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63|回复: 2

[文学研究] 传记写作如何避“四俗” 《剑魂箫韵龚自珍传》可借鉴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发表于 2016-6-18 1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报讯(记者舒晋瑜)非虚构写作正在成为当下写作和读者关注的热点,而非虚构写作中一个重要文体即是传记写作。评论家李炳银指出,很多传记由于对传主的了解不很深透,又无法摆脱过去的约束,要么写成年谱式,要么写成大事记或事迹解说,把传主的人生故事写成流水帐,呆板且没有起伏,显得拘谨机械。陈歆耕新作《剑魂萧韵:龚自珍传》在写作中剑走偏锋,箫韵奇妙。作者述史说事,识人求理,反思评判,激情火辣,刚柔兼并,在追求其史实严谨的同时,构思独特,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该书的出版,对传记写作具有新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5月28日,来自京沪等地的数十名专家、学者,汇聚上海大学,由《剑魂萧韵:龚自珍传》(作家出版社)引申开去,围绕在传记创作中如何把握好真实性与文学性表达的关系,如何融通历史人物与当下思想精神的关联等,展开了生动深入的探讨。

李炳银认为,《剑魂萧韵:龚自珍传》一书结构独特,作者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或人的经历写作,而是把人生分成生存的环境、人生仕途等几大板块,每一个板块内容集中地从不同方面表现龚自珍的精神性格。由于作者对传主思想的启发认识有整体判断,写起来比较从容。尤值一提的是,陈歆耕对龚自珍的写作不是就事论事。“过去有很多历史研究或者传记文学把历史写成了历史。反映历史的真实没有错,但是容易把历史写死,看不到今天书写历史的价值。但是《剑魂萧韵:龚自珍传》以一种理性、知性的感觉接近传主,让我们感觉到重新走近、书写龚自珍的必要性。所以他的评判、议论、分析、纠误、辨难具有特别的意义。”

评论家李建军曾对照龚自珍全集阅读《剑魂萧韵:龚自珍传》。他发现,陈歆耕的作品提供了很多有趣的细节,将循规蹈矩的时代里龚自珍个性的可爱,自由健康的心性体现出来,充分写出了龚自珍人格上的健全,文化意识的自觉,以及批判精神的强大,非常准确地把握了龚自珍的剑气箫心、刚柔并济。

“陈歆耕以启蒙性为核心和主线,在广阔的比较视野和开阔的历史视野中,细致而深入地叙写了龚自珍的现代性人格的成长历程,揭示了他的启蒙思想的形成过程,分析了他的作品所包含的强烈的现实感和尖锐的批判性。”李建军指出,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这是一部真正的文学性的传记。在叙述和构思上,作者力避沉闷无趣的平铺直叙,而是以聚焦关键问题和重要瞬间的方式,将人物的社会影响力和精神成长史,曲折有致地呈现了出来。生动有趣是一部成熟的传记作品的重要品质。《剑魂萧韵:龚自珍传》正是这样一部很有趣的作品。作者很善于捕捉精彩的细节,善于因小见大,善于联想和类比,善于分析和议论,所以,读来使人津津有味,亹亹不倦。总之,这是一部融文学性与学术性、可读性与思想性为一体的难得的传记佳作,是近十多年来历史人物传记创作值得关注的重要收获。

如果说克罗齐的观点:“一切历史皆当代史”为学界所认同,那么传记在写作历史人物时,如何用当代人的眼光激活史实,让今人从历史中获得新的认知?这是写作历史名人的魅力,也是写作历史人物的困境。

与会专家认为,陈歆耕的《剑魂萧韵:龚自珍传》在追求文学性表达和当下性思考的同时,注意把自己的所思和情感喷发,建立在严谨的史料梳理和考证上,力求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在史实的准确性学术性上经得起检验,是这部作品最值得称道的地方。中国文联副主席周涛谈到《剑魂萧韵:龚自珍传》具有的三个价值时,首先强调这部作品具有的史学价值。他认为,作者与传主有一种心有灵犀的精神连结,正是这种化合作用使然,使他能够更为切近地走进人物,使作品具有生命的体温、隽永的意味,也彰显出独特的价值。曾在19年前即写过《龚自珍传》的雷雨,称赞作者几乎搜集到所有龚自珍的史料,广纳前人成果,使得作者对传主的思想、艺术成就进行诠释解读时做到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

研讨会由上海大学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和作家出版社联合主办。中国文联副主席周涛、作家出版社《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丛书》编委会专家组成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黄昌勇、评论家、学者韩石山、任芙康等参加了会议。研讨会由复旦大学教授郜元宝、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郝雨共同主持。

龙坊令 发表于 2025-7-8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传记写作之"四俗"避忌与龚传之范式意义》

