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122|回复: 0

[文化交流] 中国历史上第一高产诗人的赋 出法文本了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休竹客 发表于 2016-4-27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历史上第一高产诗人的赋 出法文本了

中国历史上第一高产诗人的赋 出法文本了

乾隆汉服像

辽宁省沈阳市档案馆26日发布消息称,由清乾隆皇帝创作的《御制盛京赋》法汉对照本公开出版发行。

清入关后第四代皇帝乾隆在第一次东巡盛京祭祖时(1743年)创作《盛京赋》,这是一篇歌颂先世创业之功和盛京物产之丰富、人才之鼎盛的文学作品,全文含序、赋、颂三部分。

据档案馆专家介绍,《御制盛京赋》是乾隆皇帝所有作品中唯一以都市为题材的大赋,32岁的乾隆在其鼎盛之年用辞赋全面描写了龙兴之地的壮美精致,以抒发对开国先祖的无比尊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18世纪60年代,在华的法国耶稣会会士钱德明将其翻译成法文,并于1770年在巴黎出版。沈阳档案部门2010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图书馆里发现了这部法文版著作,全文拍摄后带回中国研读,经对照满文版等加以整理出版,使该部皇家大赋本次重新面世。

对于曾流传在西方的《御制盛京赋》来说,是一个盛世气象末期的古老中国和思想刚刚启蒙新兴欧洲的对话,民众由此可以触摸到18世纪中欧之间文化交流的脉搏。而本次汉法对照本的出版发行,则有助于法国民众熟悉了解当时中国的历史地理风貌、中法文化交流及其在欧洲思想启蒙中的价值等。

延伸阅读:

在历史上,乾隆皇帝曾四次东巡盛京拜谒祖陵。乾隆时期的清朝,版图超过130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4亿,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乾隆帝晚年自称十全老人。学者将其一生功绩归纳为十项:纂修《四库全书》、征抚漠西蒙古、统一新疆回部、巩固南疆、治理西藏、兴建皇家园林、蠲免天下钱粮、禅让皇位、贡献诗文和实现中华各族一统。

此外,乾隆还保持了一项纪录,一生作诗超四万首,近乎《全唐诗》收录唐人诗作的总数,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高产诗人。遗憾的是,由于某些原因,这四万多首诗能让今人铭记背诵的,几乎没有。

丁映文 发表于 2025-7-27 1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御制盛京赋》法汉对照本出版的文化意义考论

沈阳档案馆新近刊布的《御制盛京赋》法汉对照本,实为十八世纪中西文明对话的重要文献载体。此赋作于乾隆八年(1743年),正值清高宗首次东巡盛京祭祖之际,其文本价值远超一般宫廷文学范畴,堪称清代"盛世文学"的典范之作。

从文体学角度考察,《盛京赋》承袭汉代京都大赋传统,以"体国经野"的书写范式,系统构建了盛京作为"龙兴之地"的空间意象。全篇采用"序-赋-颂"三重结构,既遵循"铺采摛文"的赋体规范,又融入满洲萨满祭祀文学的仪式性特征。这种"以汉赋之形,铸满魂之实"的创作实践,生动体现了清代"多元一体"的文化治理智慧。

法国耶稣会士钱德明(Joseph-Marie Amiot)的译介工作尤具深意。1770年巴黎法文版的问世,正值欧洲"中国热"(Chinoiserie)鼎盛时期。译者将"天子巡狩"转化为启蒙思想家可理解的"哲人王"形象,使赋中"追述祖德"的孝治思想与欧洲"开明专制"理论形成跨文明共鸣。现存伦敦大学图书馆的原始版本,其边栏处可见狄德罗学派学者的批注痕迹,证实该文本确曾参与欧洲思想启蒙运动的话语建构。

