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73|回复: 2

[其他] 《贞观政要》卷17诚信诗解2忠谠者虑诽谤之尤敬疏君子情不上通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10-21 13: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贞观政要卷17诚信诗解2忠谠者虑诽谤之尤君子情不上通
题文诗:
王道休明,十有余载,威加海外,万国来庭,
仓廪日积,土地日广,然而道德,未益,
仁义未益,博者何哉?由乎待下,之情未尽,
诚信虽有,善始之勤,未睹克终,之美故也.
贞观之始,闻善惊叹,暨八九年,犹悦从谏.
自兹厥后,渐恶直言,虽或勉强,有所容谏,
非复曩时,之豁如也.謇谔之辈,稍避龙鳞;
便佞之徒,肆其巧辩.谓同心者,为擅权也;
谓忠谠者,为诽谤谓,之为朋党,虽忠信而,
可疑谓之,为至公虽,矫伪无咎.强直者畏,
擅权之议,忠谠者虑,诽谤之尤.正臣不得,
尽其言也,大臣莫能,与之争也.荧惑视听,
郁于大道,妨政损德,其在此乎?故孔子曰:
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君子小人,貌同心异.
真诚君子,掩人之恶,扬人善临,难无苟免,
杀身成仁.小人也者,不耻不仁,不畏不义,
惟利所在,危人自安.苟在危人,何所不至?
今欲将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
访于小人.其待君子,则敬而疏,遇小人也,
必轻而狎.狎则言无,不尽疏则,情不上通.
是则毁誉,在于小人,于,君子实乃,
兴丧所在,可不慎哉!此乃孙卿,所谓使,
智者谋之,与愚,使修洁士,行之与污,
鄙人疑之,欲其成功,可得乎哉?中智之人,
岂无小惠?才非经国,虑不及远,然虽竭力,
尽诚犹未,免于倾败;小人之,内怀奸利,
承颜顺旨,其为祸患,不亦深乎?立直木而,
疑影不直,虽竭精神,劳思虑其,不得明矣.
《原文》

自王道休明①,十有余载,威加海外,万国来庭,仓廪日积,土地日广,然而道德未益厚,仁义未益博者,何哉?由乎待下之情未尽于诚信,虽有善始之勤,未睹克终之美故也。普贞观之始,乃闻善惊叹,暨八九年间,犹悦以从谏。自兹厥后,渐恶直言,虽或勉强有所容,非复曩时之豁如②。謇谔之辈③,稍避龙鳞;便佞之徒,肆其巧辩。谓同心者为擅权,谓忠谠者为诽谤。谓之为朋党 ,虽忠信而可疑;谓之为至公,虽矫伪而无咎。强直者畏擅权之议,忠谠者虑诽谤之尤。正臣不得尽其言,大臣莫能与之争。荧惑视听,郁于大道,妨政损德,其在此乎?故孔子曰“恶利口之覆邦家者”,盖为此也。
【注释】

①休明:原意是美而明,这里是太平盛世的意思。

②豁如:豁然旷达,聪明大度。

③謇(jiǎn)谔之辈:忠诚正直、敢于直言的人。

【译文】
自从陛下登基,实行王道,已有十多年了,神威遍及四方,各国使者前来朝拜,国家粮仓日益充实,国土日益宽广。然而,我认为如今道德和仁义仍然不笃厚,为什么呢?因为朝廷对侍臣子的态度还不够诚信,虽然陛下在贞观初期勤于政务,有一个好的开头,但却没能做到善始善终。贞观初年,陛下听到好的意见就很惊喜,到贞观八、九年间,仍然乐于接受意见。可是,从那之后,陛下您渐渐讨厌直言,有时即使勉强接受,也不像早年那般纳谏如流了。因此,忠正的大臣,逐渐为了避免触犯您不敢直言;而那些奸邪之人,正好大肆发挥他们巧舌如簧的本领。他们诬陷与朝廷同心同德的人是滥用职权,中伤直言进谏的人是在诽谤朝政。说一个人结党 营私,即使他忠诚中正也会让人觉得可疑;说一个人大公无私,即使他弄虚作假也不会遭受责备。所以刚强正直的人害怕玩忽职守的罪名,忠诚正直的人担心诽谤朝廷的恶名。于是正直的忠臣不能完全陈述自己的想法,朝中重臣也不能与之争辩是非。圣上被迷惑视听,破坏了治政的原则,妨政害德的原因就在这里吧?因此孔子说:“厌恶那些口齿伶俐毁灭国家和家庭的人。”大概说的正是如今的情形啊。

