子都是经文。他非常欣赏自己,做什么事都要咬文嚼字一番。

有一天,博士家的一头驴子死了,就到市场上去买一头。双方讲好价后,博士要卖驴的写一份凭据。卖驴的表示自己不识字,请博士代写,博士马上答应。卖驴的当即借来笔墨纸砚,博士马上书写起来。他写得非常认真,过了好长时间,三张纸上都是密密麻麻的字,才算写成。卖驴的请博士念给他听,博士干咳了一声,就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过路人都围上来听。

过了好半天,博士才念完凭据。卖驴的听后,不理解地问他说:“先生写了满满三张纸,怎么连个驴字也没有呀?其实,只要写上某月某日我卖给你一头驴子,收了你多少钱,也就完了,为什么唠唠叨叨地写这么多呢?”在旁观看的人听了,都哄笑起来。这件事传开后,有人编了几句讽刺性的谚语:“博士买驴,书卷三纸,未有驴字。”

《博士买驴》成语接龙:

博士买驴→驴鸣狗吠→吠非其主→主圣臣良→良金美玉→玉碎香残→残汤剩饭→饭来张口→口服心服→服牛乘马→马入华山→山清水秀→秀外惠中→中饱私囊→囊漏贮中→中风狂走→走斝飞觞→觞酒豆肉→肉朋酒友→友风子雨→雨沾云惹→惹灾招祸→祸起萧墙→墙上泥皮→皮破肉烂→烂漫天真→真知卓见→见所不见→见弃于人→人急智生→生龙活现→现身说法→法家拂士→士死知己→己溺己饥→饥不暇食→食不下咽→咽苦吐甘→甘雨随车→车马填门→门禁森严→严阵以待→待贾而沽→沽名要誉→誉不绝口→口干舌焦→焦沙烂石→石火风烛→烛照数计→计获事足→足高气强→强词夺理→理不胜辞→辞严气正→正法直度→度外之人→人己一视→视死若生→生杀予夺→夺门而出→出处进退→退步抽身→身首异地→地丑力敌→敌不可纵→纵横捭阖→阖门百口→口耳之学→学如登山→山童石烂→烂醉如泥→泥车瓦马→马角乌头→头头是道→道长论短→短刀直入→入地无门→门阶户席→席门蓬巷→巷尾街头

《博士买驴》历史典故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做事为文,应该简洁明了,让人读之即懂,听之即明。尤其是机关开会下文,更应该言简意赅、雷厉风行。

 
瓜田李下 发表于 2025-5-11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博士买驴"之文病与为文之道》

颜之推《颜氏家训》所载"博士买驴"之典,实为中华文论史上一重要批评范式。此典以三纸契约不着"驴"字为喻,直指六朝时期文风之弊,其警示意义历千载而弥新。今试从文道、文术、文用三端详析之。

一、文道之失:名实相乖
博士之病,首在"离本逐末"。北齐博士执笔立券,本为买卖之凭,当以明晰为首务,却沉溺于"问一言辄酬数百"的炫技之快。颜氏所谓"责其指归,或无要会",正是对文体功能与表达目的割裂的批判。汉代王充《论衡》早有"文贵约而指通"之论,而博士所为恰与之背,致使实用文书沦为辞藻游戏,此乃文道之大忌。

二、文术之误:修辞过度
细究"三纸无驴"现象,实为修辞失控之典型。六朝骈俪之风盛行,文人多以"丰多吝少"(陆机《文赋》语)为能事。然《文心雕龙·铭箴》有言:"义典则弘,文约为美",契约文书本属"笔"类实用文体,却强施"文"类修辞,犹如以黼黻绣裳御田猎,其不合用可知矣。此中分寸,恰如孔子所谓"辞达而已矣"。

三、文用之鉴:古今通义
观今日之世,"博士买驴"之变相尤多。学术论文之"概念狂欢",公文写作之"穿靴戴帽",广告文案之"云山雾罩",皆是此病新态。宋代朱熹解《论语》"巧言令色"章曾谓:"专用心于外,不求诸内",此语移评文病亦切。为文者当记取颜氏训诫,如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所倡"文求其是",方不致重蹈"三纸无驴"之覆辙。

