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55|回复: 0

[古文观止] 陆贾《新语》卷5辨惑诗解4道因权立德因势行不在其位无以齐政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5-12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陆贾新语卷5辨惑诗解4道因权立德因势行不在其位无以齐政
题文诗:
故邪臣,之蔽贤也,犹浮云之,鄣日月也,
非得神灵,至道之化,罢云霁翳,令归山海,
然后乃得,睹其光明,暴天下之,濡湿,
四方晦冥.今上,明王圣主,,
贞正诸侯,诛鉏奸臣,贼子之党,解释凝滞,
纰缪之结,然后忠良,方直之人,得容于世,
而施于政.故孔子遭,君暗臣乱,众邪在位,
政道隔于,三家仁义,闭于公门,孔子,
陵之歌:登彼丘陵,峛崺其阪,仁道在迩,
求之若远,遂迷不复,自婴屯蹇;喟然回虑,
题彼泰山,郁确其高,梁甫回连,枳棘充路,
陟之无缘,将伐无柯,患兹蔓延,惟以永叹,
涕霣潺湲;伤无权力,于世大化,绝而不通,
道德施而,不用故曰:无如之何,吾末如之,
何也已矣.夫言道也,因权而立,德因势而,
行不在其,位者则无,以齐其政,不操,
则无以,制其纪.:有斧有柯.
有斧无柯,何以治之.抱道处势,隆德重礼.
《原文》

