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80|回复: 1

[思维启发] 孙机很多文物研究者做鉴定时只会说这两句话

[复制链接]
买椟还珠 发表于 2016-8-18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年来,公众对于历史和考古的关注持续升温,一些原本非常小众的话题也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每次大型考古发现都能在舆论和民众中引起极大的反响。与考古和文物有关的学术著作乃至文学作品也是层出不穷。然而,众声喧哗伴随着泥沙俱下,很多我们今日常见的说法,其实是不准确甚至是完全错误的。8月14日,著名文物学家、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孙机先生在国家图书馆作了题为《当前文物研究中的若干问题》的报告,对目前考古界和文物研究中常见的误区作了一次拨乱反正。记者对讲座内容择要摘录,以飨读者。

孙机很多文物研究者做鉴定时只会说这两句话

孙机很多文物研究者做鉴定时只会说这两句话

讲座现场

中国古代有图腾崇拜吗?

孙先生指出,图腾原指古文明中部落所崇奉的动物形象,常见于美洲的印第安人部落。同一部落和氏族之间供奉一个动物,以其为图腾,认为自己的祖先由这一图腾演变而来,本质上是一种类似于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在祭祀或重大节日时,该部落还会宰杀图腾动物并分而食之,他们认为这一行为能够使自己祖先的精血转移到自己身上。总而言之,图腾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一项社会制度,不同的部落之间通过图腾来确立彼此的身份认同。

然而,近年来,不少人想当然地将图腾引入国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也有图腾崇拜。以商朝为例,《诗经商颂》有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不少人据此认为,商朝以玄鸟(燕子)为图腾。但实际上,没有任何考古发现可以支持这一论断。在印第安人部落中,崇拜同一图腾的人之间不得通婚;然而,在中国,即使是上古时代,奉行的也只是同姓不婚的原则。

有考古发现认为印第安人的很多字母符号与甲骨文有相似之处,因此,中国上古时代的先民很可能和印第安人是同一群人,也共享了图腾崇拜的信仰。但实际上,孙机表示,根据地理学家的研究,至少在8000年前,白令海峡的冰期就已经结束了。在商朝所处的年代(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白令海峡已经是一片无法步行通过的汪洋大海。如果是乘船前往的话,中国直到汉朝才出现了能够适应较远距离航行的帆船。所以,商人最早发现美洲并成为印第安人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玉器时代存在吗?

玉器时代是中国大陆的一些考古学者命名的一个时代,介于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为中国所独有。从新石器时代起的不同文明都有不少玉器出土,考古学者认为玉器时代的特征是以玉作为主要的生产和生活工具。但是,孙机认为,中国历史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玉器时代。

孙机指出,在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的上古时代,玉器的制造是非常困难的。当时磨玉一般是用马尾巴结成的绳,混杂着水和沙,在玉器上进行打磨。三五天下来,能在玉上磨出个痕迹就不错了,孙机说,人都是要讲求一个投入产出比的,你花好几年时间才把玉打磨成一个工具,拿去地里耕地,刨了半天就碎了,这不是傻吗?古人会笨到去做这种事吗?

孙机进一步指出:我们说石器时代、青铜时代,是因为石器和青铜是那个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但是,玉因为它制作困难且价值连城的属性,在上古时代,绝不可能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玉器时代也根本不可能存在。

孙机认为,在西周以前,玉因为它晶莹透亮的品质,被先民们认为可以通灵,因此主要作为一种宗教用具;而在汉以后,一直到南北朝,玉器主要作为一种佩饰,也因佛教的传入,作法器和佛像造像之用;到宋以后,玉的宗教意味逐渐被剥离,主要作为纯粹欣赏和审美用途的装饰和家中摆设。

孙机很多文物研究者做鉴定时只会说这两句话

孙机很多文物研究者做鉴定时只会说这两句话

反山王陵出土的顶配玉琮

金缕玉衣的误会

金缕玉衣为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所用,外观与人体形状相同。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级的象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从东周时的缀玉衣服,到三国时曹丕下诏禁用玉衣,共流行了四百年。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金缕玉衣在河北满城的中山靖王墓中出土,吸引了中外考古学界的目光。

但孙机指出,玉衣的说法,其实是错误的。古书上一般称玉衣为玉匣或玉柙。实际上,玉衣是棺而非衣。汉朝时,丧葬制度已经非常规范化,不同等级和地位的人,其墓葬有着严格的规定,决不能僭越或违背。达官贵人的棺材都有多个内棺,玉匣则是亲身之棺,是最内层的棺,类似于埃及木乃伊,其实是棺材而非衣服。如今大家都管玉匣叫玉衣,虽然是名不正言不顺,但是九讹成真、三人成虎,也只好默认这一称号了。

孙机很多文物研究者做鉴定时只会说这两句话

孙机很多文物研究者做鉴定时只会说这两句话

徐州狮子山汉楚王陵出土的金缕玉柙

在讲座中,孙机调侃道,现在很多的文物研究者,在鉴定文物时基本只有两句话,第一句真的,第二句两百万。至于真在何处,贵在何处,则绝不多说一句,一般民众对此也并不在意。孙机认为,文物研究,一定要从文物背后的社会经济文化乃至思想状况出发,在一个更广阔的时空中去研究文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一个文物的价值及其背后所承载的意义。

