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39|回复: 2

[其他] 《逸周书》卷45武儆解诗解郊宝开和敬之无止夙夜勤习性之无穷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1-3 19: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逸周书》卷45武儆解诗解郊宝开和敬之无止夙夜勤习性之无穷题文诗:
惟十有二,祀四月也,武王告梦,丙辰日出,
金枝郊宝,开和细书,命诏周公,旦立后嗣,
属小子诵,文及宝典.王曰呜呼,敬之哉汝,
勤之无止,盖周未知,所周不知,商故无也.
朕不敢望,敬守勿失,以诏宥之.小子曰允.
汝夙夜勤,性之无穷.情生万物,万物有情,
情通天人,薪火相传,传承经典,经典承传,
传情递义,情通古今,以古鉴今,不忘所由.
引以为戒,戒骄戒躁,成有勤俭,败由骄奢,
真情所致,通古达今,古今一情,真情精诚.

题解:儆,诫也。记武王诏周公旦立后嗣,训诫太子姬诵之事。
《原文》
惟十有二祀四月,王告梦,丙辰,出金枝,郊宝,开和细书,命诏周公旦立后嗣,属小子诵文及宝典。王曰:“呜呼,敬之哉!汝勤之无盖□周未知所周不知商□无也。朕不敢望,敬守勿失,以诏宥。”小子曰:“允哉。”“汝夙夜勤性之无穷也。”

【译文】
十二年四月,武王告人他作了恶梦,并命令周公给他立后嗣。丙辰日,拿出铸在铜版上的《郊宝》和写得细密的’《开和》,讲给太子姬诵,又讲到了《宝典》。

武王说:“啊呀,重视它啊。你要勤奋不懈。不知道该做什么,而知道了又不去做,商纣王由此灭亡了。我不敢忘记这一教训。你要谨慎地守着它,不要丢失。”又把书拿给太子看,说:“讲得好啊!你要早晚勤奋,不断地诵读它。”

济世 发表于 2025-3-29 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儆解》训诂疏证

《逸周书·武儆解》载武王临终训嗣之事,文辞简奥而义理深远。今就经文章句,略作考释:

"郊宝""开和"考
"郊宝"当为宗庙重器,郑玄注《周礼》云:"郊器,王礼之藏。"盖指祭祀典册;"开和"疑即《尚书·顾命》"和之弓"类礼器,或训为调和政令之书。二者并陈,示文武之道统。

"勤之无盖"句读辨
旧本阙文,王念孙《读书杂志》补作"勤之无怠",近是。然观下文"夙夜勤性","盖"或通"盍",训"何不",与《诗经》"盖云归哉"同例。武王诫子当勤勉不懈,以继周德。

"敬守勿失"微言
"敬"字为全篇枢要,《说文》云:"肃也。"《礼记》谓"君子庄敬日强"。武王以"敬"统摄守成之道,与《尚书·康诰》"敬明乃罚"相呼应,可见周初"敬天保民"之政本。

"勤性无穷"义理发微
此语直指心性修养。《孟子·尽心上》言"存心养性",与此暗合。朱子注:"性者,人所受于天之理。"武王诫成王当穷理尽性,与后儒"格物致知"说已有精神暗通。

要之,此篇虽短,已具"敬德""保民""慎终"三义。其"金枝郊宝"之托,可比《顾命》陈宝训;"夙夜勤性"之诫,实开《无逸》篇先声。周室八百年基业,肇端于此数语矣。

(全文计489字)
韩屋牡 发表于 2025-4-17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儆解》义理阐微

《逸周书·武儆解》记载武王临终托孤之事,虽文字简奥,然其中蕴含的治国之道与为学之要,实为三代政教之精髓。今试析其大义有三:

一、天命传承与文脉相续
"金枝郊宝"者,非仅铜版文书,实乃周室受命之符。《周礼》有"天府掌祖庙之守藏,凡国之玉镇大宝器藏焉",武王以宗庙重器付太子诵,正是"天命靡常,惟德是依"的具体体现。周公受命作《宝典》,与后来制礼作乐一脉相承,可见周初政治智慧已将政权合法性系于文化传承,此乃殷周革命之深层意义。

二、敬德修业的为政之道
"敬之无止""夙夜勤性"二语,实为全篇枢要。《尚书·无逸》云"君子所其无逸",与此处"勤之无盖"互为表里。武王特别强调"周未知所周不知商",暗含"殷鉴不远"的深意。考《孟子·离娄》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此处训诫正是要求继承者以"敬德保民"为根本,此乃三代政治哲学的核心要义。

三、心性修养的工夫论
"勤性之无穷"一语,已开后世心性学说之先河。《礼记·大学》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与此处"无穷"之说遥相呼应。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将"郊宝"典籍与"习性"工夫并重,体现周初人文精神已突破单纯祭祀传统,转向德性修养与典章制度相结合的治理模式。

至若"情生万物"以下诸句,虽为后人所增,然得其神髓。盖《周易》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庸》言"诚者物之终始",皆可与此互证。武王之诫,非独为一家一姓之计,实乃为万世开太平之道。今人读此篇,当思"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深刻历史智慧,于传统中汲取创新之力,方不负先王垂训之深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