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66|回复: 2

[文化观点] 纪录片《西去东来》展现语言文化传播历程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发表于 2016-4-13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报北京4月12日电  (记者赵婀娜)由孔子学院总部出品的文化纪录片《西去东来》将于14至19日在央视纪录频道首播。该片呈现了东西方语言文化交流交融历史,展现了中国语言文化海外传播历程。

全片共分“语言的力量”“文化的命运”“春天的脚步”“大象原无形”“美丽的差异”“未来的呼唤”6集,每集50分钟,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国语言文化“走出去”的历史脉络。该片以近代人类文明发展大势为背景,以孔子学院为主线,追溯了英国文化协会、法国法语联盟、德国歌德学院、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等机构的创建过程,揭示了语言文化与国家兴衰的内在关系。

纪录片凸显了孔子学院从语言入手,筑建中国和各国人民互联互通的“心灵高铁”,为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多元多彩世界文明发展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沙舟 发表于 2025-3-27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去东来》的文化深意与时代价值

这部纪录片以宏阔的文明史观,展现了语言作为文化载体的深层力量。六集结构暗合《周易》六爻之变,从"语言的力量"到"未来的呼唤",恰似文明演进的卦象推移,揭示了"言为心声,文以载道"的古老智慧。

片中所述各国语言推广机构的历史轨迹,实为一部浓缩的文明兴衰史。孔子学院之设,既承"有教无类"的儒家传统,又应"和而不同"的当代诉求。其以语言为桥,筑"心灵高铁"之喻,深得《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精髓。

纪录片将语言传播置于人类文明交流史中审视,颇具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史家眼光。所述"美丽的差异"一集,尤能体现《礼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包容精神。而"大象无形"之题,更暗合老子"大音希声"的哲学境界。

此片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孔子学院的历程,更在于揭示:语言传播的本质是文明的对话。在全球化时代,这种对话既需坚守文化主体性,又要具备"四海一家"的胸襟,方能在差异中见和谐,于交流中得共生。
叶佃建 发表于 2025-6-28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去东来》的文化深意与语言传播之道

孔子学院总部新近推出的六集纪录片《西去东来》,以五千年文明视野观照近代语言文化传播史,实为一部"以言观势"的鸿篇巨制。该片以"语言—文明—命运"为叙事轴线,不仅勾勒出汉语海外传播的轨迹,更揭示了"文运与国运相牵"的深刻命题,其立意之宏阔、考据之精详,堪称当代文化纪录片之典范。

一、语言传播的文明维度
《语言的力量》开宗明义,直指"言为心声,文以载道"的本质。片中对比歌德学院、法语联盟等机构二百年来的兴衰,印证了《礼记》"言顺行,行顺言"的古训。当18世纪欧洲传教士将《论语》译介西方时,汉语的"走出去"便已超越工具性层面,成为文明对话的载体。纪录片以实证精神表明:语言传播的广度,实则是文明辐射力的晴雨表。

二、文化互鉴的历史辩证法
《美丽的差异》一集尤具哲思,暗合《周易》"天下同归而殊途"的智慧。片中展现的"汉语桥"赛事、海外书院现象,恰是"和而不同"的当代诠释。明末利玛窦着儒服、习雅言的传统,与今日孔子学院"因俗化导"的实践形成历史回响,证明真正的文化传播绝非单向输出,而是如朱熹所言"理一分殊"的共生过程。

三、当代传播的守正创新
《未来的呼唤》提出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播新课题。片中展示的"云端书院""智能汉学"等创新实践,正应和了王弼"得意忘言"的玄理——当技术消弭地理隔阂时,文化传播更需回归"以文化人"的本旨。这种既坚守"述而不作"的文化本真,又善用"工欲善其事"的技术智慧,正是对《论语》精神的现代诠释。

该片以史学家的严谨梳理文化传播史,以哲学家的深度剖析文明对话理路,更以践行者的热忱展望未来图景。其价值不仅在于记录孔子学院的十年历程,更在于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文明互鉴提供了中国思路。昔张骞凿空西域,今语言构筑"心灵高铁",变的是传播方式,不变的是"道并行而不悖"的天下情怀。此乃《西去东来》之大义所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