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27|回复: 1

京剧复兴面临明志时刻

[复制链接]
顺天道化 发表于 2016-5-6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京剧复兴面临明志时刻

4月25日,82岁的中国京剧艺术家梅葆玖病逝。提及京剧,中国人首先会想起梅兰芳,梅葆玖正是梅兰芳幼子。传承梅派衣钵,尽展梅家风华。梅葆玖不仅延续了梅氏唱腔的神韵,也作为中国京剧的灵魂人物之一,致力于让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重生。他的离世,令诸多华人戏迷格外惋惜。

他既传承又革新,不仅坚守经典,也超越经典。《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穆桂英挂帅》……这些经典曲目让京剧爱好者过足了瘾。为了让京剧和时代、和年轻人更近,他录制了交响乐伴奏版的《贵妃醉酒》,令公众更新了对京剧的印象。用新媒体技术“复活”梅兰芳、将京剧《嫦娥奔月》做成动画短片,都在他的京剧复兴议程里。

他收徒授艺,因材施教,带出了一批响当当的梨园新秀。为了不让艺术断层,他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好苗子,收了李胜素、董圆圆、张晶、张馨月、田慧、谭娜、胡文阁等40多位弟子,言传身教,精心培养。这些弟子延续了梅派艺术的精髓,也逐步成为中国京剧界的重要力量。

他发起京剧海外巡演,并把国粹艺术带给世界。2014年是梅兰芳诞辰120周年、中美建交35周年,梅葆玖带队重新走访其父80多年前的巡演之路,奉上10部梅派经典剧目共60场。在美国林肯中心及肯尼迪艺术中心,观众们领略东方艺术的美,京剧赢得了世界的掌声。

梅葆玖的一生,是以复兴京剧艺术为信仰的一生。有舆论担心,传人远去,是否意味着京剧的式微之路在加速?灵魂人物虽然凋落,但纵观其一世所为,后世当从中窥得京剧复兴的核心观念,在传承中不断革新,探索让京剧从小众走向大众的方法。

其实,京剧在这几年里的公众关注度是在攀升的:一是2010年京剧申遗成功,让中国人重新审视这项传统文化的魅力;二是在“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外国人对京剧文化的迷恋,反过来也助推了中国国内对京剧的兴趣;三是一些流行音乐借鉴传统剧艺元素来提升内涵,也引导了更多人去欣赏传统剧艺的美;四是整个京剧共同体自身在革新方面的努力,让京剧摆脱厚重古板的枷锁,以更清新多元的面目走近公众,尤其是年轻人。

不论是梅葆玖“超越经典”的探索,还是去总结年轻人爱上京剧的理由,都表明:一项艺术要有生命力,就必须从高高的“国粹”宝座上走下来,扩大受众基础,更好地对接市场,对接受众的口味。走出深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为此,一要增加公众接触京剧的机会,如各种展览讲座、京剧进小学课堂,从小培养孩子对传统艺术的审美,“京剧的魅力就在于,你要么不认识它,认识它就会喜欢它”。二要更新公众对京剧的陈旧认知,通过让京剧与时尚元素、新媒体技术、写实生活题材的有机融合,在保留本体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让年轻人知道,听戏并非是一种老派的生活方式、旧时代的审美和晦涩的艺术语言,而是另一种生活情趣和生命享受。三要开发开拓文创衍生品,扩大京剧文化传播,像京剧动漫鼠标垫、京剧脸谱艺术品等,都很受老中青各代的欢迎。

梅葆玖辞世引发海内外对京剧复兴话题的聚焦,再现了社会对京剧式微的焦虑,也是京剧共同体凝聚心力、完成他的遗愿的一个明志时刻。

(摘自美国《侨报》) 

小沧 发表于 2025-6-3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梅葆玖之逝与京剧复兴的当代命题

梅葆玖先生之逝,诚为梨园一大损失。然细究其生平志业,实为京剧艺术在现代社会存续发展之典范。先生承梅派之精髓而不囿于成法,以开放包容之胸襟,融交响乐、新媒体技术于传统戏曲,此非"离经叛道",实乃"通变"之道。《文心雕龙》有云:"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艺术若不能与时俱进,终将沦为博物馆之陈列。