《原文》

且君子小人,貌同心异。君子掩人之恶,扬人之善,临难无苟免,杀身以成仁。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惟利之所在,危人自安。夫苟在危人,则何所不至?今欲将求致治,必委之于君子;事有得失,或访之于小人。其待君子也则敬而疏,遇小人也必轻而狎。狎则言无不尽,疏则情不上通。是则毁誉①在于小人,刑罚加于君子,实兴丧之所在,可不慎哉!此乃孙卿所谓“使智者谋之,与愚者论之,使修洁之士行之,与污鄙之人疑之,欲其成功,可得乎哉?”夫中智之人,岂无小惠?然才非经国②,虑不及远,虽竭力尽诚,犹未免于倾败;况内怀奸利,承颜顺旨,其为祸患,不亦深乎?夫立直木而疑影之不直,虽竭精神,劳思虑,其不得亦已明矣。
【注释】

①毁誉:诋毁或赞誉。

②经国:治理国家。

【译文】
况且君子和小人,外表一致,内心不一。君子宽容别人的缺点,表扬别人的优点,危难之时绝不苟且偷生,即使牺牲生命也要成就仁义的美德。小人不知羞耻,不讲仁德,不知敬畏,不守信义,只知唯利是图,诬陷别人于危险境地自己却苟安于世。如果将危险推给别人,那么他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现在,朝廷治理国家,将重任委托给君子,可是如果政务有所偏差,就向小人打探情况。对待君子,尊敬却很疏远。对待小人,轻视却又亲近。亲近小人,那么小人就会口蜜腹剑;疏远君子,那么朝廷就得不到实情。所以对人诋毁赞誉的权利实际掌握在小人手中,而受到刑罚处置的总是君子,这关系到国家的安危,陛下能不慎重对待吗?诚如孙卿所说的:“让有智能的人谋划,那么愚蠢的人就会议论;让品行高洁的人实行,那么卑鄙的人就会怀疑,要想事情成功,怎么可能呢?”具有中等智能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能力。可是他们非治国之才,缺乏深谋远虑,即使竭尽全力,仍然难免失败。更何况心怀奸邪私利,处处阿谀逢迎的小人呢,这些人难道不是国家的祸患吗?竖立直木,却怀疑它的影子不直,即使耗尽脑力也不能看到歪斜的影子,这是很明白的事。
大缶 发表于 2025-7-15 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贞观政要》卷十七诚信篇阐微:论忠谠之道与君臣情通

《贞观政要》卷十七《诚信》篇所载唐太宗之反思,实为帝王治国之要枢。其言“王道休明,十有余载,威加海外,万国来庭,仓廪日积,土地日广”,然“道德未益厚,仁义未益博”,此问直指为政之本——诚信不彰,则德化难行。太宗自省“待下之情未尽”,可谓洞见症结。

一、忠谠者忧诽谤,君子情不上通
文中“忠谠者虑诽谤之尤,敬疏君子情不上通”二句,道尽君臣隔阂之弊。忠直之士,本欲竭诚进谏,然惧“诽谤”之罪,故言路壅塞;君子虽怀敬慎之心,却因礼制疏远,难以上达真情。此非独贞观之困,实历代政权之通病。《论语·子路》云“君子易事而难说”,谓君子以道事君,然若君心不诚,则“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太宗之虑,正在于未能以诚感召,致上下之情睽隔。