菠萝吹雪 发表于 2025-5-18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祛魅与求真:论孙机先生文物研究中的学术批判精神

孙机先生近日在国家图书馆的讲座,犹如一剂清醒剂,直指当下文物研究领域的诸多迷思。先生以深厚的学养和犀利的学术眼光,对"图腾崇拜说"与"玉器时代论"等流行观点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剖析,展现出真正的学者风范。这种不随波逐流的学术态度,在当下浮躁的学术环境中尤为珍贵。

关于中国古代图腾崇拜问题,孙机先生从制度层面予以否定,可谓切中肯綮。图腾不仅是一种象征符号,更是一套完整的社会组织制度,包括外婚制、祭祀仪式等具体内容。检视《周礼》《仪礼》等典籍,中国古代氏族区分确实以"姓"为纽带,而非以图腾为标志。商周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实为"协于上下,以承天休"的宗教艺术表现,与美洲印第安人的图腾制度存在本质差异。将"天命玄鸟"简单比附为图腾崇拜,实乃削足适履之举。

至于"玉器时代"的提法,孙机先生的批评同样发人深省。考古学分期当以生产工具的革命性变革为标准,而玉器因其物理特性,从未成为主要生产工具。良渚、红山等文化遗址出土玉器多为礼器、佩饰,恰印证《周礼》"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的记载。将玉器使用夸大为独立时代,既不符合考古学分期原则,也有违中国玉文化发展的实际脉络。这种概念的滥用,反映了部分学者急于构建"中国特色"理论体系的心态。

孙机先生的学术批判,体现了一种可贵的"祛魅"精神。当下公众对考古文物的热情值得珍视,但学界有责任引导这种热情走向理性认知。某些哗众取宠的说法或许能博一时眼球,却终将损害学术的严肃性。真正的文化自信,应当建立在严谨求真的基础上,而非虚构历史的光环。

《论语》有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孙机先生的治学态度,正是对此古训的最好诠释。在传统文化复兴的今天,我们更需要这种实事求是的学术品格,让文物研究真正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而非制造幻象的迷雾。
天子尖尖 发表于 2025-6-29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术商榷》论孙机先生文物研究中的方法论局限——兼论图腾说与玉器时代的学术价值

孙机先生近日于国图讲座中对"图腾说"与"玉器时代"的批判,虽具振聋发聩之效,然细究其论证逻辑,实有值得商榷之处。本文谨以文献学与考古类型学双重视角,对此二命题再作辩证。

一、图腾理论在中国古史研究中的适用性
孙先生以美洲印第安部落制度否定殷商玄鸟崇拜的图腾属性,此论恐有"削足适履"之嫌。《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郯子述少皞氏"鸟名官"制度,明言"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此与《商颂》玄鸟传说形成互文。张光直先生于《商代文明》中指出,商周青铜器上的"族徽"系统实为"仪式性图腾符号",其社会功能虽异于美洲模式,然"神圣性动物关联"的本质未变。考古所见殷墟M54出土青铜鸮尊、妇好墓青铜器上的蝉纹集群,皆体现着"神圣动物-族属认同"的符号逻辑。

至若白令海峡迁徙说,孙先生从航海技术角度驳斥诚为的论。然需辨明:当代学界所谓"图腾遗存",实指本土自生的"动物神圣化"现象,与跨洲迁徙无涉。李济先生早于《安阳发掘报告》中揭示,殷商动物纹饰的"神圣叙事"功能,恰是理解"准图腾现象"的关键。

二、玉器时代说的考古类型学再审视
关于"玉器时代"争议,孙先生否定之依据在于"玉非生产工具"。此说忽略良渚文化最新发现:反山墓地出土的玉钺(M12:100)刃部可见使用痕迹,寺墩遗址玉琮王(M3:1)承载的"神权-军权"象征体系,实已构成"礼器工具化"现象。苏秉琦先生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中特别强调,红山-良渚玉礼器系统标志着"社会复杂化进程的物化表征",此即"玉器时代"的实质内涵。

考古类型学显示,仰韶时期玉器仅占随葬品2%,至良渚时代骤增至78%(据赵陵山遗址统计),这种物质文化的"阶跃式突变",恰符合丹麦考古学家汤姆森"三期说"中关于时代命名的核心标准——即主导性物质文化的质变。

三、方法论反思:警惕实证主义的过度简化
孙机先生秉持的"严格实证"立场固然可贵,然文物研究须避免"非此即彼"的二元判断。徐苹芳先生曾警示:"考古学文化的命名本质是认识工具"。玉器时代说纵有瑕疵,其揭示的"前青铜时代文明跃升"现象却不可轻忽;图腾理论虽需本土化调适,然其对于上古"动物神圣性"研究的启发价值不容否定。

结语:当代文物研究当如王国维所倡"二重证据法",在文献与实物的互证中保持开放心态。对于学术概念的移植与重构,既需警惕"格义附会",亦不可因噎废食。唯有在充分理解文化特殊性的基础上进行类型学比较,方得窥见华夏文明生成的真貌。

(全文798字)

【注释】
[1] 本文所述良渚玉器数据引自《赵陵山遗址发掘报告》(1995)
[2] 青铜器纹饰功能分析参见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第三章
[3] 白令海峡地质考证依据《第四纪科学进展》2018年第4期冰期研究专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丁亥日|黃帝4722年六月廿三日卯時| 2025/7/17/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