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47|回复: 0

[古文观止] 刘向《说苑》卷16谈丛诗解7交情之道福祸自招早虑早豫慎言勿争至明自明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8-1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题文诗: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
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一浮一没,交情乃出.
德义在前,用兵在后.初沐也者,其必拭冠;
新浴也者,亦必振衣.败军之将,不可言勇;
亡国之臣,不可言智.无鼋鼍者,坎井隘也;
无修林者,园中小也.小忠也者,大忠之贼;
小利也者,大利之残.自清绝易,清人绝难;
水激则悍,矢激则远;人激于名,不毁为声.
下士得官,以死上士,得官以生.祸与福非,
从地中出,非从天来,己自生之.穷乡之中,
多曲学也;小辩害智,巧言废信,小惠妨义.
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欲人勿知,
莫若勿为;欲人勿闻,莫若勿言.非所欲言,
而勿之言,以避其患;非所欲为,而勿为之,
以避其危;非取勿取,以避其诡;非争勿争,
以避其声.至明也者,视于冥冥,谋于未形;
至聪也者,听于无声,至虑也者,戒于未成.
世之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至明真情,精诚自明,真情所致,通无化有.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一浮一没,交情乃出。德义在前,用兵在后。初沐者必拭冠,新浴者必振衣。败军之将,不可言勇;亡国之臣,不可言智。坎井无鼋鼍者,隘也;园中无修林者,小也。小忠,大忠之贼也;小利,大利之残也。自清绝易,清人绝难;水激则悍,矢激则远;人激于名,不毁为声。下士得官以死,上士得官以生。祸福非从地中出,非从天上来,己自生之。
注释1人激于名:《潜夫论》卷21劝将诗解1诛赏威劝强兵昌德义士徼名贪夫求赏:乃义士且以徼其名,贪夫且以求其赏尔。“徼”旧作“激”,据治要改。“徼”与下“求”字同义。《说苑·谈丛篇》云:“人激于名,不毁为声。”“激”言“于”,不言“其”。《汉书·扬雄传》云:“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颜师古注:“徼,要也。字或作‘激’,激,发也。”按“激”亦字误,颜说非也。
注释2曲学:囿于一隅之学。亦指学识浅陋的人。犹邪说。犹曲笔。歪曲事实的笔法。歪曲学术。
穷乡多曲学:小辩害大智,巧言使信废,小惠妨大义。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欲人勿知,莫若勿为;欲人勿闻,莫若勿言。
非所言勿言,以避其患;非所为勿为,以避其危;非所取勿取,以避其诡;非所争勿争,以避其声。明者视于冥冥,谋于未形;聪者听于无声,虑者戒于未成。世之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偶涉诗情 发表于 2025-7-24 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苑·谈丛》交情义理考微

刘向《说苑》卷十六《谈丛》章句,实为汉代儒学处世智慧之精粹。今就"交情之道"与"祸福自招"二义,试作考释:

一、交情四境与德义之本
"一死一生"四句,实本《史记·汲郑列传》下庄之叹,刘向以排比句式深化其义。此四境者,非谓刻意试探交情,乃言人情常态必待境遇变迁方显真貌。郑玄注《礼记》云"贫富易交,贵贱易心",正与此互证。所谓"德义在前,用兵在后",实为儒家"先礼后兵"之政治伦理,与《论语》"足食足兵"章相表里。沐冠振衣之喻,非仅洁身之义,更暗含《孟子》"正己而物正"的修身逻辑。

二、祸福自召的辩证观
"祸福非从地出"之论,实发《尚书·太甲》"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之微义。王符《潜夫论》解"激于名"作"徼于名",二字虽异而义实通。颜师古注《汉书》以"激"为"发",正合《谈丛》"人激于名,不毁为声"的劝诫之意。此与《周易》"言行,君子之枢机"形成哲学呼应,揭示名利场中"声名愈显,毁谤愈随"的辩证关系。

三、早虑豫防的处世法
"不困早虑"八句,实为黄老思想与儒家慎独观的融合。《老子》"为之于未有"与《荀子》"先患虑患"之说,在此获得实践性转化。其中"四非四勿"之戒,较《论语》"非礼勿视"更具现实操作性,形成"避患-远危-防诡-息争"的完整防御体系。至若"视于冥冥"数语,则与《文子》"见小曰明"说一脉相承,体现汉代经学对道家认识论的吸收。

要之,此章以交情鉴察为始,以明哲保身为终,构成"察人-修己-应世"的三重修养次第。其"至明真情"之说,既承屈子"独清独醒"之志,又开宋儒"存天理"之先声,堪称西汉儒学转型期的重要思想标本。读者当于"早虑""勿争"等日常功夫处体认,方不负向宗鲁先生《说苑校证》所谓"治道在是"的深意。

(全文计789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己亥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五日辰時| 2025/7/29/週二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