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51|回复: 2

[其他] 《贞观政要》卷40慎终诗解2端拱无为善始慎终君臣无怠各保其终无忧不理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11-3 16: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贞观政要》卷40慎终诗解2端拱无为善始慎终君臣无怠各保其终无忧不理题文诗:
贞观九年,唐太宗谓,公卿曰朕,端拱无为,
四夷咸服,岂朕一人,之所致实,赖诸公力!
君臣当思,善始令终,永固鸿业,子子孙孙,
递相辅翼.丰功厚利,施于来叶,令数百年,
后读我史,鸿勋茂业,粲然可观,岂惟有称,
隆周盛汉,建武永平,故事而已!房玄龄因,
进曰陛下,㧑挹之志,推功群下,致理升平,
本关圣德,臣有何力?惟愿陛下,有始有卒,
天下永赖.太宗又曰:朕观古先,拨乱主皆,
年逾四十,惟光武帝,年三十三.但年十八,
朕便举兵,年二十四,乃定天下,年二十九,
升为天子,此则武胜,于古之故.少从戎旅,
不暇读书,贞观以来,手不释卷,知风化本,
见政理源.行之数年,天下大治,风移俗变,
子孝臣忠,此又文过,于古故昔,周秦以降,
戎狄内侵,今之戎狄,稽颡咨为,臣妾此又,
怀远胜古.此三者朕,何德以堪?既有此功,
何得不善,始慎终耶!贞观十二,年唐太宗,
谓侍臣曰:朕读书见,前王善事,力行不倦,
其所任用,公辈数人,诚以为贤.然致理比,
三皇五帝,之代犹为,不逮何也?魏徵对曰:
四夷宾服,天下无事,今诚旷古,所未有也.
然古帝王,初即位者,皆欲励精,为政比迹,
于尧舜及,其安乐则,骄奢放逸,莫能善终.
人臣初见,任用皆欲,匡主济时,追纵稷契;
及其富贵,则思苟全,官爵莫能,尽其忠节.
若使君臣,常无懈怠,各保其终,则天下能,
无忧不理,无为自可,超迈前古.太宗曰善.

《原文》

贞观九年,太宗谓公卿曰:“朕端拱无为,四夷咸服,岂朕一人之所致,实赖诸公之力耳!当思善始令终,永固鸿业,子子孙孙,递相辅翼。使丰功厚利施于来叶,令数百年后读我国史,鸿勋茂业粲然可观,岂惟称隆周、盛汉及建武、永平①故事而已哉!”房玄龄因进曰:“陛下㧑挹②之志,推功群下,致理升平,本关圣德,臣下何力之有?惟愿陛下有始有卒,则天下永赖。”太宗又曰:“朕观古先拨乱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但朕年十八便举兵,年二十四定天下,年二十九升为天子,此则武胜于古也。少从戎旅,不暇读书,贞观以来,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行之数年,天下大治而风移俗变,子孝臣忠,此又文过于古也。昔周、秦以降,戎狄内侵,今戎狄稽颡③,咨为臣妾,此又怀远胜古也。此三者,朕何德以堪之?既有此功业,何得不善始慎终耶!”

