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D+ R m$ }% q+ `" [ 8 {$ o% f& ~) P6 ^. H6 p. h. A% p' j
阿巴泰攻取乌尔古宸、木伦图。资料图片 " T% `$ f5 Y; u" M7 r
r6 B) J1 K: W* ]; P9 r 7 f) x. ]- {2 A# P
核心提示:
) I9 i( @/ ?" s0 n3 o0 i5 \# W2 f4 e" ~* T# e
清入关前,八旗和硕贝勒的人选是严格区分嫡庶的。太祖一朝,只有其次子代善、五子莽古尔泰、八子皇太极、十二子阿济格、十四子多尔衮和十五子多铎相继享受殊荣即被太祖授予整旗,成为全旗之子。其余诸子即便年齿徒长,亦绝无领旗之奢望,甚至终生默默无闻如三子汤古岱、四子阿拜等。在太祖的诸位皇子中,即有一位年长功著者,只是因其庶出,故不得不附入弟旗(即镶白旗)而只分得6牛录属人。其生前曾尝试改变这种现状,但终是无力回天,这个人就是太祖的第七子阿巴泰。
8 X; @& r, H- _1 [' M4 A7 U3 I& d9 t0 p
凌霄有志,欲使狂飙从天落1 f* v& d+ k3 O% V7 J1 C. S
6 J" k' j6 D9 s7 t8 A$ y 皇七子阿巴泰,生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其母为太祖侧妃伊尔根觉罗氏。严格讲,侧妃又称侧福晋,相当于后来的妃品级,并不应归属于卑微的庶出地位,阿巴泰能功封多罗贝勒即是明证。因为对于庶妃所出之皇子,根据崇德元年所定的庶子受封制,“凡皇子系庶妃所生者,封镇国将军”,即使到了清入关后的顺治六年(1649),当太宗第五子硕塞(侧妃叶赫纳喇氏所出)由郡王晋为亲王时,亦因其非嫡出且以往“不在贵宠之列”,虽得封亲王,但特规定其“位次、俸禄”不得与嫡出的和硕亲王等同。因此,若要位居和硕贝勒,从太祖所授全旗之子看,则必须为正室即嫡福晋所出之子方可。从这种意义上讲,阿巴泰确系庶出之子。- P1 C) D9 R- B2 ~
: a, }5 x9 v/ ^! J/ j$ m
太祖朝,相对于正室嫡出之子,阿巴泰是太祖庶出诸子中最有出息的一个。初封台吉,早在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七月,阿巴泰即奉太祖之命,与费英东、安费扬古率师征讨东海窝集部“乌尔古宸、木伦二路”,俘获千余人而还。天命三年(1618)又随太祖克抚顺城而归。因战功,阿巴泰于天命四年(1619)被授予总兵之职。天命六年(1621),又出任镶白旗固山额真兼都堂一职,负责管理辽东汉民事务,开始有了参与议政的资格。天命八年(1623)四月,阿巴泰与德格类(太祖第十子)、岳托(太祖孙)等一道领兵3000往征蒙古扎鲁特部。阿巴泰挥师渡辽河,疾行8日来到额尔格勒地方,侦知该部贝勒昂安之所在后,驰骋百余里,出其不意地直抵昂安贝勒的住所。阿巴泰此举令昂安措手不及,惊慌之中携妻子儿女及侍卫20余人乘牛车欲逃,阿巴泰手下的总兵官驱马于前被杀,阿巴泰不惧危险,“督诸将”继续前进,不仅斩杀了昂安父子,而且“俘其众”奏凯而还。归来之时,太祖特意于辽阳东京城外40里处设宴迎接,犒劳的同时,还将所有俘获分赐给了出征将士。阿巴泰则以战功晋封贝勒,成为后金国十执政贝勒之一。
- j4 }- @0 F& t/ e' H1 C7 ?8 s0 Q% m2 b. G. h5 d
太祖病逝后,阿巴泰是拥护皇太极继承汗位的,而且在太宗即位伊始,阿巴泰即与诸贝勒一起誓告天地,表示忠诚于新汗,如心怀嫉妒,做不利于新汗的事,“天地谴责之,夺其寿算”。但太宗毕竟不能等同于太祖努尔哈赤,其并没有身兼统治家族的大家长――“父”和后金国最高的掌权人――“汗”的双重身份,故阿巴泰面对年轻于己的新汗,开始采取了抗争行动,试图加入和硕贝勒之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