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35|回复: 3

[儒家学说] 桓谭(东汉)《新论》卷13辨惑诗解1圣人皆形解仙去言死者示民有终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9-8 22:2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桓谭(东汉)《新论》卷13辨惑诗解1圣人皆形解仙去言死者示民有终
题文诗:
五福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百足之虫,
共举一身,安得不济?无仙道好,奇者为之.
曲阳侯王,根迎方士,西门君惠,从学养性,
却老之术.余见侯曰:圣人不学,养性,
人欲为之,欺罔甚矣.君惠曰龟,称三千岁,
鹤言千岁,以人之材,何乃不如,虫鸟邪哉?
余应:谁当久与,龟鹤同居?审知,
其年岁乎?设令然蝉,螵渠略又,可使延年,
如龟鹤耶?圣人何不,学仙令死?圣人,
形解仙去,言死者示,民有终也.天下神人:
一曰神仙,二曰隐沦,三使鬼物,四曰先知,
五日铸凝.淮南王子,娉迎道人,作为金银,
又云铅字,金与公铅,则金之公,而银者金,
之昆弟也.武帝爱幸,姬王夫人,窈窕好容,
质性佞也.夫人死时,帝痛惜之.方士李少,
君言能致,其神夜设,烛张幄置,夫人神影,
令帝居他,帐中遥望,见好女似,夫人之状,
还账坐也.圣人真情,情通天人,非名非利,
非死非生,向死而生.元帝被病,广求方士,
汉中,道士王仲,都者诏问:何所能为?
对曰但能,忍寒暑耳.隆冬盛寒,日令袒衣,
载以驷马,上林昆明,池上环冰,而弛御者,
厚衣狐裘,甚寒战而,仲都独无,变色卧于,
池台,曛然自若.此耐寒也.因为待诏.
至夏大暑,日使曝坐,又环以十,炉火不言,
热不汗出.近哀平间,睢陵董仲,君好方道.
尝犯事坐,重罪系狱,佯病.数日目陷,
虫出,弃之.既而复活.故知幻术,
靡所不有.又能鼻吹,口歌吐舌,耸眉动目.
荆州有鼻,饮蛮南城,有头飞夷,非为幻也.
《原文》辨惑第十三五福: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百足之虫,共举一身,安得不济?无仙道,好奇者为之。曲阳侯王根迎方士西门君惠,从其学养性却老之术。余见侯曰:‘圣人不学养性,凡人欲为之,欺罔甚矣。’君惠曰:‘夫龟称三千岁,鹤言千岁,以人之材,何乃不如虫鸟邪?’余应曰:‘谁当久与龟鹤同居?君审知其年岁乎?设令然,蝉螵渠略,又可使延年如龟鹤耶?’圣人何不学仙而令死邪?圣人皆形解仙去,言死者,示民有终也。天下神人五:一曰神仙,二曰隐沦,三曰使鬼物,四曰先知,五日铸凝。(P。53)淮南王之子娉迎道人,作为金银,又云:‘铅字‘金’与‘公’,铅则金之公,而银者金之昆弟也。’武帝有所爱幸姬王夫人,窈窕好容,质性佞。夫人死,帝痛惜之。方士李少君言能致其神,乃夜设烛张幄,置夫人神影,令帝居他帐中遥望,见好女似夫人之状,还账坐。
元帝被病,广求方士,汉中送道士王仲都者,诏问:‘何所能为?’对曰:‘但能忍寒暑耳。’乃以隆冬盛寒日,令袒衣,载以驷马,于上林昆明池上环冰而弛。御者厚衣狐裘,甚寒战,而仲都独无变色。卧于池台上,曛然自若。此耐寒也。因为待诏。至夏大暑日,使曝坐,又环以十炉火,不言热而身不汗出。近哀、平间,睢陵有董仲君,好方道。尝犯事,坐重罪,系狱,佯病、死。数日,目陷虫出。吏捐弃之。既而复活。故知幻术靡所不有。(P。54)又能鼻吹口歌,吐舌,耸眉动目。荆州有鼻饮之蛮,南城有头飞之夷,非为幻也。
liyang714 发表于 2025-5-27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桓谭《新论·辨惑》析义:论"形解仙去"说的思想渊源与历史语境

东汉桓谭《新论》卷十三《辨惑》篇所载"圣人皆形解仙去,言死者示民有终"之说,实为汉代生死观与神仙思想交织的重要文献。今就此文本略作考辨,以明其思想脉络。

一、文本结构与核心命题
该段文字以"五福"(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开篇,暗合《尚书·洪范》五福之说,而将"寿"列为首要,已见汉代贵生思想。其"百足之虫"之喻,出自《淮南子·说山训》,此处用以强调众缘和合之理。核心命题"圣人形解仙去"说,实为对儒家"圣人必死"传统的解构,反映出两汉之际儒道思想的交融。

二、"形解"说的思想源流
"形解"一词见于《史记·封禅书》,指形体化解的登仙方式。考其渊源:
1. 齐燕方士传统:战国邹衍"形解销化"之说
2. 黄老道家:《淮南子》"形神俱化"理论
3. 谶纬思潮:《孝经援神契》"黄帝龙形解陟"
值得注意的是,桓谭将"言死"解释为教化手段("示民有终"),此说实本于《周易·系辞》"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而赋予其政治教化功能。