二、王道之基,在于推诚待下
太宗以“待下未尽”为憾,实暗合《孟子》“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之义。贞观之治所以称盛,正因君臣以诚相济。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即强调君主须破除猜疑,广开言路。若“情不上通”,则如《周易·泰卦》所言“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政令虽繁,终失其本。

三、德厚化博,必自诚信始
“道德未厚,仁义未博”之叹,揭示武功文治之辨。仓廪实、疆域广,仅霸道之迹;欲行王道,必以诚信为枢机。《中庸》言“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太宗晚年所悟,恰与此契。贞观初期,太宗尝以“铜为镜,正衣冠;以古为镜,知兴替;以人为镜,明得失”自勉,然盛世既成,渐生骄矜,遂有“情不上通”之弊。此亦警示后人:治国之道,非徒恃威权,而在持守初心。

结语
《贞观政要》此章,非独录史实,更寓深意于微言。太宗之问,实为千秋帝王之镜鉴。诚信既失,则忠谠裹足,仁义徒悬;唯有推心置腹,方能上下交泰。今人读之,犹当思“待下以诚”四字,非惟治国,亦为修身之要义也。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以经史互证之法,融汇《论语》《孟子》《中庸》之旨,诠释贞观政要之微义,力求文风简古而理趣明晰,合乎国学论述之规范。
林陶奔 发表于 2025-7-20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贞观政要》卷十七诚信篇诠解:论忠谠之道与君臣情志之通

《贞观政要》所载唐太宗贞观之治,乃中国政治史上以“诚信”为枢机之典范。卷十七《诚信》篇中“忠谠者虑诽谤之尤,敬疏君子情不上通”一节,直指为政者纳谏之难与君臣情志隔阂之弊,今试析其要义。

一、盛世表象下的道德焦虑
文中言“王道休明,十有余载,威加海外,万国来庭,仓廪日积,土地日广”,此贞观盛世之貌也。然太宗犹叹“道德未益厚,仁义未益博”,其忧不在国势,而在“待下之情未尽”。此语深契儒家“为政以德”之旨——政绩丰硕而德化未彰,恰如孔子所戒“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太宗之自省,实为对“内圣外王”理想之追问:武功文治终须归本于人心之厚。

二、忠谠之难与诽谤之惧
“忠谠者虑诽谤之尤”一句,揭露诤臣进谏之心理困境。贞观朝虽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著称,然魏徵亦曾言“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贞观政要·纳谏》),足见直言须赖君上营造“无咎无誉”之氛围。太宗尝以“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自警(《帝范》),然实践中,忠臣仍惧“批逆鳞”之祸。此即韩非子所谓“说难”——非徒言之难,而在听者之心(《说难》)。

三、情不上通:君臣隔阂之根源
“敬疏君子情不上通”直指礼法制度下之沟通壁垒。儒家虽倡“君臣以义合”,然现实中,尊卑之仪常成情感之障。太宗与魏徵“如镜之鉴形,美恶必见”之关系(《贞观政要·任贤》),实赖双方突破“君尊臣卑”之形式束缚。此句警示:若徒有敬君之表,而无推心置腹之诚,则“仁义博厚”终成虚文。

四、当代启示:诚信为政的本质
贞观之治的启示在于:盛世之基不在制度完备,而在执政者能否以“诚信”贯通上下。太宗晚年撰《金镜述》云“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正是对“情不上通”之反思。今人观之,犹当深思:政治文明之高度,终以“君心与民心同频”为尺度。

结语
《贞观政要》此段文字,表面论谏诤之难,实则阐发“诚信”为贯通权力与道德之血脉。读史者当识:贞观气象非徒在四夷宾服,而在那一念“未益厚”的自省,与“情上通”的实践。此乃中国政治智慧之精髓所在。

(全文约780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