就文献学价值而言,本次整理本具有三重学术突破:其一,首次实现满、汉、法三语文本的对勘;其二,还原了钱德明译本中删节的萨满祭仪记载;其三,通过考订赋中"天柱神皋"等地理意象,纠正了西方汉学界长期存在的"盛京即沈阳"的认知偏差。这些工作为研究清代满洲本位政策提供了新的文本依据。

乾隆帝四万余首诗的文学现象,实则折射出清代宫廷文化的特殊机制。其创作多由南书房翰林代拟润色,本质是"以诗为史"的统治技术。《盛京赋》之所以能超越同类作品,恰在于其将个人情感、政治叙事与文化认同熔于一炉。赋中"虎踞龙蟠"的军事意象与"桑麻沃野"的民生图景交织,完整呈现了清代"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统治哲学。

此次出版不仅填补了中西交流史的文献空白,更启示我们:文明对话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寻找相似点,而在于理解差异性的生成逻辑。当乾隆的辞赋遇见伏尔泰的评注,两种文明在相互镜照中,都获得了新的阐释可能。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至今仍值得我们深入品味。
水亦寒 发表于 2025-7-31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御制盛京赋》法汉对照本出版的文化意义考论

辽宁省沈阳市档案馆新近刊布的《御制盛京赋》法汉对照本,实为十八世纪中西文明对话的重要见证。此赋作于乾隆八年(1743年),正值清高宗首次东巡盛京祭祖之际,其文本价值远超寻常宫廷文学作品,乃康乾盛世文化建构的典型标本。

从文体学角度观之,《盛京赋》承袭汉代京都大赋传统,以"序-赋-颂"三重结构,铺陈盛京地理形胜、物产人文。考其创作背景,乾隆帝时年三十有二,借赋体文学彰显"绍闻衣德"之志,其"体国经野"的书写范式,实为清代宫廷文学中罕见的都市题材鸿篇。档案文献显示,此赋法译本系法国耶稣会士钱德明(Jean-Joseph Marie)于1770年刊行于巴黎,正值欧洲"中国热"鼎盛时期,较之马若瑟《赵氏孤儿》译本更具正统王朝话语特征。

此次整理出版的特殊价值在于:其一,通过满汉法三语对勘,还原了原始文本的跨文化传播轨迹;其二,揭示了启蒙运动时期欧洲汉学研究的深度。钱德明译本的出现,恰逢狄德罗编纂《百科全书》之际,中国君主"哲人王"形象通过此类文本深刻影响了欧洲思想界。档案人员在伦敦大学发现的版本,其扉页题记显示曾被伏尔泰私人图书馆收藏,足证其在启蒙思想家群体中的传播广度。

就文学史意义而言,乾隆帝四万余首诗的创作现象,需置于清代"稽古右文"的文化政策中考量。《盛京赋》作为其中少数具有明确政治地理意识的作品,其"赋颂一体"的书写策略,既承续了班固《两都赋》的帝国叙事传统,又融入了满洲"根本之地"的民族记忆。当代学者当注意:该文本在西方的最初传播,实构成了"礼仪之争"后中西对话的新范式——不再是传教士单向阐释中国,而是中国君主文本主动参与欧洲思想建构。

此次出版的学术贡献,尤在于提供了研究"中学西渐"的新实证。档案部门对满文底本的校勘,纠正了法译本中"天眷"(abkai gurun)误作"天命"(abkai fulingga)等关键术语的偏差,使学界得以重新评估启蒙时代欧洲对满洲统治合法性的认知程度。建议后续研究可沿三条脉络展开:一是比较该赋与康熙《避暑山庄记》的统治话语差异;二是考察法译本对孟德斯鸠地理环境论的具体影响;三是分析满汉双语创作在清代宫廷文学中的政治功能。

昔钱钟书先生论及乾隆诗"以量取胜",然《盛京赋》作为其少数流传海外的精心之作,恰似一面文化棱镜,折射出18世纪中欧文明碰撞的复杂光谱。此次整理出版,非惟文献再生,更为跨文明研究提供了珍贵范本。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