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62|回复: 0

[思维启发] 孙机每件文物都用钱来衡量,还有什么意思

[复制链接]
顺天道化 发表于 2016-8-27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孙机:每件文物都用钱来衡量,还有什么意思

20160824_013

20160824_013

聚焦图书:《从历史中醒来》《华夏衣冠》《载驰载驱》

活动安排1:“从历史中醒来:怎样认识陶俑”主题讲座

时间:8月20日14:30-16:30

地点:上海书城

活动安排2:孙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讲座暨《华夏衣冠》首发式

时间:8月22日14:30-15:30

地点:上海展览中心第三活动区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算起,文物学家、考古学家孙机先生与历史、考古结缘已有大半个世纪。他曾向沈从文先生学习中国古代服饰史,整理、总结了目前出土的几乎全部汉墓文物、文献,精于古代文献与文物实物相互对照的研究方法,在车制、服饰、金银器、乐器、饰品、饮食等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研究领域颇有心得,这些学养积淀与甄别经验使得他谙熟文物中的历史线索,更对很多考古个案、文物鉴定事例有发言权。

2014年,一部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中华书局出版)意外走红,也令孙机先生的影响力愈发超出学术圈。他的研究成果与观点逐渐为更多大众读者所知,也偶尔面对公众做一些普及型的讲座。

日前,随着新书《从历史中醒来》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他在国家图书馆又举行了“当前文物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主题演讲。年近九旬的孙机先生精神矍铄,讲起话来中气十足。两个小时的演讲过程中,他始终站着,边讲边翻动电脑中PPT文件的图片,遇到一些生僻字,快步走到讲台旁的写字板上用笔写出来示意。人如其文,演讲中的他将时间跨越几千年的中国古代史和某类古人器物使用情况甚至具体的某件文物自然地串联在一起,历史常识、文物知识信手拈来,用生动、幽默的言语表达,每每穿越一般带入到目前的生活情境。

既然是谈“问题”,孙机先生不讳言如今文物研究领域存在着牵强附会不够严谨的现象。他说到关于一些文物上的动物图样是否可以揭示出中国古代的“图腾”谜底?答案是“否”,因为中国古代是否存在“图腾”都要存疑。他还兴致勃勃地解释了中国古代的信仰问题,以及治玉历史悠久的中国为什么没有一个和青铜时代相提并论的“玉器时代”?文物界、考古界为何“久讹成真”?等等。老先生言辞恳切地表示,研究文物就是接近历史。那些动辄断言某件文物是什么时代的、值多少钱的言论,不是做学问的态度。“如果每件文物都用值多少钱来衡量,还有什么意思。用文物来研究历史才对啊”。

这本《从历史中醒来》包括孙机先生发表于30年间不同时期涉及文物、考古很多方面的文章。这些文章从历史、科学、艺术三个层面,对那些沉睡多年的古代器物进行分析、辨识、解读,说及它们的功用,也品鉴它们的工艺之美,认同它们的功用、审美之外的文物价值。在引经据典、条分缕析的娓娓道来中,还原出古人的生活细节,拼贴出历史的轮廓,进而将其唤醒,为读者所见。其中很多文章成为相关文物话题的典范之作。

此外,孙机先生近期还有两本书《华夏衣冠——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载驰载驱——中国古代车马文化》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这两本书的内容源自已有多个版本行世的孙机古代物质文化研究力作《中国古舆服论丛》,其中集结了孙机先生在中国古代车制、服饰领域的研究精华。

2016上海书展期间,孙机先生将赴沪参加若干活动,上海的读者将有机会面对面倾听这位文物考古大家关于陶俑、中国古代服饰的讲述。

黄粮大梦 发表于 2025-6-30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物价值衡鉴当以史脉为宗——敬答孙机先生文物观》

孙机先生于国图讲座中"文物非价签"之论,诚为振聋发聩。此语非止针砭时弊,实乃直指文物研究之根本要义。今试从三端阐发其深意,以证物质文化研究当以史脉为宗。

一、文物乃历史之物质遗存,非市场之交易标的
《周礼·考工记》云:"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古代器物承载着先民"制器尚象"的智慧结晶。孙先生治学六十余载,从汉墓文物整理到服饰制度考据,始终秉持"以物证史"之法。如《华夏衣冠》中通过对深衣曲裾的考辨,揭示秦汉之际礼制变迁;《载驰载驱》考订车制演变,印证《诗经》"载脂载舝"之制。此正合王国维"二重证据法"之要义,若以金钱估值替代历史阐释,犹弃珠玉而逐瓦砾。

二、物质文化研究当破"三重迷障"
孙先生指陈的"久讹成真"现象,实为学界痼疾。今试析其本:
1. 图腾说之谬:商周青铜器兽面纹本为"协于上下"的礼器符号,却被附会为部落图腾。孙先生据《左传》"铸鼎象物"驳之,正本清源。
2. 玉器时代之妄:虽《越绝书》有"黄帝之时以玉为兵"之说,然考古实证显示玉器始终未成生产主力。此恰如张光直所言"中国文明连续体"特质。
3. 金银器断代之淆:唐代掐丝工艺与宋元錾刻之别,非经年累月实物比对不可辨,非市价所能判定。

三、文物研究之正道:由器见道,以物观史
沈从文先生教导孙机"服饰是穿在身上的历史",此语可推及所有物质遗存。今观《从历史中醒来》所载:
从陶俑冠式辨明汉代武弁形制
凭铜灯构造还原"兰膏明烛"场景
藉茶碾遗物印证陆羽《茶经》记载

此皆彰显"器以载道"的传统。若如当下某些拍卖图录般,将商周青铜器简化为"某年某场以某价成交",岂非买椟还珠?昔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撰金石录,皆重铭文考史而非估价。今日物质文化研究,尤当继承此脉。

结语:
孙机先生以九秩高龄仍执守"让文物说话"之志,其《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之畅销,恰证公众渴望真实历史。吾辈当记:文物者,民族记忆之物质载体,文明基因之密码本原。值此孙先生新书问世之际,愿学界共勉,使文物研究回归"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的本真。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戊戌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四日寅時| 2025/7/28/週一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