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鄣日月也〔1〕,非得神灵之化,罢〔2〕云霁翳,令归山海,然后乃得睹其光明,暴天下之濡湿,照四方之晦冥〔3〕。今上无明王圣主,下无贞正诸侯〔4〕,诛鉏〔5〕奸臣〔6〕贼子之党〔7〕,解释凝滞〔8〕纰缪之结,然后忠良方直〔9〕之人,则得容于世而施于政〔10〕。故孔子遭君暗〔11〕臣乱,众邪在位,政道隔于三家〔12〕,仁义闭于公门〔13〕,故作公陵之歌〔14〕,伤无权力于世,大化〔15〕绝而不通,道德施〔16〕而不用,故曰:无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17〕。夫言道因权而立〔18〕,德因势而行,不在其位者〔19〕,则无以齐其政〔20〕,不操其柄者,则〔21〕无〔22〕以制其刚〔23〕。诗云:“有斧有柯。”〔24〕言何以治之也〔25〕。
【注释】
〔1〕唐晏曰:“按文选注引此二句同。”器案:史记褚先生补龟策传:“日月之明,而时蔽于浮云。”楚辞东方朔七谏:“浮云陈而蔽晦兮,使日月乎无光。”王注:“言谗佞陈列在侧,则使君不聪明也。”文选古诗十九首:“浮云蔽白日。”注:浮云之蔽白日,以喻邪佞之毁忠良。”注引新语此文,又引文子:“日月欲明,浮云盖之。”今本文子上德篇“盖”作“蔽”。又案:太平御览八引此二句同。
〔2〕宋翔凤曰:“‘罢’,子汇本、抄本并作‘摆’。”
〔3〕吕东莱曰:“大有感慨,而文有呼吸驰骤之法。”
〔4〕宋翔凤曰:“‘贞’,子汇本、抄本并作‘真’。”器案:公羊传庄公四年:“上无天子,下无方伯。”此即其义。
〔5〕“鉏”,李本、子汇本、程本、两京本、天一阁本、唐本、汇函、品节、拔萃作‘锄’,或体字。后不复出。
〔6〕说苑臣术篇:“人臣之行有六正六邪,……六邪者,……三曰,中实颇险,外貌(“貌”上本有“容”字,据治要删)小谨,巧言令色,又心嫉贤,所欲进则明其美而隐其恶,所欲退则明其过而匿其美,使主妄行过任,赏罚不当,号令不行,如此者奸臣也。”
〔7〕黄震曰:“第五篇云:‘今上无明正(当作“王”)圣主,下无贞正诸侯,鉏奸臣贼子之党。’考其上文,虽为鲁定公而发,岂所宜言于大汉方隆之日乎?”
〔8〕唐晏曰:“今汉魏本作‘滞’,此从范本,然实当作‘蹛’。”器案:李本、程本、两京本、傅校本、唐本作“◆”。寻史记平准书:“留蹛无所食。”索隐:“韦昭音滞,谓积也。又案古今字诂:‘墆,今滞字。’则墆与滞同。”滞、◆、蹛、墆,音义并同。◆,俗别字。
〔9〕说苑臣术篇:“人臣之行有六正六邪,……六正者,……二曰,虚心白意,进善通道,勉主以礼谊,谕主以长策,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功成事立,归善于君,不敢独伐其劳,如此者良臣也。三曰,卑身贱体,夙兴夜寐,进贤不解,数称于往古之德行事,以厉主意,庶几有益,以安国家社稷宗庙,如此者忠臣也。……六曰,国家昏乱,所为不道,然而敢犯主之颜,面言主之过失,不辞其诛,身死国安,不悔所行,如此者直臣也。”
〔10〕论语为政:“施于有政。”集解:“施,行也。”
〔11〕“暗”,汇函、品节、拔萃作“暗”,古通。后不复出。
〔12〕“三家”,李本、程本、两京本、天一阁本、汇函、品节、拔萃作“王家”,未可从。
〔13〕礼记曲礼下:“不入公门。”论语乡党:“入公门。”孔疏、邢疏俱以君门释之。
〔14〕“公陵之歌”,唐本、汇函作“丘陵之歌”,品节、拔萃作“公丘之歌”。唐晏曰:“按:邱陵之歌,今本家语有之,然未必可信。此引论语以证邱陵之歌,与孔注所云:‘祸乱已成,吾亦无如之何”者义合,然则此亦古论语也。”文廷式曰:“案‘无如之何’四字,当是公陵歌中之词。辨惑篇言鲁不能用孔子,而引斧柯之诗,此文言孔子政道隔于王家,仁义闭于公门,故作公陵之歌、则‘无如之何’即公陵歌之词,犹龟山操言‘手无斧柯,柰龟山何’也。伪孔安国论语注曰:‘言祸难已成,吾亦无如之何。’◆本此意。”器案:家语无丘陵之歌,而孔丛子记问篇有之,其文曰:“哀公使人以币如卫迎夫子,而卒不能当,故夫子作丘陵之歌曰:‘登彼丘陵,峛崺其阪,仁道在迩,求之若远,遂迷不复,自婴屯蹇。喟然回虑,题彼泰山,郁确其高,梁甫回连,枳棘充路,陟之无缘,将伐无柯,患兹蔓延,惟以永叹,涕霣潺湲。’”
〔15〕尚书大诰:“肆予大诰,诱我友邦君。”文选王子渊四子讲德论:“观大化之淳流。”大化,谓广大之德化。
〔16〕“施”疑当作“弛”,谓弛废也。此涉上文“施于政”义形近而误耳。
〔17〕论语卫灵公:“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俞樾曰:“按此引论语,与今本不同,句末有‘夫’字,则‘已矣夫’三字为句,翟氏灏作论语考异引此文不连‘夫’字,疏矣。按下文云:‘言道因权而立,德因势而行,不在其位者,则无以齐其政,不操其柄者,则无以制其刚。’此自说论语‘吾末如之何’之义,句首不当用‘夫’字,此‘夫’字自属上读为论语之文。盖汉初论语与今本不同,犹上文引周易‘二人同心,其义断金’,今本周易皆作‘其利断金’,此亦可见汉初古本之异也。”
(论语卫灵公15.16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注释:1如之何:怎么办的意思。2末:这里指没有办法。译文:孔子说:“从来遇事不说‘怎么办,怎么办'的人,我对他也不知怎么办才好。”)
〔18〕王凤洲曰:“更转折。”
〔19〕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语又见宪问篇。彼文戒人之僭越,此则言无位者,无以齐其政也。
〔20〕礼记王制:“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注:“教谓礼义,政谓刑禁。”正义:“齐其政者,谓齐其政令之事,当逐物之所宜,故云不易其宜。教主教化,故注云教谓礼义;政主政令,故注云政谓刑禁也。”
〔21〕宋翔凤曰:“明姜思复本、钟惺本、抄本从‘齐夫用人’以下,至此二百廿八字,并错入慎微篇‘人不堪其忧’句下,惟此及子汇本不误。”唐晏曰:“按此上文自‘齐夫’至此二百二十八字,讹在第六篇‘人不堪其忧’下,惟明人刻子汇本不误,此外,范氏天一阁本、何氏刻汉魏丛书本皆误,而何本妄改尤谬,不可复正,今依子汇本改正。”
〔22〕“无”,拔萃误作“吾”。
〔23〕“刚”,唐晏曰:“疑当作‘纲’。”器案:疑当作“罚”。韩非子二柄篇:“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又曰:“人主将欲禁奸,则审合刑名者,言不异事也。为人臣者陈事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故群臣其言大而功小者则罚,非罚小功也,罚功不当名也;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罚,非不说于大功也,以为不当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罚。”陆氏此言,盖即本之韩子,“刚”者,“罚”字形近之误也。慎微篇云:“若汤、武之君,伊、吕之臣,因天时而行罚。”“行罚”,“制罚”,其义一也。
〔24〕唐晏曰:“今诗无此句。”文廷式曰:“此逸诗也。”
〔25〕宋翔凤曰:“文选檄吴将校部曲注引此云:‘有斧无柯,何以治之?’”丘琼山曰:此篇说忠佞难分,谗邪易惑,在人主辨之;而若此世道,令人击筑燕市,酣歌易水,涕泗交流。”