【注释】

①建武、永平:建武是后汉光武帝年号,永平是后汉明帝年号。

②㧑挹(huī yì):谦退,谦让,不居功自傲。㧑通挥。

③稽颡:归顺,降服。

【译文】
贞观九年,唐太宗对各位公卿大臣说:“我继承帝业以来,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如今国家周边的少数民族都臣服归顺了,这难道只是我一个人的能力所致吗?其实这是得益于各位大臣的辅佐之功啊!现在是我们思考如何善始善终的时候了,我们应该竭尽全力,使大唐的江山社稷永远稳固,一代一代延续下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让我们大唐的丰功伟业、恩德福祉流芳百世,泽被四方,使数百年之后的人读到大唐的历史,无不为我们灿烂辉煌的业绩而赞叹不已。难道历史上就只有周代、汉代以及光武、明帝的功绩才称得上是万世的楷模吗?”房玄龄说:“陛下雄韬大略,功德无量,把功劳推让给群臣,今天天下太平,这是你的圣德,我们臣下有什么功劳呢?只希望陛下能有始有终,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有希望了。”唐太宗又说:“我时常阅读历史书籍,发现平定乱世的君主年龄一般都超过四十岁,只有光武帝年仅三十三岁。但是我十八岁就起兵征战,二十四岁就平定了天下,二十九岁就做了天子,这是当今武功胜过古代的缘故。我少年时代就开始了戎马生涯,没有时间读书,所以贞观以来,我一有时间就阅读书籍,可谓手不释卷。我谨记以史为鉴的古训,从古代圣贤书中,我知道了风化的根本,政治的关键。依此施行了几年,天下终于获得了治理。如今民风淳朴,子孝臣忠,社会和谐稳定,这是文化胜过古代的缘故。从周代、秦朝以来,戎狄等边境少数民族时常侵犯中原,现在他们都已归顺了朝廷,这是民族关系胜过古代的缘故。我有何德才和能力,能够取得这样的功业?既然已经取得了这三个方面的业绩,奠定了如此坚实的治国基础,我们又怎能不善始慎终呢?”

《原文》

贞观十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读书见前王善事,皆力行而不倦,其所任用公辈数人,诚以为贤。然致理比于三、五之代①,犹为不逮,何也?”魏徵对曰:“今四夷宾服②,天下无事,诚旷古所未有。然自古帝王初即位者,皆欲励精为政,比迹于尧、舜;及其安乐也,则骄奢放逸,莫能终其善。人臣初见任用者,皆欲匡主济时,追纵于稷、契;及其富贵也,则思苟全官爵,莫能尽其忠节。若使君臣常无懈怠,各保其终,则天下无忧不理,自可超迈前古也。”太宗曰:“诚如卿言。”

【注释】

①三、五之代:三皇五帝的时代。

②宾服:古代指诸侯按时入贡,表示服从。

【译文】
贞观十二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通过读书,发现以前的君王做善事,都身体力行,不知疲倦,他们所任用的大臣,也都很贤德。然而和三皇五帝的时代相比,还是无法企及,为什么呢?”魏徵回答说:“现在少数民族臣服,天下太平无事,的确是自古以来都没有过的盛事。然而,历代的帝王刚刚即位的时候,都励精图治,勤于政务,以尧、舜为楷模,可是等到天下太平了,就开始放纵自己,骄奢淫逸,没有谁做到善终。至于臣子,在开始被任用时,都追慕古代良臣稷、契的风范,怀有匡扶君主、济世救民的宏愿。等到他们荣华富贵了,就开始处心积虑地盘算如何才能保住乌纱,苟全性命,没有谁能够做到尽忠职守。如果君臣双方都能不懈怠,铭记善终的道理,那么就可以无为而治,天下无忧了,这样做的话,自然可以超越古人。”唐太宗说:“正如你所说。”
熊委 发表于 2025-5-13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贞观政要》卷四十‘慎终’释义:论善始慎终之君道要义

贞观九年,太宗与群臣论及治国之道,言己‘端拱无为,四夷咸服’,然非一人之功,实赖群臣辅弼。此语彰显太宗虚怀若谷之德,亦见其深谙‘君臣共治’之理。房玄龄对曰:‘致理升平,本关圣德’,然更谏以‘有始有卒’,盖因守成之难,尤甚于开创。太宗继而自陈武略文治之绩:少时戎马定天下,贞观以来手不释卷,遂致‘风移俗变,子孝臣忠’。其以周、汉为鉴,复言‘戎狄稽颡为臣妾’,皆欲申明‘善始慎终’之要。