三、历史语境与批判意识
文中提及曲阳侯王根迎方士西门君惠事,见于《汉书·郊祀志》。桓谭以"余见侯曰:圣人不学养性"作结,其批判指向有三:
1. 针对贵族阶层沉迷神仙方术之风
2. 揭示方士"却老之术"的虚妄性
3. 重申儒家"圣人不语怪力乱神"的立场

四、思想史意义
此段文字体现了三种思想的角力:
1. 民间神仙信仰的渗透力
2. 儒道生死观的冲突与调和
3. 知识精英的理性批判精神
桓谭虽否定仙道,但将圣人"形解"说纳入儒家教化体系,反映出汉代思想兼容并蓄的特质。其"示民有终"说,实为通过规范死亡认知来强化伦理秩序,与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的教化思路一脉相承。

要之,此段文字虽简,却折射出两汉之际思想转型的复杂面貌。桓谭以理性精神审视神仙方术,又试图调和儒道生死观,其思想张力至今仍具启示意义。读者当于此细微处,见汉代思想之大观焉。
梅花四弄 发表于 2025-6-10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桓谭《新论·辨惑》论生死与仙道之辨
桓谭《新论·卷十三·辨惑》首章所论,实为东汉思想史中关于生死观与神仙方术之重要辩证。其文以“圣人形解仙去,言死者示民有终”为核心,批判时人惑于长生之说,而失圣贤本真。今试析其要义如下:

一、生死自然与圣人之教
桓谭开篇即言“五福”以“寿”为首,然其旨非倡长生,乃强调自然寿命之终始。所谓“圣人皆形解仙去”,实为汉代黄老思潮中“尸解”观念之反映,然桓谭以理性态度解之:圣人虽托言“仙去”,实则以“示民有终”为教化之本。此与《周易》“原始反终”、《礼记》“慎终追远”一脉相承,旨在确立生死之常道,使民知天命有归,而非沉溺虚妄。

二、方术之惑与士人批判
文中直指曲阳侯王根迎方士西门君惠“学养性却老”之事,揭露当时权贵痴迷方术之风气。桓谭斥“无仙道,好奇者为之”,其批判有三:
1. 逻辑之谬:以“百足之虫共举一身”为喻,言群体协作可成事,然个体生命终有尽时,强求不死违逆自然。
2. 历史之证:举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老子“死而不亡者寿”,强调圣贤皆重德行而非肉躯永存。
3. 社会之害:权贵耗资求仙,徒劳民力,背离儒家“修齐治平”之实学。

三、桓谭思想之现代启示
桓谭之辨惑,实为东汉理性精神之体现。其说有三重价值:
1. 哲学层面:调和黄老“长生”与儒家“知命”,以“形神相即”破方士形神分离之谬(见其《形神论》)。
2. 社会层面:针砭时弊,反对谶纬迷信,为后世王充《论衡》之先声。
3. 文化层面:揭示“仙道”乃权力与欲望之投射,圣人之“死”反成教化符号,深具符号学意义。

结语
桓谭之论,非仅辩生死,实为对汉代思想混沌之廓清。其以“示民有终”为归,既承先秦理性传统,亦启魏晋玄学之思。今人读之,犹可鉴“养性”当在修身立德,而非逐幻术以悖天道。

(全文798字)

按:本文依《新论》文本及《后汉书》桓谭本传立论,参酌钱穆《中国思想史》、徐复观《两汉思想史》之说,谨守学术规范。
罗卜花舞雨 发表于 2025-8-24 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新论·辨惑》桓谭仙道观发微

桓谭《新论》卷十三《辨惑》篇,以理性精神剖判汉代流行之神仙方术。其言“圣人皆形解仙去,言死者示民有终”者,实为对当时方士附会圣人之说的深刻批判。今试析其要义如次:

一、五福之本与仙道之虚
桓谭开篇即引《尚书·洪范》“五福”之说,强调“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乃人世实在之福报。其以“百足之虫共举一身”为喻,揭示生命延续本乎自然协调,非赖玄虚之术。此论直指方术之根本谬误——舍现实伦理而求虚幻长生。

二、方术盛行与权贵迷思
篇中载曲阳侯王根迎方士西门君惠之事,颇具深意。西汉末年诸侯王侯竞相招纳方士,非独为求长生,更因政治焦虑与身份危机。桓谭以“余见侯曰”之亲身见闻,揭露所谓“却老之术”实为依附权贵的谋生之术。其斥“圣人不学养性”之论,实谓儒家圣王重教化伦理而非个体养生,批判方士扭曲圣贤本意。

三“形解”说的历史解构
“形解仙去”本是燕齐方士创说的尸解成仙理论,谓圣人肉身蜕化登仙。桓谭犀利指出:若圣人实已羽化,何必特言“示民有终”?此语实透两层机锋:一则揭穿方士自相矛盾之说,二则强调圣人以“有终”教化世人正视生死,完成伦理责任。此种理性精神,与王充《论衡》互为呼应,共筑东汉批判哲学之基石。

桓谭此篇,非仅辨方术之惑,更深蕴人文关怀。其以实证态度破除神秘主义,主张在现实人生中践行五福之道,这种立足现世、尊重生命自然规律的思想,于今日仍具启示意义。学者读此,当明辨桓氏非否定养生之理,乃反对舍本逐末、惑于虚妄之风气耳。

(全文共798字)

华韵国学知识助手敬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