姚待 发表于 2025-7-10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陆贾《新语·辨惑》义疏:道因权立,德以势行

陆贾《新语·辨惑》第四章以"邪臣蔽贤"为喻,揭示政治生态中权力与道德之辩证关系,其文虽简,而义理深远。今试析其要旨如下:

一、邪臣蔽贤如云翳蔽日
"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鄣日月"之喻,承袭《楚辞·九辩》"何泛滥之浮云兮,猋壅蔽此明月"之意象,揭示小人当道则君子不彰。此非独言人才进退,更暗喻道统与政统之张力——若无制度性保障,纵有至德亦难施其能。陆贾以"神灵至道之化"为解蔽前提,实指权力结构需以天道为纲,方能"罢云霁翳",此与《荀子·君道》"明分职,序事业"之说相通。

二、权位乃行道之基
"不在其位,无以齐政"八字,直指儒家"德位相配"之核心命题。《周易·系辞》言"圣人之大宝曰位",孔子亦叹"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陆贾在此强调:道德实践需以政治权力为依托。所谓"道因权立",非谓权术可凌驾道义,而是指道德理想必须通过制度性权力方能落实,此即董仲舒后来"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繁露》)之先声。

三、时势与德行的辩证
"无明王圣主,天下无照"之叹,呼应《孟子·离娄》"徒善不足以为政"之论。陆贾清醒认识到:个体德行无法超越历史条件。其"立德因势行"之说,既不同于法家之唯势是图,亦有别于腐儒之空谈仁政,而是主张在现实权力结构中寻求道德最大化,此即汉代"霸王道杂之"治国思想之雏形。

结语:古典政治智慧的现代启示
陆贾此章之深刻,在于揭示政治实践中理想与现实、价值与工具的永恒矛盾。今人读之,当悟:道德批判需辅以制度建构,而权力运作必以价值引领为归。若失此平衡,则或流于虚无,或堕入权谋,皆非治国之正道。

(全文798字)

按:本文谨守学术规范,释义以《新语》文本为本,参以《春秋繁露》《荀子》等互证,力求呈现汉代政治哲学之整体脉络。文中"道因权立""德以势行"等概括,系笔者提炼陆贾思想核心所创,特此说明。
chocoba 发表于 2025-7-25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陆贾《新语·辨惑》义疏:道因权立,德以势行

陆贾《新语·辨惑》第四章以“邪臣蔽贤”为喻,阐发“道因权立,德因势行”之旨,其文虽简,而义理深湛。今试析其要义如下:

一、邪臣蔽贤如云翳蔽日
陆贾以“浮云鄣日月”为喻,直指权臣壅蔽之害。邪臣当道,则贤者不得进,犹浮云遮蔽日月,天地晦冥。此喻源自《楚辞·九辩》“何泛滥之浮云兮,猋壅蔽此明月”,而陆贾更强调“非得神灵至道之化,罢云霁翳”,方能重现光明。此处“神灵至道”非指玄虚之神力,实喻君主清明之德与制度之公。唯有君心正、权柄明,方能驱散谗佞,使贤者得位。

二、道与权、德与势之辩证
“道因权立,德因势行”二句,乃本章核心。陆贾所言“道”,非虚无之道,而是治国之正道;“权”则为权衡变通之能。道若无权,则拘泥难行;权若无道,则流于诡诈。同理,“德”需借“势”方能广被,若无权位之势,纵有仁德亦难施于民。此与《韩非子·难势》“贤势之不相容”形成对照,陆贾更重德与势之调和,强调“不在其位,无以齐政”——若无相应权位,纵有良策亦难推行。

三、明王圣主与天下治乱
末句“今上无明王圣主,天下亦无”看似悲观,实为警策之语。陆贾生当汉初,反思秦亡之弊,深知君主昏聩则邪臣横行,天下必晦冥。其意非徒责时君,更在呼吁“罢云霁翳”之制度改革,如《新语·辅政》所云“执一政以绳百姓,持一概以等万民”,需以制度保障贤路畅通。

结语
陆贾之论,上承荀子“法后王”之务实,下启董仲舒“天人三策”之宏规。其以“云日之喻”申明权道相济之理,至今犹有镜鉴:为政者当以清明之智破壅蔽之患,以制度之公成德化之功。若徒慕道德之高远而忽权力之规范,则如无薪之火,终难照四方之晦冥。

(全文约780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戊戌日|黃帝4722年六月初四日酉時| 2025/7/28/週一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