贞观十二年,太宗与魏徵论及治道,直言虽力行前王善政,犹觉不及三皇五帝之世。魏徵对曰:‘古之帝王初即位皆欲比迹尧舜,及其安乐则骄奢莫终;人臣初用亦欲追踪稷契,及富贵则思苟全爵禄。’此语切中人性之弊,揭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之困。然魏徵更提出解方:‘君臣常无懈怠,各保其终’,则天下自可无为而治,超迈前古。太宗称善,足见其以‘慎终’为治国枢机。

要义析论
1. ‘端拱无为’与‘君臣共治’
太宗言‘端拱无为’,非谓怠政,实乃《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之旨。其能‘四夷咸服’,正因任贤纳谏、分权群司,使百官各尽其职。房玄龄‘推功群下’之谏,恰合《尚书》‘股肱惟人,良臣惟圣’之义,凸显贞观朝‘君逸臣劳’之治术。

2. ‘武胜于古’与‘文过于古’
太宗自矜年少定鼎、中年兴文,实有深意。其以‘戎旅不暇读书’对照‘贞观手不释卷’,暗合《大学》‘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之理。文治之效见于‘子孝臣忠’,正是《孝经》‘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之实践。

3. 魏徵‘慎终’之诫的哲学根基
魏徵所言帝王‘初励精,终骄奢’、臣子‘初匡时,终保位’,直指《周易》‘亢龙有悔’之戒。其以‘无怠’为保终之法,实本于《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太宗深以为然,故贞观之治能克终如始,非徒幸致。

结语
《慎终》篇以‘君臣无怠,各保其终’为眼目,揭示‘守成之君’当以惕厉承鸿业。太宗之谦德、玄龄之推功、魏徵之直谏,皆为此道注脚。读史者当知:贞观盛世非惟武功文治之盛,更在君臣共持‘慎终如始’之心,此诚为百代帝王师法。
卢岐 发表于 2025-7-4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贞观政要》卷四十“慎终”章义疏

慎终如始,君臣共守

贞观九年,太宗与群臣论治,言及“端拱无为,四夷咸服”之盛况,然不自矜其功,反推美于群臣,此诚明君谦德之表也。其言曰:“鸿业永固,当思善始令终。”此语实为贞观政治之核心精神。房玄龄对以“惟愿陛下有始有卒”,正与太宗“慎终”之思相呼应。盖创业易而守成难,初志易而克终难,君臣同心,方能“丰功厚利施于来叶”。

文武之胜,皆在克终

太宗自述其“武胜于古”“文过于古”“怀远胜古”三事,非为自炫,实欲彰明“功成弗居”之理。少年从戎、中年勤学,终致“天下大治,风移俗变”,其成就不惟在武功之盛,更在文教之兴。然太宗深知:“既有此功,何得不善始慎终?”此问直指为政要害——古来帝王多困于“安乐则骄奢”,人臣常堕于“富贵则苟全”,故魏徵警示:“若使君臣常无懈怠,各保其终,则天下无忧不理。”

历史镜鉴,怠忽为戒

贞观十二年,太宗以“致理不逮三皇五帝”为问,魏徵举古帝王“初励精,终放逸”之通病为对,揭示“慎终”之难。周汉以降,乱世多因君怠臣懈,贞观之治所以超迈前古,正因君臣惕厉,共守“无怠无荒”之戒。太宗称善,足见其以史为鉴、以终为始之智。

结语

《慎终》一章,字字皆治国药石。太宗推功群下、玄龄劝守初志、魏徵直言怠惰之危,三者交织,遂成贞观长治久安之基。读史者当悟:圣主贤臣之相得,不在共患难,而在共富贵时犹能“各保其终”。此理贯通古今,足为万世法。

(全文约780字)

注:
① 建武、永平:东汉光武帝与明帝年号,代指盛世。
② 㧑挹(huī yì):谦逊推让。
③ 稽颡(qǐ sǎng):叩首臣服。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