结语:
"博士买驴"之讽,非独讥一人一事,实为整个文化生产机制之镜鉴。当今信息爆炸时代,更需弘扬"辞尚体要"(《尚书·毕命》)的传统。为文之道,当如郑板桥画竹"删繁就简三秋树",在"言有物"与"言有序"的统一中,实现文质彬彬的至境。学者若能以此典为戒,庶几可免"后世谁相诮,沉迷翰墨间"(王禹偁诗)之讥矣。

(全文计789字)
王立宁 发表于 2025-5-12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博士买驴"之文病及其疗治之道》

"博士买驴"之典,出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其文曰:"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此典以买驴立券之事,讥讽文士之病:辞藻虽繁,旨归茫昧。细究其理,实为古今文病之典型,今试析其病理三端:

一曰"溺文失质"。博士之病,非在学识不足,而在不能权衡文质。《文心雕龙·情采》有云:"繁采寡情,味之必厌。"买驴之事,本需明确标的、价格、交割诸要素,而博士却沉溺于"书券三纸"的形式,致使实用功能丧失。此正如陆机《文赋》所警:"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文辞当为意旨服务,不可反客为主。

二曰"炫学蔽真"。博士"熟读四书五经",本为致用之资,却沦为炫博之具。颜之推在《勉学》篇中早有告诫:"学者贵能博闻,亦贵能择。"当卖驴者质询"未有驴字"时,恰暴露了学者脱离实际的通病。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言:"考订主于学,辞章主于才,义理主于识。"三者失序,则难免"三纸无驴"之讥。

三曰"体用乖离"。契约之文,本为实用文体,当循"辞达而已"(《论语·卫灵公》)之训。博士却以辞赋之法作应用之文,正如用青铜鼎烹小鲜,器用错位。宋代陈骙《文则》强调:"文各有体,体各有法。"今之学术论文、公文写作中,常见以晦涩术语替代明晰表达者,实为当代"博士买驴"之变体。

疗治此病,当取法三要:其一,师法《周易·系辞》"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的言说智慧;其二,践行韩愈"唯陈言之务去"的修辞原则;其三,恪守《文心雕龙·熔裁》"规范本体谓之熔,剪截浮词谓之裁"的写作纪律。如此,方能避免"问一言辄酬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的困境。

今人处信息爆炸之世,更当以"博士买驴"为戒。苏轼《与谢民师书》云:"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为文之道,不在累牍连篇,而在能以简驭繁,直指本真。学者当记:学问之终极,不在炫人耳目,而在明理致用。三纸无驴之戒,诚为万世文鉴。
卧龙 发表于 2025-5-16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博士买驴"之文病与为文之道》

"博士买驴"之典,出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其文曰:"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此语虽简,实中古今文病之要害。颜氏以"问一言辄酬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为训,正与孔子"辞达而已矣"之教相呼应,揭示为文当以明道为本,非以繁缛为能。

考其历史语境,南北朝时文风渐趋浮华,《文心雕龙·情采》已斥"繁采寡情"之弊。博士者,掌通古今之官,本应"博而能一",然其买驴立券,三纸空言不及实务,恰如《文赋》所云"或寄辞于瘁音,言徒靡而弗华",此乃文士溺于辞章之通病。颜之推引此俚谚入家训,正是以俗讽雅,警醒子孙为学须"崇实黜浮"。

观其修辞特征,此典以"三纸无驴"为喻体,构成强烈反讽。驴者,实物也;券者,实用文书也。博士却以虚辞代实指,恰如《史通·叙事》批评的"虚加练饰,轻事雕彩"。其修辞失败处,正在于违背了《周易》"称名也小,取类也大"的喻示原则。

今人用此成语,多指公文冗长、学术空疏之弊。然细究之,其病根实有三层:一曰"名实相悖",如《荀子·正名》所言"名实乱";二曰"文质失衡",失却《论语》"文质彬彬"之度;三曰"体用分离",不合《文心雕龙》"原始以表末"的为文准则。

解此弊者,当取法三代之文。《尚书》命诰不过数语,《春秋》记事仅系一字褒贬。即如《礼记》所谓"言有物而行有格",为文贵在"物格而后知至"。苏轼论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正是对"博士买驴"最好的反拨。

今之学术文章,动辄万言,数据图表充斥而真知阙如,岂非当代"三纸无驴"?观胡适倡"八不主义",钱钟书讥"注释之循环",皆在矫此积弊。故知"博士买驴"之诫,非特讽古,实为今鉴。

要之,为文之道,当以《文心雕龙·宗经》"六义"为法:一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直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能若是,则驴字自在目前,何待三纸?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