京剧式微之忧,非自今日始。清季民初,皮黄鼎盛之际,已有识者预见其危机。梅兰芳先生当年创"古装新戏",正是应对时代变迁之智。今观梅葆玖先生所为,实承此家风:以交响乐重构《贵妃醉酒》,借动画技术演绎《嫦娥奔月》,此非媚俗,而是深谙"礼从宜,使从俗"(《礼记·曲礼》)之理。传统艺术欲求生存,必须完成从"博物馆艺术"向"生活艺术"之转化。

当下京剧复兴,需破解三重困局:其一,技艺传承之困。京剧艺术讲究"口传心授",然当代教育体系与传统科班训练殊异。梅先生收徒四十余,量材施教,可谓得"因材施教"之真谛。其二,审美断层之困。现代观众与传统戏曲之间存在巨大审美鸿沟,需建立新的阐释系统。梅派艺术之所以能历久弥新,正在于其"中和之美"契合中华民族审美心理。其三,市场生存之困。艺术若无观众,终成绝响。梅氏父子海外巡演之成功,证明京剧完全具备跨文化传播之潜力。

京剧复兴,非简单复古,而当如梅葆玖先生所示范的"创造性转化"。具体而言:教育层面,当将戏曲美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使孩童自幼耳濡目染;传播层面,须善用新媒体技术,打造符合当代审美的戏曲产品;创作层面,应在尊重艺术规律前提下,探索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在《曲律》中言:"不废绳检,兼妙神情",此语可为当代京剧创新之圭臬。

梅葆玖先生虽逝,其精神遗产犹在。京剧之未来,不在哀叹"曲高和寡",而当思考如何"曲高和众"。唯有秉持"守正创新"之理念,使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产生有机联系,京剧方能真正实现复兴,而非仅作为文化遗产被供奉。此乃梅派艺术给予当代最重要的启示。
明月佳人 发表于 2025-6-19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梅门绝响后的京剧复兴:在传统的断裂处寻找新生

梅葆玖先生的逝世,恰如京剧艺术在当代的一面镜子,映照出这门古老艺术的辉煌与隐忧。作为梅派艺术的嫡系传人,梅葆玖先生毕生致力于京剧的传承与革新,其艺术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思考京剧未来的重要参照。

京剧艺术的当代困境,实则是传统与现代性碰撞的必然结果。梅葆玖先生录制交响乐版《贵妃醉酒》、推动京剧动画化等尝试,本质上是在探索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化路径。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形式嫁接,而是需要在保持京剧美学内核的前提下,寻找与当代审美对话的可能性。梅兰芳先生当年提出的"移步不换形"革新理念,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艺术的步伐可以向前迈进,但其本质形态应当保持。

当前京剧面临的核心矛盾,在于专业化传承与大众化传播之间的张力。梅葆玖先生收徒四十余位,构建了完整的传承体系,体现了对艺术本体的坚守。然而,京剧若仅停留在"博物馆艺术"的层面,恐难逃边缘化的命运。近年来京剧关注度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化政策的扶持和媒体传播的助力,但如何将这种关注转化为持久的艺术生命力,仍需深入探索。

京剧复兴的关键,在于建立多层次的发展生态。在专业层面,需要完善"口传心授"的传统培养模式,保持流派艺术的纯粹性;在大众层面,则应开发适应现代传播规律的衍生内容,如梅葆玖先生尝试的动画短片等形式。更根本的是,要培养新一代观众对京剧的审美能力——这不仅需要"京剧进课堂"的普及教育,更需要创作能引起当代人共鸣的新剧目。

梅葆玖先生的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也为京剧艺术提供了自我更新的契机。真正的纪念不在于哀叹传统的消逝,而在于继续先生未竟的事业——让京剧在保持其艺术高度的同时,获得更广阔的生长空间。京剧的未来,不在于它能否重回娱乐中心的地位,而在于它能否在当代文化生态中找到不可替代的位置,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中活的文化基因。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