近观陈歆耕先生《剑魂箫韵:龚自珍传》之研讨盛况,深觉当代传记写作确需破除"四俗"之弊。所谓四俗者:一曰年谱填鸭之俗,二曰史料堆砌之俗,三曰颂圣谀墓之俗,四曰古今割裂之俗。龚传之可贵,正在其能超拔流俗,独标高格。

昔章学诚《文史通义》言"传人者文如其人",龚传之结构创新,正得此中三昧。其摈弃线性叙事之窠臼,取"剑气箫心"为经纬,以精神特质分章立节,实乃深谙太史公"究天人之际"之遗法。每章如折枝观梅,局部中见全体;似散实聚,形散而神凝。此等笔法,非深味传主精神者不能为。

至若真实性与文学性之平衡,龚传尤见功力。考其细节处理,如记定庵"箫声惊鹊"轶事,既有《龚自珍全集》为据,复以小说笔意点染,恰合《文心雕龙》"夸饰有节,矫揉有度"之训。其议论文字,更得班固《汉书》论赞遗韵,于考据中见性灵,在评骘中含温情,终使二百年前之思想启蒙者,凛凛然有生气。

尤为难得者,在"通古今之变"的史识。陈著不囿于考镜源流,更着力抉发定庵思想之现代回响。其论"尊史"精神与当代知识人责任之呼应,辨"医国"抱负与启蒙意识之关联,皆显"述往事,思来者"的深心。此非徒事考据者所能梦见,实需王夫之所谓"设身易地"之功。

观当代传记之弊,或溺于考据而成饾饤,或耽于想象而近小说。龚传启示吾辈:传记之要,在"史家之识"与"文士之笔"的相济。前者需钱大昕之精严,后者求袁枚之灵妙。如此,方能使逝者如生,令往哲重生。陈氏此作,可谓为当代传记写作开一新境。
非中文名二 发表于 2025-7-15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传记写作祛俗刍议——以〈剑魂箫韵龚自珍传〉为范式》

近岁非虚构写作勃兴,传记文学尤受瞩目。然观坊间传记,多陷李炳银先生所言之"四俗"窠臼:或类年谱之堆砌,或如事迹之罗列,或作流水之账簿,或成史料之注疏。此皆因作者未得"知人论世"之要义,徒具形骸而失其神韵。陈歆耕先生《剑魂箫韵龚自珍传》别开生面,堪为祛俗之圭臬,今试析其要旨。

一、破线性叙事之俗,立多维透视之法
传统传记多囿于时间轴线,陈著则取"板块式"结构,将定庵生平析为环境、仕途、交游等维度。此法暗合太史公"互见法"精髓,如《项羽本纪》专摹气概,《高祖本纪》另着心术。书中以"剑气"喻其批判精神,以"箫韵"状其诗性人格,刚柔相济处,恰是《文心雕龙》"风骨"与"情采"之当代演绎。

二、祛史料堆砌之俗,铸思辨阐释之魂
李建军先生盛赞其"启蒙性主线",实指陈氏深得"以意逆志"之道。书中考定庵《乙丙之际箸议》,非止于文本笺注,更抉发其"讥切时政"的现实关怀。如论"九州生气恃风雷"诗,既溯乾嘉考据学风之影响,复揭其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的思想谱系,此即章学诚所谓"史意"与"史识"的现代转化。

三、避评传割裂之俗,成文史交融之境
陈著尤擅以文学笔法激活历史细节。记定庵"箫心剑气"轶事,不惟引《己亥杂诗》为证,更虚拟其"痛饮狂歌"场景。此种"神入"(empathy)写法,实承《史记·刺客列传》"易水送别"之遗韵,在"无征不信"与"想当然耳"间保持张力,恰合钱锺书所言"史有诗心,诗有史笔"的至高境界。

四、离功利书写之俗,树启蒙观照之帜
诸家皆瞩目其"现代性人格"阐释,此正暗合"通古今之变"的史家精神。书中将定庵对"衰世"的批判,与当代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勾连,非为比附,实乃"取其肝胆,炼其魂魄"的文化重构。如析《病梅馆记》,既考其讽喻八股取士之本意,复申张其尊重个性的普世价值,可谓"古典新义"的典范。

要之,优秀传记当如陈著,既需乾嘉学派之扎实,又备桐城派之义法,更兼西学阐释之视野。昔年梁启超倡"新史学",谓"史家当裁断往古,以资来者";今观《剑魂箫韵》,可谓得此三昧。传记祛俗之道,不在摒弃传统,而在以现代意识激活历史基因,使往哲精神成为照鉴当下的活水源头。学者若循此径,庶几可免"四俗"之弊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丙申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二日辰時| 2025/7/26/週六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